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文化创新新思路探析

2013-04-10 05:35:22曹和修
社科纵横 2013年7期
关键词:形式理念群众

曹和修

(肇庆学院思政部 广东 肇庆 526061)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在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始终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文化创新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创新,要求我们必须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始终作为文化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切实的尊重,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文化首创作用。从而,不断推动全社会文化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的充分涌流,切实保障文化创新的成果为人民群众所享有。

文化创新包括对文化诸要素的全面创新,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对其核心要素和关键要素的创新,即不断促进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内容以及文化形式的创新,从而实现对其他文化要素甚至整个文化系统的根本创新。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创新,必然是通过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创新、文化价值取向创新、文化内容创新以及文化形式创新,最终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乐于接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一、实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创新

文化创新就是通过对文化理念的更新和文化意识的重新生成,结合文化诸因素以构建一种崭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因此,文化理念的创新在文化创新程序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黑格尔就曾经说过:“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更新”。即是说,实现文化理念上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首要环节,也是文化发展上的与时俱进,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理念是特定历史时代文化现实的全面反映和真实再现,它必然随着时代文化现实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根本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文化理念。因此,适应文化现实发展需要,不断实现文化理念上的创新,这是文化时代性的客观要求,也是文化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在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明确指出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就改变了以往单纯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使文化作用更多地转向人们的社会生活,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也进一步说明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创新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

实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创新,这是文化创新的本质要求。文化创新最根本的主体是人,并且人作为文化承载者,必然使文化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以充分体现人的各种需要和最终目的,这也是人的本性的体现。同时,文化是一种复杂而又比较稳定的精神整体,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具体方式,包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尺度及实践能力等等的总和,它处在决定人的行为的精神核心层面。基于此,文化通过人本身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文化的创新发展必然要通过人类自身的创新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即是说,人类的创新活动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来源和动力。因此,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创新,以不断促进人的需求、人的思维及人的生存方式的创新来实现文化自身的不断创新发展。

实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首要环节。文化创新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愿望和需求,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利益诉求。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文化创新“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1]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也进一步指出: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创新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最终目的,必须从人民群众的需求愿望出发实现文化创新,这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创新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对文化创新认识新境界的标志。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作为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基本导向,能有效地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保持社会行动的一致性。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吸引广大民众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在发挥价值取向的导引作用中,文化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催化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标志着我国价值体系的转型和更新,也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而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理念,要求我们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文化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源和目标追求出发,对当前文化创新的总体价值取向提出的明确要求。文化创新必须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因为文化创新动力源泉就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目标追求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文化创新就能够有效地获得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真正使文化发展创新的成果为人民群众所共享,使创新的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推进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创新

文化内容创新就是实现文化思想内容以及精神价值的突破与变革,特别是对思想导向和精神价值的重塑与转型,生产出思想内容与人们精神需要相统一的精神文化产品,体现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因此,推进以人为本的文化创新必须始终注重文化思想内容上的以人为本,即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创新必须服从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灵魂和实质。

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内容。《周易》最早把天、地、人并称为宇宙间的三才,并尊人为万物之灵。在经史子集当中随处可见对人的尊崇,在诸多文学作品中也处处体现出人的重要性。可见,中国文化在内容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文化主体,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文化主题,以人伦秩序为文化核心,体现文化内容上的以人为本。在新时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创新,也必然以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和大力提高人的素质为基本取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创作更多的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的优秀文化作品,充分体现文化创新的以人为本,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推进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创新,就是要使文化思想和观念、内容和形式均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文化创新必须始终着眼于当代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沿,密切关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出文化内容上的以人为本。

当前,国际国内的总体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深入进行,这必然带来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刻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推进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创新,就必须正确分析和认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深入研究和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愿望和需求,在内容创新上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关照人民群众的情趣,实现人民群众的价值,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首先,推进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创新,必须使文化内容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我们自觉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深入人民的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因此,实现文化创新必须首先认识和了解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最关心的实际利益问题,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需求,从文化的角度解决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疑虑和忧思。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经济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各种社会矛盾也不断凸显,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谐安康的合理诉求也逐步形成并日益发展。在推进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创新进程中,我们就需要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关注的现实问题出发,贯注弘扬社会正气、提高民主法治意识、倡导和谐安康理念的文化内容,使创新的文化能够在全面反映民众生活、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切实保障公民各项权益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为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正确的社会引导。

其次,推进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创新,必须使文化内容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愿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追求精神文化价值、参与文化活动,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满足不同文化需求的愿望也日益增强。如果文化产品内容贫乏,无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需求的差异化和多样性,必然损害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导致社会主义文化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

再次,推进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创新,必须使文化内容切实关照人民群众的文化情趣。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文化内容的创新,始终有一个在文化内容上接近人民群众的情趣爱好的问题,有一个让人民群众乐于接受、融入脑海的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应当而且必须彻底摆脱那种远离群众生活,忽视群众普遍心理习惯,内容高深莫测的所谓精英文化、贵族文化的窠臼。文化内容上如果让人民大众既看不懂也理解不了,甚至更不愿意去看,这就完全违背了文化内容创新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原则。因此,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重点在于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习惯,创造和传输更多的符合人民群众情趣爱好的精神食粮,不断提高文化内容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最后,推进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创新,必须使文化内容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价值。创新发展文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创新,就是要使文化内容能更好地教育人、感染人,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重要作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文化教育,实现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而且在人民群众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和熏陶的过程中,也只有那些能更好实现人民群众价值的文化内容,才能使人民群众在其中汲取更多的精神文化营养,才能使文化的精神价值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灵魂深处,其品格情操也才能真正获得进一步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价值方面,文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四、探索以人为本的文化新形式

文化创新不仅要实现文化内容的创新,还必须实现文化形式和文化手段的创新,而且文化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更是文化创新的关键。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探索文化新形式,实现文化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的转变,通过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有利于传播、展现具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的文化内容。因为文化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必然要求通过恰当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在这里,形式就显得非常关键。而文化形式的创新就在于不断追求文化形式上的完美,使文化的表达方法和实现路径更加艺术化,使文化内容得以充分的表达和展现。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形式、文化传播技术对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今天,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文化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文化形式也涌现出许多如数字电影电视、网络出版、网络游戏等崭新而重要的新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对精神文化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以人为本文化新形式,实现文化创新成为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既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文化新形式必然服从和服务于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文化新形式要为表达文化新思想和体现文化新精神所用。在任何时代,文化形式永远不可能是单纯的和唯一的,文化形式总要求与文化所包含和表达的思想内容相适应、相一致,并能使文化思想内容和精神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与表达,还能为人们所乐于、易于接受。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形式多样、层次不同、丰富多彩的文化。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当中,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不同群体存在明显不同的文化需求,不同的人因其社会地位、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龄段各不相同,他们适应的具体文化形式也存在差异。因此,创新的文化就必须充分照顾到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精神文化需要和不同的接受方式,采用通俗化、大众化、言简意赅的新形式,使所有的人都能通过适合自己的文化形式,真正享受到文化创新的实际成果,从创新的文化中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精神食粮。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探索以人为本的文化新形式,要求我们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在文化领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形式,改进和提高文化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创新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进,提高其中的先进科学技术含量,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的升级换代;创新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提高文化内容和精神思想的彰显力,加快文化的生产传播速度。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还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以社会主义文化占领网络文化的主阵地,使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网络得以广泛传播。在运用现代科技发展文化新形式的同时,还必须在继续发扬光大我国丰富的文化品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以促进各种文化形式的共同发展;要善于把现代技艺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不断增强文化的表现能力,加快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形成新的文化业态,实现文化品种、样式、载体、风格的极大丰富,使社会主义文化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我国社会不同文化情趣爱好、不同阶层人们的文化需求。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文化创新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才能使社会主义文化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更有效地切合广大人民群众新的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278-279.

[2]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EB].新华网,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猜你喜欢
形式理念群众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