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2013-04-10 05:35:22胡文静
社科纵横 2013年7期
关键词:甘肃文化遗产物质

刘 勐 胡文静

(兰州大学图书馆 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网络和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使得某些传统的传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信息环境下,只有认真地设计将来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制定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略规划,通过系统的规划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1]。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尽早提出甘肃省文化软实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战略规划,这对于甘肃省建设文化大省,加快文化创新,扩大甘肃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现状

甘肃虽地处我国西北腹地,却拥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处古丝绸路上的甘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的地区[2]。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西北黄土高原文化的地域风貌,体现了甘肃文化开放多样、浑融并蓄的特点,且具有较强的资源性特征[3]。这些丰富而又独具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甘肃省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4]。据相关资料统计,甘肃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4项,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5项,县(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22项,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较为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其中“花儿”还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没有外力强迫下,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经历了飞速消解的过程[5]。自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西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形势再次显现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冲击下,诸多极具特色、依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堪忧,正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悄然消失的命运。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面对一个急剧变革发展的现实,必然会存在许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乡村青年(农工)向城市流动问题、民间社区生态及环境问题、官本位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及传承措施滞后问题[6]。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以期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

1.原生态传承环境变化。随着中国不断加快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城市化过程中的同质化现象也十分突出,文化的多元化程度锐减。加之网络及数字化的巨大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甚至灭失。

2.传承体系落后,传承者后继乏人。城乡一体化使得乡村青年向城市涌动,非物质文化的基本传承载体——传承人越来越少,那些靠祖辈口传心授方式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民间艺术艺人本已为数不多,更是大多年事已高,后继乏人。

3.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机制。在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大环境下,甘肃省也相继出台和制定了相关政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普查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保护和研究经费不足、过分考虑经济和旅游因素等,反而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进行的管理和保护。地方政府很少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在相关的政策措施中,经济政策总是缺乏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考虑(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文化政策也往往缺少系统而全面保护的制度设计[7]。

4.关注度、参与者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与其历史流布基础、产业化程度、该地区的宣传教育力度等关系密切。甘肃省地处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与人群参与度还远远不够。

5.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国家于2011年2月25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但作为地方政府的甘肃,如何制定符合本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实施细则,则急需规划探讨。

二、制定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略规划,建立文化服务联动机制

1.启动文化服务联动战略

注重发挥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积极借助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良机,及时启动文化服务联动战略:强化文化服务开放联动,构筑区域合作平台;促进文化服务产业联动,实现区域经济振兴;加快文化服务交通联动,提供物流支持系统;实现文化服务资源联动,保障区域开发需要;促成文化服务科技联动,创建区域特色基地。

2.区域文化服务联动

“区域文化服务联动”是指区域内文化服务机构的合作与联合行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种合作是资源互补型的合作,是能够降低保护成本、提高保护效果的合作。“强强联合”是省级文化服务机构应该优先选择的联动战略,而地县文化服务机构则应因地制宜,基于自己的地缘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联动伙伴和发展方向。

3.文化服务联动中心

必须培育一个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服务联动中心,实施区域非物质文化联动战略。充分发挥区域内文化服务机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联合的整体效应,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联动机制,增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影响力。而在甘肃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这个联动平台有必要依靠充分、合理的媒介传播策略来搭建。

4.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

依靠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开发,是对原生态文化传承保护的合理有效办法。资源整合总体上围绕以“丝绸之路”为中心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架构。在合理的区内分工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与文化服务联动的实现必须突破发展瓶颈,强化辐射效应,构建新的制度和政策平台,形成有利于跨地域协同发展的软环境。

三、适应性变革

针对甘肃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的建议,可促其进行适应性变革,这必将促进甘肃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1.突破传承对象和地域

取消对传承对象、传承地域的限制,创新工艺,进行合理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强化主体保护意识。可跨地区跨部门建立一批专门的传承基地、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8]。

2.改变传承方式,完善保护传承机制

对传统的传承方式做出合理地、适应性地变革,找到新时期的生长点和新的传承方式,才能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在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而新的文化生态的滋长,可以通过从“民间”到“精英”(传承人的精英化或雅化)的方式传承并保护。通过有效的途径得到全面的保护,促进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制定出台相关办法,对传承人的认定、管理、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并给予传承人一定数额的补助经费。

3.科技与文化融合,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

通过现代科技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横向联接科技、文化、经济三个纵向垂直的链条,从而不断提升科技文化实力,使得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例如举办一系列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点的展示、展演、宣传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非遗节等活动,对甘肃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全方位重点宣传展示。

4.引入课堂教育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通过高等院校的声乐、舞蹈、器乐专业开设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开选修课程、讲座、建设兴趣团体等方式,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学校教育传播和传承,使之在青少年中得到广泛认知、推崇和热爱,同时发现和培养一批热爱民间艺术,有志于民间音乐演唱、演奏的专门人才,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代代相传[9]。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倡导面向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包括高等中等小学及幼儿教育、社会和党校的干部教育、扫盲教育都参与进来。尤其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中加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认知,加强甘肃文化基因认知的自觉,注重民族文化的启蒙教育。只有逐步形成学习和研究的氛围,培养更多文化受众,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5.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国家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仍很薄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不够。亟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并进行适应性变革。

6.防止大众文化趋势

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代表区域文化特色的地方节会时,要警惕大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负面作用。大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大众文化抹杀乃至消解了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成为大众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追求“舞台效果”,脱离了其成长的有机整体,只能作为标本化的化石形态而存在,因而成为大众文化产业并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出路。应该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工作,使其得到较好的弘扬、传承、振兴。

四、结语

通过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略规划、教育传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可促进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孤立静止的保护,而应该科学、发展地保护,以益于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发展。

[1]刘勐,杨正,胡文静.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2):4-7.

[2]李并成.对于加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6(8):29-30.

[3]冯小琴.兰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刍议[J].甘肃社会科学,2010(6):86-89.

[4]王鹏鸣.甘肃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开发研究——以甘肃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开发研究,2011(3):20-21.

[5]余未人.社会转型条件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命运[A].交流与协作——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C].2003:106.

[6]网易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EB/OL].http://tech.163.com/04/1031/00/13VVLDA80009rt.html,2012-12-28.

[7]苏一星,高成军.甘肃特有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1-76.

[8]张倩.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丰硕成果[EB/OL].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11/08/10/012120559.shtml,2012-12-24.

[9]乔建萍.“花儿”唱进宁夏大学校园[EB/OL].http://www.nxlib.cn/sylm/nxjy/201012/t20101217_3611.htm,2012-12-24.

猜你喜欢
甘肃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行走甘肃
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2
甘肃卷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0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