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水肿探赜

2013-04-09 06:38:40于婷婷
黑龙江中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肾性水肿病水液

王 冬 张 芯 于婷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水肿(edema)是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肾性水肿在祖国医学中大致归属于“水气病”范畴。然而本病致病因素繁杂,症状复杂多样,历代医家亦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从脏腑关系论治肾性水肿对指导临床颇有深意,为求竹头木屑之利,兹据所积累的资料及导师张佩青教授经验,现归纳整理辨析如下:

1 历代医家对水肿病的认识

《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的发病已认识到与肺,脾,肾有关。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汉代张仲景对水肿的分类较《内经》更为详细,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如其描述风水脉证:“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该书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唐代孙思邈对于水肿的认识续有阐发,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是肺损不治;四、阴肿不起者,是肾败不治;五、脐满反肿者,是脾败不治。”这些论述为水肿病的护理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宝贵经验。

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济生方·水肿门》说:“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腹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腹多闭。”这一分类法,区分了虚实两类不同性质的水肿,为其后水肿病的临床辨证奠定了基础。对于水肿的治疗,严用和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此后,《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2 肾性水肿的病因病机

肾性水肿病因病机无外虚实,在形成过程中,在初期常由于外邪侵袭,或内湿为患,而正气不足则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原因。若久病,或失治、误治导致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代谢水液的功能失调,而使本病缠绵难愈,成为危重之证。

2.1 肺脾肾论

水肿是由于机体脏腑水液代谢功能失调而致,与多个脏腑有关,尤以肺脾肾为之关键。肺主气,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排泄起疏导调节作用。故曰:“肺主行水”和“肺为水之上源”之说。脾主运化,运化水液。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泛于肌肤而成水肿。《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出“清湿肿满,皆属于脾”。肾为先天之本,为“水火之宅”内藏真阴真阳,肾主行水,肾阳的气化作用对全身气化功能的发挥和水液代谢有重要作用。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化气行水,亦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素问·水热穴论》有“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奴役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肌肤,故为附肿。胝肿者,聚水而生病也。”由此可见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水肿病发病的关键之一,故《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其中指出了以肾为本,肺为标,脾为制水之脏,三脏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的。

2.2 从肝论治

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气行则水行。三焦主持诸气,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水液运行的通道。肝主疏泄,气机调达而无抑郁。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调达,则脏腑气机调和,升降出入有序。一旦情志失调,则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致肝气郁滞。肝郁气滞可导致三焦气机不畅,郁而不达,影响其气化功能。《素问》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既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也是水液运行的路径,水因气行,故气滞则水停。若肝郁气滞,累及三焦致使气机不畅,水道水通,则水停体内,泛溢肌肤而为水肿。这正如任应秋先生所说:“三焦的病变以病气为主,而渐及于水”之理所在。[1]

2.3 阴阳不调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素问·阴阳别论》又云:“三阴结谓之水”。《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因阴阳不和,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入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于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众多论述表明,阴阳不调是《内经》时期,水气病发病的主要机理。张景岳亦重视阴阳之机在水气病发病过程中的地位,言“病在水分者,以阴胜于阳,而肌肤皆肿”,“盖水之与气,虽为同类,但阳旺则气化,而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为水”,“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李中梓、喻昌等医家亦持此说。且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将“平衡权治者”释义为“使阴阳各得其平也……阴阳平治,水气自去。”清·李铎亦云“人身一小天地,阴阳和则健运不息,所以成云行雨施之用,今阴阳乖逆,则气机不运,身中之阴气尽化为水”。[2]

2.4 气血水同源理论

对于水,广义讲泛指人体内一切津液,津液和血一样,均来源于水谷精微。《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说明血这一基本物质来源于水谷,在其生成过程中,与津液(水)同步产生并且互生。又如《灵枢·邪客》所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说明中焦受气取汁的同时,人体的水液同样通过饮入于胃、脾的升清与肺的通调达灌周身。其中存于脉外、散布于间隙的是水液与营气相混,注之于脉的为血液。所以血与水通过气化作用出入脉道内外,互生互化,维持动态平衡。[3]

3 水肿病治法

肾性水肿,治疗当以恢复脏腑的气化功能并消除水肿为目的,治疗时应辨其部位、察其表里、别其虚实,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具体如下。

3.1 急则治其标

治标以祛邪退肿为主要目的,多用发汗利小便的方法,及久病水瘀互结时应用活血利水法,即《内经》治疗水肿的“去菀陈”、“开鬼门”及“去菀陈莝”法。

3.1.1 发汗利小便法 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提出更为详尽的治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发汗之法常用于水肿兼有表证者。发汗可使肺气宣通,即可使水邪从外而散;又可使肺气肃降,通调水道助利水药使水邪从小便而出。《医门棒喝》中云:“太阳经主一身之表,与肺合于皮毛,而统营卫”,可知只利尿而不散表则七窍不开下窍亦难通利,同时宣散,则太阳膀胱气化上行外达,充于皮毛,阳气敷畅,营卫调和,水湿之邪俱去矣。发汗利小便是治疗水肿标证的基本方法,并可在治本的同时辅以标法可以使邪有去除之通路,水邪俱去。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即是浮肿而小便不利还是浮肿而小便数,小溲不利可用开鬼门,洁净府之法,而溲频浮肿以阳虚不能蒸腾化气为因,不能利尿,利尿则伤肾,病益笃矣。

3.1.2 活血利水法 水与血相互滋生,相互依行,《血证论》指出:“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水病可致血瘀:水肿日久,水湿停积,一则久病入络,气机不利,血流不畅,成为瘀血,二则脏腑阳气受损,血失温运而滞留。瘀血可致水肿:瘀血阻肺,不能通调水道,水蓄上焦,泛滥为肿;瘀血阻心,心阳不振,循行不利,发为水肿;血瘀肝脾,脾之运化失健,肝之疏泄失常,水停中焦,发为水肿;瘀血在肾,肾之温煦失司,膀胱气化失调,可致水停下焦。瘀血是肾病水肿的原因之一,又是水肿的结果。所以在肾病综合征中水湿瘀血交互为患的病证应以活血利水为要。

3.2 缓则治其本

中医治病必求其本,疏其流,必清其源,若不清其源而徒治其流,或水肿反复,或水肿益笃。而缓则治其本中又根据脏腑病证的“以此及彼”再分标本,肾性水肿,当分肾为主因还是客因,肾为主因当判断其所传之脏,为客因当判断首病之脏,主因当主治,客因当从治。根据上述脏腑关系理论可以得出结论:

3.2.1 补肺利水法 肺气不足,气机升降失调,难以正常肃降,从而形成水肿。所以,“水之上源”必依赖肺气的气化与推动,方可源洁流长。对肺失宣化的水肿,则当补肺气,助升降,通水道。仲景于此善用黄芪,诸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黄芪桂枝苦酒汤及桂枝加黄芪汤等皆是从肺论治的思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3.2.2 健脾利水法 脾虚健运失司是肾性形成的重要环节。《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是后世医家从脾治水的重要理论依据。临床上慢性肾炎凡证属脾气虚,运化失职,治疗均宜用健脾利水法。药物则可撷取黄芪、白术、茯苓、生姜、甘草、大枣、枳实等健脾益气之药。如有热者,用猪苓汤合五皮饮加减;脾虚甚者用参苓白术散加上利水之药;脾阳虚者,温运脾阳利水湿,用实脾饮加减。

3.2.3 温肾化气利水法 肾性水肿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本为肾。《中藏经》记载:“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海,肾气虚,则水散于皮。”故肾性水肿表现为虚证者,益肾是治疗的关键,分之有温肾化气和滋肾化阴二法。温肾化气,利尿消肿法,代表方剂首推济生肾气丸(炮附子、茯苓、泽泻、山药、山茱萸、地黄、丹皮、肉桂、川牛膝、车前子),主治腰膝酸软,畏寒,小便不利,口不渴,脉沉,舌淡的水肿。若寒甚而水肿明显的,可先予真武汤(炮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壮肾阳以制阴寒,待寒水渐退,再予济生肾气丸。

综上所述,肾性水肿,因机较为复杂,症状百出而多变,治疗亦颇为棘手,然为医者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即在尽可能详尽地审疾察症,完整地占有四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由证知机,由机立法,由法遣药,多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1]车德亚,陈新.水肿从肝论治探识[J].四川中医,2010,28(5):33-35.

[2]姜德友,王兵,李杨.水气病源流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2):2479-2482.

[3]叶太生.《金医要略》水气病气、血、水三分辨证探析[J].国医论坛,2004,19(5):2-3.

猜你喜欢
肾性水肿病水液
刘光珍治疗肾性蛋白尿临床经验
付滨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及验案举隅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家庭医学(2019年6期)2019-06-27 01:37:34
饮水
饮食科学(2016年3期)2016-07-04 15:17:38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现代农业(2016年4期)2016-02-28 18:42:28
特拉唑嗪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砂仁治疗着痹之心得
1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的药学服务
仔猪水肿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