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洛,薛玉龙,白明辉,胡晓青
(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 河南洛阳 471003)
早期肠内营养不加重胰腺分泌以及能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已成为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的重要手段,对其转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5年我科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46例SAP病人,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22~85岁,平均48.8岁。全部病例均符合 SAP 诊断标准[1]。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入院后3~5 d内主要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液体复苏、抗感染、呼吸支持、强心利尿等、抑制胰腺外分泌、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治疗,胆道梗阻者,行鼻胆管引流,胰腺坏死感染,行脓肿引流等手术治疗。
1.2.2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所有病人均在早期病情一稳定即给予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胃肠功能开始恢复(指有排气、排便、肠蠕动),即使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经鼻插管至空肠上段,分别在入院后第3~10 d,平均5.5 d置管。1例早期手术空肠造瘘,术后5 d滴注肠内营养。当天给温等渗盐水,200~500 ml,以适应肠道及促进肠道运动,第2天使用营养制剂如百普力、能全力等加生理盐水共500~750 ml,以后逐渐增加喂饲量,并加用米汤、果汁、蔬菜汁、牛奶等。肠内营养借助输液泵匀速输入,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由慢到快,量由少至多,浓度由低至高,同时减少 肠外营养,直至转向全部 肠内营养。至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后停止。如出腹痛、腹胀及腹泻,减慢输注速度和(或)浓度后,上述症状可消失,一般不需停止。
本组46例患者中,死亡4例,其中1例胰腺炎合并真菌感染而死亡;1例死于败血症;另2例死于多脏器衰竭。合并胰腺假性囊肿2例,1例4个月后行囊肿内引流术,1例观察。其余41例患者均一期治愈。患者中肠外营养情况:1~8 d,平均3.5 d,肠内营养情况:住院后最早开始时间为入院2~10 d,平均开始时间为入院4.75 d,肠内营养持续时间为4~18 d,平均为6.2 d。可分为3个阶段:①始动阶段:肠内营养实施前匀速持续给入少量温盐水,改变肠道适应容量;②适应阶段:选用低脂和以氨基酸或混以短肽链水解蛋白为氮源的制剂,此期喂养量逐渐增加,可加用少量辅食成分;③平稳阶段:停用肠外营养,全部营养物质由经肠内营养供应,如病情稳定,可改用流质喂饲。患者住院时间7~67 d,平均26 d。随访0.5~5 a,未复发。
近年来,SAP治疗强调以非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减少胰液分泌,让胰腺“充分休息”是首要考虑问题[2]。营养支持是治疗中重要的部分,强调适时给予肠内营养。
病人在疾病早期以维护器官功能为中心,应用肠外营养更为合适,可以在胃肠功能衰竭的情况下维持完整的营养,也对疾病恶化的病理过程有着积极的阻断作用,并使胰腺休息,减少其分泌刺激。但肠外营养超过1周,造成肠粘膜萎缩,肠道菌群失衡、易位,导致继发感染,增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强度,形成胰腺脓肿和败血症,加重代谢紊乱[3],引起肝功能损害和酸中毒等。因此当SAP病人急性期呼吸循环功能基本稳定,肠功能开始恢复时,尽量早期施行肠内营养。
对于SAP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仅起营养支持的作用,在有效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完整性方面还具有独特作用,能给胃肠道黏膜直接提供营养物质和机械刺激,预防胃肠粘膜萎缩,减少菌群移位,保持粘膜的完整性。肠内营养可增加内脏血流,从而增加肠黏膜的灌注,抑制肠道通透性增高,促进IgA分泌,部分减轻SAP时肠道免疫监视的损害,可缓和SAP急性期SIRS反应,也不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另外,肠道除了有消化、吸收功能外,还是人体的免疫器官,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提高CD4/CD8的比值以及吞噬细胞作用,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4],增强机体抵抗力,调动机体自身主动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使疾病早日恢复。
研究证实,肠内营养从屈氏韧带远端的空肠最佳,可避免头相、胃相和肠相导致的胰腺外分泌刺激,能保持胰腺(相对)静止,利于胰腺的修复。肠内营养的途径在非手术病人,我们常用鼻肠管,而手术病人一般都应用空肠造口给予。肠内营养成分中要素饮食因营养浓缩又全面为我们的首选。另外还可以添加某些特殊营养物,如:谷氨酰胺是是肠粘膜上皮细胞唯一的能量来源,可维持肠道粘膜正常代谢、结构和免疫功能,有助于减少细菌移位,阻止肠源感染的发生[5]。免疫增强剂精氨酸、核糖核酸以及ω-3脂肪酸能够改变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时机体的代谢反应和氮负平衡,减轻或阻断SIRS的进一步发展;增强肠道的屏障和免疫功能[3,6]。
肠内营养具体方式应遵循个体化原则。由于应激反应,早期机体可能仍处于高血糖、高血脂状态,应减少糖和脂肪的供给,病情好转后逐步增加。调配好的肠内营养液的热量密度一般为1 kcal/ml,温度一般以接近体温为宜,防止引起胃肠痉挛或腹泻。临床上在肠内营养早期由于机体不能承受全量,要同时肠外营养供给,根据患者的病情,营养液给予量由少至多,浓度由低至高,滴速由慢到快,同时减少肠外营养,直至转向全部肠内营养。至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后停止。肠外营养减量时先减氨基酸,后减糖类,减糖要慢,以防发生低血糖反应。另外由牛奶等自制营养液更易适应SAP患者的肠道,不易出现腹胀、腹泻等并发症,也能节省治疗费用。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236-238.
[2] 童智慧,李维勤,虞文魁,等.不同营养支持模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16(2):65-68.
[3] 瞿洪平,汤耀卿.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9):522-524.
[4] 徐旭东,刘志苏,孙权.早期肠内营养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2005,13(3):151-153.
[5] 王刚,孙备,许军.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进展[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5,39(4):391-392.
[6] 何长生,李维勤,虞文魁,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J].肠外与肠内养,2004,11(4):21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