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明明
第六届世界环保大会主席团高级圆桌会议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是一代人的事情,需要几代人不懈努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影响当代人的健康,制约经济的发展,更威胁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中国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王玉庆在6月30日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环保大会主席团高级别圆桌会议暨咨商理事会上所说。
环境问题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环境保护是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的汇聚点。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实现低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专家们在这次会议上围绕这些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工业革命以后,发达国家通过无节制地消耗地球化石能源,实现高度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但同时也造成地球矿产资源日益枯竭。过多占用地球的环境的容量空间,特别是消耗化石能源带来过多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持续危机。自上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开始重视节能,甚至把节能视为继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四大能源之后的“第五大能源”。
“中国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严峻的挑战,但也同时面临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清华大学校长何建坤认为,现在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基本趋于稳定,通过节约能源和进一步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可以使能源消费绝对量下降,而且碳排放会下降更多。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能源消费总量还要增加。发展可再生能源首先要满足增量的需求,其次才能替代存量。由于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发展,中国尽管在新能源投资规模、每年新增容量以及现有新能源保有量等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还在呈增长趋势,这就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碳排放在一定时间内还会持续增加。
国务院参事、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介绍说,中国是一个煤炭净进口国,在2012年使用了36.2亿吨煤,占全球使用量的51%左右。中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达到58%,天然气为29%。按照目前煤炭开采量和我国煤炭储量计算,几十年后中国的煤炭将被采完。由于煤炭使用量增大,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加速增长。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12年中国二氧化碳增量占全世界60%以上。
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谈到中国环保与发展问题时说,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经济有长足的发展,但走的是以高消耗换发展的道路。如今这条路已经走到尽头,因为环境严重破坏,资源更加突出,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我们当前面临的矛盾,就是要尽快控制化石能源和碳排放增长的速度和数量,能够使二氧化碳排放尽快达到峰值,并且开始下降。”何建坤表示,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使新能源体系得到发展,尽快见到更大的成效。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的转变,走上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改变当前以资源依赖性和高碳排放这样一个发展的模式。走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实现工业革命的同时,向生态文明过度,就需要一个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现在全球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也给我们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通过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我们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式。”何建坤说。
转变的出路在哪里?刘燕华说,一个是开源,另一个是节流。节流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提高能源使用率。开源主要是指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光伏电池生产能力世界第一,风力发电能力也是世界第一。所以,应该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能力是世界第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70%用于生产型排放,30%是生活型排放,而发达国家这个数是反过来的。我们要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必须要实现转型。今年雾霾袭击造成十几个省的6亿至8亿人受灾。“这种雾霾的情况已经到了人们无法容忍的地步,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阶段。经过多方研究,雾霾天气主要是由于能源的过度使用、有害气体过度排放所导致,事实上可以将雾霾天气称之为结构病。”刘燕华说。
近期国务院针对雾霾天气、空气污染的国十条,表明政府已经下了决心,要调整结构,打破已有的利益割据。对于企业而言,特别是高耗能企业,这一段时间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镇痛,但这镇痛是暂时的。从长远而言,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能使我们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洁,人民更健康。
“在德国,经常有说中国政府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我说,如果请我当中国政府总理,我也会拒绝。因为,中国地方大、人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所以就很难解决。”德国工商总会大中华区负责人皮思仁说,他第一次到中国是在1993年。给他印象特别深的是,那时武汉的公共汽车特别吵,而且有特别黑的尾气,前面发动机盖子也特别热,一碰就烧坏了。这样的公共汽车在中国运营也就是在20年前。20年后,他参加上海世博会,看到那里采用全电动公共汽车,是世界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中国发生这样的变化只用了20年。如果再有20年,相信中国能解决很多很多的问题。
党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这是我们国家顺应世界潮流的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
贺铿表示,中国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切换发展路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把突出GDP的增长,转变为突出民生的改善。只要彻底摒弃以高消耗换发展的老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荐绿色发展,就有理由相信随着生态文明的不断建设,蓝天碧水青山将离我们不再遥远,食品的安全也不会再担心,人民的福祉将会不断的提高。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
调整产业结构是当务之急,但一定要尊重市场规律。是不是真正尊重市场规律,关键要看政府是不是尊重企业的行为。政府的职责是通过政策引导经济发展,而不是直接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经济。要摒弃用投资保GDP增长的发展模式,摒弃半管制半市场的政府公司化的管理模式。放弃扩张财政政府,量入为出,努力实现财政平衡。既要扩大内需,也要发展外贸,提升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要放弃土地财政确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严格防治资产泡沫化。
低碳经济是相对的,发展仍然是硬道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还有几千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所以,不能放弃发展,片面追求所谓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高能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要强调环境保护,也要强调经济的发展,要努力通过通过发展使国家更加富强,让人民更加富裕,也让环境更加美好。
“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各国都在努力探索,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们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努力去实践,这是顺应世界历史潮流,也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王玉庆说。
中国风力发电能力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