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娟 马福家 司晓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5医院药剂科 上海 200052)
小儿化毒散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I部),由大黄、冰片、人工牛黄、黄连、天花粉、珍珠、赤芍和川贝母等12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用于小儿热毒内蕴、毒邪未尽之口疮肿痛,烦躁口渴,大便秘结等症[1]。其中人工牛黄含有效成份胆红素,其质量标准中未收载检测方法。为能更好地控制本制剂质量,本文采用比色法对胆红素进行含量测定[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Varian公司);BP211D型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电热恒温水浴锅(江苏南通县通海电器厂)等。
胆红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0077-0101),水为蒸馏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小儿化毒散(广西南珠制药有限公司,0.6 g/瓶,批号:20110402)。
精密称取胆红素对照品10 mg至100 ml棕色量瓶中,加三氯甲烷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 ml至50 ml棕色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内容物,混匀,精密称取15 g装量的样品,置圆底烧瓶中,加三氯甲烷-乙醇(7:3)混合溶液60 ml、盐酸1滴,摇匀,置水浴65 ℃中加热回流30 min,放冷,过滤,置100 ml棕色量瓶中。容器用少量混合溶液洗涤,洗液并入同一量瓶中,加上述混合溶液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上清液10 ml,置50 ml棕色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精密量取胆红素对照品2 ml,置具塞试管中,加乙醇至9 ml,精密加入重氮化溶液(甲液:取对氨基苯磺酸0.1 g,加盐酸1.5 ml与蒸馏水适量使成100 ml。乙液:取亚硝酸钠0.5 g,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100 ml,置冰箱内保存。临用时取甲液10 ml、乙液0.3 ml混匀)1 ml,摇匀,在15 ℃暗处放1 h,以相应的试剂为空白,扫描,在400~800 nm波长范围内测定吸收光谱。结果胆红素对照品溶液在533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故以533 nm为测定波长。
精密量取“2.1”项下对照品溶液1、2、3、4、5 ml,置试管中,分别加乙醇至9 ml, 按“2.3”项下自“精密加入重氮化溶液”起依法操作,相应试剂做空白,在533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 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Y=6.441X+0.006 7,r= 0.999 8。胆红素在0.010 3~0.050 0 mg/ml范围内,浓度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取胆红素对照品溶液,按上述方法重复测定6次,测得吸光度分别为:0.124 2、0.124 9、0.123 8、0.124 7、0.124 1和0.123 5 OD,平均值为0.124 2 OD,吸光度的RSD为0.42%。 结果表明,本方法的精密度良好。
取胆红素对照品溶液,分别于配制后0、3、6、9 h,按上述方法测定吸光度,结果表明对照品溶液在9 h之内稳定。
分别精密吸取胆红素标准液5 ml 6份,按“2.4”项下操作,测得吸光度分别为:0.328 1、0.328 5、0.328 9、0.327 9、0.327 7和0.327 4 OD,平均值为0.124 2 OD,吸光度的RSD为0.17%。结果表明,此方法有较好的重现性。
精密称取样品细粉约1瓶总量,精密加入胆红素对照品0.05 mg,置圆底烧瓶中,按“2.2”项下方法制备溶液6份,在533 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计算胆红素平均回收率为99.36%,RSD为0.45% (n=6),结果见表1。
表1 回收率试验结果(n=6)
取小儿化毒散3批,每批1瓶样品,按“2.2”项下方法平行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和标准曲线,测定含量,结果见表2。
按方法同时制备空白样品溶液,在400~800 nm的波长范围内扫描,无吸收,不干扰胆红素的含量测定,故选择533 nm波长作为胆红素含量测定的检测波长是合理的。
小儿化毒散的原标准中无人工牛黄的含量测定,不能完整地控制该品种的质量。本实验采用药典方法比色法测定胆红素的含量,经多次测定,小儿化毒散中胆红素的含量限度为不低于41.4 µg/瓶。通过上述方法学考察,建立了小儿化毒散中胆红素的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重现性、回收率好,能有效控制小儿化毒散中人工牛黄的质量。
表2 小儿化毒散每瓶中胆红素的含量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478.
[2]孙新建, 李志浩, 吴进, 等. RP-HPLC测定小儿化毒散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含量[J]. 中医药导报, 2010, 16(10): 93-95.
[3]罗晓茹, 曹红, 邢俊波, 等. 人工牛黄及其制剂中胆酸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J].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9, 25(3): 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