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德涛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恽代英(1895—1931)是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一生的革命活动与教育活动紧密相联,他以“能欢迎新的,还应该欢迎更新的”①的睿智目光和宽广的襟怀,孜孜不倦地探索前进,构建了极具前瞻性的公民教育思想体系。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既无一篇论文也无一本著作提出和论述恽代英的公民教育思想及其体系问题。近年里,我在协助李良明教授主编《恽代英年谱》和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恽代英思想研究”的研究过程中,研读了目前能搜集到的所有的恽代英著作(包括文章、书信、日记)和其主编的《光华学报》等,发现恽代英构建了一个具有他个人特色的“养成健全的公民”②的完整教育思想体系,“养成健全的公民”是恽代英教育思想的灵魂和核心、目标和归宿。我将这一“发现”写进了《恽代英思想研究》③第八章“恽代英的教育思想”中,并特别说明,这是“恽代英教育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享有重要影响,独具魅力,具有恒久的认识和借鉴价值之所在”。④从此,引发了一些学者对恽代英公民教育思想的关注,或赞同之或质疑之。这是本文继续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直接的学术动因。此其一;其二,我认为,研究恽代英以“养成健全的公民”为目标的公民教育思想,对推进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我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实施公民教育乃是题中应有之义。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⑤的重大任务。中共十八大阐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举措也与公民教育问题息息相关。回望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可以说,恽代英的公民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如何实施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恽代英的教育思想是在时代的风雨和斗争的洗礼中发展的。纵观其历程,可以看出它发展的轨迹清晰地呈现出四个阶段,并最终形成了以“养成健全的公民”为目标和归宿的系统化的公民教育思想。
恽代英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6岁入家塾开始接受传统教育,深受儒家观念的熏陶。1913年夏,恽代英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在中华大学求学五年里,他热衷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活动,同时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倾注在教育上,先后在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教育研究论文。应该说,这些文章不乏超前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见解。
1918年5月6日,恽代英听了美国传教士艾迪(G.S.Eddy)博士的学术讲演,对艾迪关于“教育之为能力,可使国强,可使国亡”的论断极为赞同,⑥便在5月27日的日记中写到:“余尝思,果有机会可服务母校,当以养成学业一贯之人才为宗旨,将使此校为中国有名之大学,亦即因势成事之意也。”⑦恽代英这里所说的“学业”即“学问”与“职业”,“一贯”是指“学问”与“职业”二者互动互补,不可分割,而“因势成事”,则是顺着这个趋势实现救国理想。形成培养学问职业互动互补的人才救国观念,这是恽代英教育思想的萌发。
1918年7月2日,中华大学校长陈时聘任恽代英担任中华大学中学部主任(即通常意义上的“校长”)。他上任后,以“养成学业一贯之人才”为宗旨,确立了中华大学附中部训练的最高理想和教育的全部目的。他明确规定,训练之最高理想是“勤敬”,“勤敬”包括“活动”和“切实”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活动”的要求是:“活泼、劳动、向上、勇敢、博爱、知时”,“切实”的要求是:“守规、纯洁、诚实、精密、恒久、谦和”。恽代英规定教育的全部目的在于“四个养成”,即“国民常识之养成”、“生活技能之养成”、“公民资格之养成”、“升学能力之养成”,其中,“公民资格之养成”是最重要的,它包括“公民知识,公民道德,协同生活之训练,社会服务之提倡”,⑧其他的三个“养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之服务的。
恽代英在学校管理上十分严格,以“铁面孔”著称,但他认为“学校管理之严,乃教育之手段,非教育之目的。提掖学生之自动自治,乃其目的也”⑨,主张改变由学监禁锢学生的被动的消极的管理为学生自主管理的主动的积极的管理。他要求教师爱护学生,主张师生平等,反对师道尊严。他反对中学分文科、实科(即理科),指出中学属基础教育,应该传授给学生全面的知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他强力推行教材教法改革,废弃了充斥四书五经的旧国文教材,以自学辅导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取代从前的注入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提问。他在给友人王光祈的信中说:“我自信我的职业是最便于养成善势力的事业。”⑩不久,五四运动爆发,恽代英成为武汉地区公认的学生领袖。风潮过去,军阀王占元即勒令解聘恽代英,恽代英遂于1920年1月辞职离去。
这一时期,恽代英投身于中华大学中学部的教育实践和五四运动,发表了大量的教育研究论文,文章偏重于对以人为本与培养人的社会性相结合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论述。同时,由于他更广泛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一些论述明显地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如《驳杨春效君“非儿童公育”》、《再驳杨春效君“非儿童公育”》、《大家为“儿童公育”努力》等文章,已经在运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观点分析中国的社会、教育、妇女等问题了。他认为不良的教育、道德都是因经济压迫所致,“世界全部的改造”“才是各种问题的根本解决”。(11)由此可以看出,恽代英正在扬弃他先前所热衷的“教育救国论”。
1920年11月,恽代英应聘担任宣城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他一到任,就着手健全学生自治会,建立学生的各种文艺会社和各班班会,指导学生订立班级自治规约;在学生中成立互助组,互助组在经济上互相帮助,重点支援贫寒学生,在学习上互相探讨;推介《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进步书刊。1921年10月,他就任川南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提出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小学教师,但小学教师必须同时又是社会运动家。他尖锐地批评奴隶教育,鲜明地提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主张培育学生具备刚健、刻苦、周密、恒久的品性,能服从真理,反对非理。他还倡导学校成立了教育研究会,扩充了夜课学校,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寒假期间,他率领由6名教员、24名学生组成的川南师范旅行讲演团,步行川南9个县,往返1个月,行程2千余里,沿途边作社会调查边演讲。1922年4月底,他接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随即发起了学校公有运动,提出了20条大纲,交给教职员讨论,并在《中华教育界》发表《川南师范的学校公有运动》。
这一时期,恽代英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1920年秋,他受陈独秀的委托,翻译了考茨基的《阶级争斗》小册子。这本小册子阐述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是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三本书之一。(12)在翻译该书的过程中,恽代英接受了阶级斗争原理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中国教育问题。他在以往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我们要改造教育,必须同时改造社会。要改造社会,必须同时改造教育。”(13)而要使这两者同时改造的关键,就“要使学生一个个为社会上有益的人”(14)。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上有益的人,必须使他们先做学校的主人,于是他写了《我对学生自治问题的意见》。在学校管理上,恽代英认为只有学生自治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又写了《川南师范的学校公有运动》,要求教职员和学生作学校的主人,提倡教职员和学生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这些文章的观点表明,学校培养目标一定要从改造社会出发已经成为恽代英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恽代英提出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又在“养成善势力”的思想上前进了一大步。
1921年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8月,恽代英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时,在上海创办了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并担任主编。他经常为该刊写文章,使《中国青年》很快就成为当时青年学生的向导。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恽代英,善于站在革命的高度论述教育问题,他的教育论著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深刻、鲜明地阐述教育与经济、革命的关系的,如《学术与救国》、《读〈国家主义的教育〉》、《革命运动中的教育问题》等;第二类是指导青年学生成长的,如《救自己》、《怎样才是好人》、《对于有志者的三个要求》等;第三类是明确表达自己教育思想的中心问题的,如《八股?》指出“中等教育应该是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15),《民治的教育》对“养成健全的公民”的内容作了具体的阐述,等等;第四类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教育的,如《我们为什么反对基督教》、《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等。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公民”这一概念的内涵,从实质上讲,就是指在社会中自觉地维护“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每个自由发展的人。显然,“养成健全的公民”这个鲜明的划时代性的培养目标,是恽代英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对他日益丰富的以人为本与培养人的社会性相交融的教育思想进行的科学总结。由此纵观恽代英在教育领域里实行的一系列改造,不难发现,没有一项不是与“养成健全的公民”这一目标没有内在联系的,如:儿童教育必须为儿童成长奠定社会性根基;中学教育不应是大学的预科,而是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高等师范教育应该使学生独立自尊,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堂堂的一个人;学校要由教职员和学生民主管理;教材要便于学生自学,教法要改为辅导自学和讨论式;教师要彻底了解自由平等的真谛;职业教育要使学生具有事业高于职业的认识,不做职业的奴隶,等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恽代英由“教育救国”的爱国主义者转变成“改造社会”的民主主义者,最后又转变为从事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教育目标也相应地由狭隘的“养成学业一贯之人才”转变为宽泛、抽象的“养成善势力”,再由宽泛、抽象的“养成善势力”转变为培养融入社会的“对社会有益的人”,最后转变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养成健全的公民”。恽代英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提出“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目标并形成缜密的公民教育体系绝非偶然。公民教育最早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恽代英说:“我们认定欧美文化是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农业封建社会的文化,欧美文化是比中国文化为进步的,这是因为欧美的经济状况是比中国的经济状况为进步的原故。”(17)而“我们要求与欧美争存,不能不采用欧美的生产方法,所以亦不能不酌量移植一些欧美的文化。”(18)作为共产党人的恽代英把西方的公民教育移植过来并加以改造,正是他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睿智目光,认清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结果,这也是他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别于其他著名教育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
恽代英以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相统一为前提,提出了以“养成健全的公民”为目标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方案,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公民教育思想体系。我们从这个体系中可以看出恽代英的公民教育思想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把学校构建成一个民主社会,让学生在参与这个环境的种种活动中养成健全的公民;二是养成的素质针对民国初年国人由“臣民”转化为“公民”的急切需要。
1.“养成健全的公民”是民主时代的要求
1924年8月,恽代英在题为《民治的教育》讲演中,首先论述了“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的时代背景。他说:“从前皇帝时代,皇帝就是一国的主人翁,所以那时的教育,只要使大家知道忠君报国,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使大家知道为皇帝服务,旁的像民众和社会的事情,可以完全不管;所以教育的要义,要叫大家明白君主有如何的威严,君主应如何的尊重,如何的敬仰,使大家对于君主,看得至尊无上,那才算尽教育的能事。”(19)那种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只知道忠君爱国,只知道有皇帝,不知道有自己,也不知道有民众”(20),而“民国时代与此大不相同,主人翁就是民众,所以要大家明白自己的地位,知道自己的责任。”(21)做到“自主自治”、“为民众服务。”(22)恽代英的这篇讲演揭示了“公民”的内涵。显然,恽代英是从时代变迁的角度,提出了培养目标的变迁,提出了要实施“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的新课题。
2.“健全的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
恽代英认为健全的公民必须具备五大素质,即:独立思想、独立行动、自尊、自信、适应团体生活。这就是要让每个青年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义务和权利,获得个人感知世界的方式,进而获得个人自由选择的理性能力,并学会为个人选择承担责任,同时具有个人与他人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为要养成学生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行动,恽代英提倡对学生采取“放任而随时加以诱掖指导”的教育方法,主张学生思想不受压抑、行为不受阻止。他认为“教师的职务,是在帮忙儿童,指示儿童,使儿童不发生大谬,不走入歧路,决不是压抑的,阻止的,替儿童走路的。所以做教师的人,应该时常考查他们,遇他们有能力不足,就应该帮他们的忙;遇他们有谬误,就应指示他们的误,使他们不致畏难,不致有大谬,不致入歧路为止。此外,就不应该再事过问”。(23)他认为旧教育,对学生一味地阻止,或一味的溺爱,不知循循善诱,使得儿童的本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一般人办事能力不高,遇事不能措置裕如。
为要使学生“自尊”、“自信”,他认为首先要让他(学生)“知道自己是个人”,(24)“应该使他自知为中国的主人翁,并且还要叫他了解中国的事情。”(25)他指出:“从前的教师,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教他尊敬圣贤、尊敬师长,并不教他尊敬自己,只教他信仰圣贤,信仰师长,并不教他信仰自己,所以一个儿童,一读了几年书,就忘了自己是个人。”(26)他主张:“教师平日的陶冶,就要叫他自己做事情,不依靠人家,有时有了错误,也不要即加责备,应当缓言劝慰”,“有时他的错误,竟致没法可想的,也要推求他的原因,看他究竟是家庭的关系,或是其他环境的关系,寻到了他的原因,就从原因上设法补救,那末他的教育,容易有效果,学生就有自尊自信的习惯了。”(27)反之,如果对学生动辄责骂,使学生见了老师如老鼠见猫,以致学生看待自己,并不是个主人翁而是个奴隶,这样造就出来的人才,就会只有奴性。
为要使学生“练习团体生活”,他认为“共和国家是多数人组成的,所以个个人是主人翁,个个人应当办事,既然个个人办事,就个个人应当说话,个个人应当负责,并且还要虚心下人,遇有相左,亦不应即生意见。这是因为从前的学校,学生没有自治的组织,一有问题,就完全取决于教师,以致造就的学生,既是没有办事的能力,更没有团体生活的习惯。将来出外应事,既不能应付裕如,并且意见横生,越弄越糟,这就是皇帝时代遗传下来的教育所造成的,因为这种学校的内部组织,既像专制时代的君主国家,那末教师、校长,就好像一个皇帝,学校中的一切事情,均由校长、教师专断,学生哪里再有办事的机会呢?办事的机会既少,办事的能力既无从养成,并且同学接触机会一少,学生就在书本上做工夫,哪里再有练习团体生活的机会呢?”(28)因此,他提出“现在的学校组织,应该像一个共和国家有立法、司法、行政等机关,使学生在这小国家里练习各种团体生活养成各种办事能力,将来到社会上,才能够尽主人翁的责任,不然,怎样能恰像主人翁的身份呢?”(29)显然,在这里他设想的是把整个学校办成“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的熔炉。
3.“健全的公民”应把“为民众服务”当成“应尽的义务”
恽代英认为,为民众服务是“健全的公民”应尽的义务。他指出:“学生的本分,若在于造福社会,那便一种能够造福社会的本领,还须在能够造福社会的活动中训练出来。”(30)学校就要教育学生愿为民众的利益而努力。读书、学习,将来到社会上工作,其目的都是为民众。目光要放在全体民众身上。学生读书是为民众,教员教书也是为民众,反之,就是要克服为赚钱而学习、工作。对教育界来说,不能以谋生为职业。钱是要赚的,但要认识到这只是为民众的报酬。再则,要养成这样的观念:为民众做事,本来就是我们的义务,做事有毁誉两面,要养成誉我不足为荣,毁我更不应消极。倘使一经挫折,就消极不做,就是忘了自己的本分。
要为民众服务,就要教育学生尊敬民众,了解民众。恽代英认为,要尊敬民众,首先要克服等级观念。传统的错误观念,把士、农、工、商分成等级,士应受尊敬,农、工、商应受轻视。这是专制时代形成的观念,认为读书人是为皇帝做事的,所以“高贵”。现在是共和时代,主权在民众,所以现在大多数民众,就不应有贵贱尊卑之分。现在读书人所做的事情都应是为民众,而民众是一律平等的,哪里还可以自视尊贵呢!并且,读书人还受了民众的养护,自己又是民众的一个,那么,所做的事情就是应尽的义务,因此学生对于民众不仅不应再轻视,而且要相当尊敬。(31)还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只有了解工人、农民的现状,才可以为他们办事。即使是工、农出身的学生他们所知道的,也只限于他们个人的境遇,至于社会的状况,超出一般民众的直接经验、感受,如不施行特别的教育、训练,他们就不了解,也就无法为民众办事。恽代英所说的民众情况,是指民众所处的社会、国家和地方的环境,近代国势的衰替及其原因,外交的失败,内政的紊乱,上海的租界等等,以及民众的现实状况。了解了这些,才能为民众办事,做事才能合乎民意。那种只读过去的老书,不知道今天工农的状况;只重古代,不知道近代、现代的教育,是不能够为民众办事的。(32)
4.“健全的公民”应有对国事的参与意识
恽代英认为“教育若不能影响到政治经济上面,那只是一句空话。”(33)他特别批评了旧教育认为学生不应该干涉政治、不应该为民众办事的论调,认为那样“造就出来的人才,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置国家政治于不闻不问,以致大权旁落,为督军省长辈所播弄,所压抑”(34),指出“中国的事,只有靠我们,只有靠我们从社会活动方面努力”。(35)恽代英强调的是公民对国事的参与意识。
恽代英认为,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参与的技能,也就是提高学生群众生活的修养,他指出:“向来所说的道德与修养,最缺乏两个要素:一便是活动的修养,一便是合群的修养,合而言之,便是所说群众生活的修养了。活动的修养,是就做事的材干说;……合群的修养,是就与群众一同做事的材干说”,(36)并且他认为这两方面的材(才)干,只有在活动参与中,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培养。
恽代英以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相统一为他的教育思想的出发点,确定“养成健全的公民”为根本的目标。他认为,对每个人来说,应“要求他的身心各方面发展,可以有利益于他自身及他同时以及后代人类的生活”。(37)教育要普及人的一生,从婴儿到老年,都要受教育的陶冶。他把培养目标的基点定在中等教育上,认为一个人受教育到了中学毕业,即受完了普通教育,即是在社会上负有法定责任和义务的一员,应该是一位健全的公民。从而认为儿童教育就要为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础,高等师范教育是为中等教育培育师资的,就应该成为培育“养成健全的公民”的师资的教育。
1.儿童教育——为“健全的公民”打好基础
恽代英对儿童教育的改造,体现在他积极地提倡儿童公育上。
他从人的本能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两个方面的结合点上来阐述儿童公育。在谈到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上,他说:“人类的本能,多在幼稚的时候逐渐发达。在这个时候,若无合当的指导,易因彼此仿效,发达于错误的方面。(这是取[沃尔特·史密斯]Walter Smith的说法)这样,那些幼稚时候的教育,乃关于人的圆满发达最重要的事。儿童在他初出娘胎的时候,无所谓性善性恶。能善导他的本能,使他本能发达于个人及社会有益的方面,那便成为善。不善导他的本能,以致他本能发达于个人及社会有害的方面,那便成为恶。……所以谈改良人类改良社会,没有甚么比幼稚教育更要紧。”(38)于是,恽代英认为,要为人的一生打下有益于个人有益于社会的基础,从五六岁开始受教育是于人类极不利的,必须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实现儿童公育。
恽代英对儿童公育的设想是:设置公育机构,聘任既具备教育能力又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来对从襁褓中开始的儿童进行教育。他认为,之所以要实施儿童公育,是因为“家庭原不是儿童合宜的教育场所,夫妇亦原不是合宜的教育者,”(39)因此,“只有儿童公育,能集合许多夫妇所生育的儿童在一处,从很小时让他习于相处之道。”(40)这样,让儿童从小生活在社会之中,在生活中逐渐懂得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习惯于个人和社会相处,从而为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础。他还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这些儿童,从生下地便是在社会中生长的,不是在家庭中生长,像一个盆景花卉,长成了才移植于社会里面来的一样。这便我们自易知道公育的儿童,必能相适于社会生活。”(41)所以就人类社会来说,现代社会的复杂生活要适应,现在的世界要改造,而“人类原无不可从小便在社会中生活,偏要先把他关在一个地方,然后移到一个地方……是何等无意义?”(42)因而要实现儿童公育。
恽代英认为,对儿童公育的具体要求,需要从生物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中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案。人们说起教育,往往用读书来取代,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读书只不过是智育的一部分罢了。儿童教育不能像改良私塾那样,特别是婴儿阶段的教育,课本、黑板、粉笔几乎没有用处。需要靠各种刺激以引起恰当的反应,不是靠灌注以养成储积的知识。如:培养表达能力的教育,比只是容纳知识的教育更为重要;德育方面,要善导其本能朝着有益于个人及社会方面发展;要利用儿童游戏、猎奇、搜集、模仿诸种本能,引导他们获得正确的知识、正确的技能;体育、美育方面,要适当的培养、训练,使之强健与优美,避免荏弱冗杂的习气等。
总之,恽代英提倡的儿童公育,并不是作为解除成人特别是妇女后顾之忧的社会福利事业,也不仅仅是为了每个儿童的前途,而是要传播一种关于人的教育理念以改造社会,他说:“儿童公育有显然比家庭教育优长之点:便是靠这儿童教育才能求真正的社会化。”(43)由此看来,他确是把儿童公育作为“养成健全的公民教育”的起点的。
2.中等教育——“养成健全的公民”
恽代英从改造社会出发,认为首先要改造中等学校的办学宗旨。1920年,他指出:“就教育宗旨说,现在还有人相信,中学只是一个专门学校的预备科;亦有人相信中学是给一般青年鼯鼠五技的常识教育机关;亦有人相信中学是培养奴隶他人,或为他人奴隶的军国民教育机关。就他所信不同,自然所谓中学教育,亦使各不相同了。”(44)接着他提出了自己的中等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目的:“不过我的意见,以为中学教育,是养成一般中等国民应有的品格、知识、能力的教育。”(45)显然,恽代英在这里所说的“中等国民”,不是指国民地位等级,而是指“应有的品格、知识和能力”的程度,但这个办学宗旨和目的仍是一个没有鲜明的时代性的模糊的概念。1923年12月,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人的恽代英,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明确提出中等教育应该是“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从而使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既确切又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
其次,恽代英认为,学校管理的改造原则应该是自主自治。他在提出中等教育应该是“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这一思想后不久,在《民治的教育》一文中对之作了充分的阐述。为了使学校成为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摇篮,恽代英强调,要在学校实行让教职员和学生自主自治的民主管理。他的民主管理思想分三个层次:第一,使学校成为一个独立的办学实体,这是实行自主自治的民主管理的先决条件。他认为:“靠已成的学校,完全实现新教育理想是不可能的”;“非先有教育理想一致而又肯向上负责的同志团体,不能望新教育的建设成功”;教职员和学生应“有全权处理一个学校”。(46)第二,在学校内部要实现教职员和学生对学校的自主自治的民主管理。1922年,恽代英曾在川南师范学校发起了学校公有运动,他提出十二条大纲,大纲的核心是成立校务会议,作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他写到:“校务会议,由全体教职员(事务员以下不在内)与总共同数目的各级学生代表组织之”、“学校校务各方面的大计划,以及校款支配的大计划,其拟定与修改,均由校务会议议决,全校必须遵守”、“由校务会议互举七人(不拘学生或教职员)组织经济委员会,每日轮值查核用款,遇发现有须商议事时,得自召集会议,召集校务会议商议之。”(47)这样,教职员和学生就是学校的主人,学生“必须善于操使学校主权,然后将来进为公民,善于操使社会主权。”(48)第三,恽代英在教育实践中,废除了陈腐的学监制度,建立了学生自治会。他认为管理人员应以亲厚的态度对待学生,注重人格感化,反对强迫的、拘禁的训练。他还在《致杨效春》的信中对不同意见作了解释,他认为学生自主自治是一个让学生“养成健全的公民”的锻炼,正因为中国长期以来实施的是奴化教育,学生在这个锻炼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不足怪,作为教职员要细心地热情地去辅导帮助他们,切不可站在一旁指手划脚妄加讥评。
再次,恽代英认为,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改造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对教育宗旨的改造,自然要对教学内容与教材作相应的改造。恽代英对教育内容的改造的构想是废止八股式的教育,从“养成健全的公民”的目的出发,来考虑课程的设置和各种课程的目的要求;对教材的改造的构想是便于辅导自学、便于启发式教学,为“养成健全的公民”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教育内容,他认为应该有爱国主义、改造社会的内容。他主张在中学“教有关人生的社会常识——历史、地理、社会学、政治、经济——宜较现制多加时间,看作主要的功课”,“以便学生明白社会形成之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49)同时,他以便于学生自学、便于启发式教学为方法,以切近现实、切合实用为内容提出了对中学教科书的改造意见:一、本着自学辅导主义的原则,做到:文字要浅俗,叙述要详明,要附有费考虑的问题,要附有可供参考的书名章节页数,使学生得一课本,便一目了然,并能引导学生去阅读书报。二、应该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用归纳法编辑教科书;编篡许多有关的事实,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自己得出结论。三、应注意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四、教科书要注意实效,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使学生能看得懂。(50)
最后,恽代英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造应该实行自学辅导主义和启发式。恽代英从“养成健全的公民”的目标出发,认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唯一有效的教授方法”。(51)因此,他反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极力提倡自学辅导主义和启发式教学。恽代英倡导的启发式和自学辅导主义教学,可以概括为:一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即:“教育是要使人自己知道好学,是要使人自己善于求学”(52);二是进入教学过程中,即以学生为主体,即:“上课时,教师只任指定看书页数,答复疑难,考核成绩等事。教师只站在辅导地位,其余一切事让学生自己去做”(53);三是改造教科书,使便于教师讲授的教科书改变成便于学生自学的教科书;四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五是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勤惰、优劣,以因材施教;六是在学生养成自学能力、自治能力的基础上,中学最后阶段实行分类(如志愿)分组学习,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恽代英还认为考试不是为了争分数,不是靠死记书中的条文、语句,而是“测验教师教法之善否,以便决定改进的方法”和“帮助学生复习,并且帮他们用学过的材料,作出一种新的论著”。总之,考试应是帮助学生掌握“活用知识”的能力。(54)
3.高等师范的教育改造——培育“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的师资
恽代英认为,要改造中等教育,必须正本清源,先改造为中等教育培育师资的高等师范的教育,即把高等师范教育改造成培育“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的师资的教育。
恽代英在《敬告高等师范教职员及学生》一文里,一边列举当时高等师范教职员“不该的事”,一边提出自己的改造意见:
“第一件不该的事:便是不该只将高等师范当一个寻常的学校办,完全不注意高等师范与中学教育的关系。”这样,高等师范造就出来的人,尽有好学生,却没有好教师。高等师范要明确它的目的是为中学培养好教师,课程就必须以教育为主体,不应该以分科的学科为主体。
“第二件不该的事:便是不该只知养成一般学生为适应眼前社会的人,不能养成改造成理想社会的人。”要把学生养成改造成理想社会的人,高等师范的训练就应该做到:使学生独立自尊,自己觉得是堂堂的一个人;应注意发展学生反抗精神,使学生只知服从理性,不知服从权力,而且,对于不正常的权力应该反抗;应该使学生知道他们是为人类服役的人,他们是负有教育年幼些的同胞的完全责任的人;应使学生知道教育是正在改进的途中的事业,没有至善至美的学说,亦没有至善至美的方法。
“第三件不该的事:便是不该只知注意学校的便利,不顾社会的利害。”要求高等师范的教职员,不要仅从自己学校的利益去安插毕业生,让学生结合成什么团体,成为一系,而应从社会的利害出发,培养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恽代英还要求高等师范的学生,应该预备做改进中的教育家;应该多求普通些的知识;应该彻底了解自由平等的真谛,预备牺牲自己的便利,发展中学生应该发展的,无论便利教职员与否的精神。(55)
大致地说,恽代英是与蔡元培同处一个时期的教育家,蔡元培生于1868年,比恽代英早27年,卒于1940年,比恽代英晚9年。蔡元培作为职业教育家,被公认为是集改革封建教育、创资产阶级教育体制之大成的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方面,恽代英和蔡元培虽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一些原则上的不同。其中一个重大区别是,蔡元培认为中华民国成立,改革的目的已经达到,从此“欲副爱国之名称,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56),恽代英却认为“最综括最切要的办法,便是教育家必须把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打成一片。”(57)正因为强调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观点,恽代英公民教育思想才在实践中和理论探索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应该说,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蔡元培率先提出了“公民道德教育”这个现代教育的概念,不过,他提出的“公民道德教育”只是他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中的一育。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能够富国强兵,但是,国富,“然或不免知欺愚,强欺弱”;兵强,“然或溢而为私斗,为侵略”(58),因而,还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59),“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60)。而他的这种“为根本”的“公民道德教育”,就是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他说:“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61)这比传统的以三纲五常为内容的封建道德教育,在当时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以公民道德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他的这种观点反映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要求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但是这条道路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一样,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而恽代英提出的“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是以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相统一为前提,把“健全的公民”作为培养的目标,并把“健全的公民”的内涵界定为独立思想、独立行动、自尊、自信、能和团体和谐相处、以为民众服务为应尽的义务、对国事有参与意识和参与技能。这就表明了他要培养的是富有个性、自主、自强、团结协作的未来新中国的主人,无论从角度上还是从内涵上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恽代英的“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决不是简单地提倡开设几节公民教育课,而是他构建的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这个教育体系的前瞻性更是不容忽视的。公民教育,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包括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规范的教育。它既讲求张扬个性,保障个人权益,发展个人特长,尊重个人创造,又要求每个人都自觉地履行社会义务,遵守共同生活的道德规范、法律准则。恽代英创建了“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体系,这就标志着我国具有了由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系统的理论。恽代英在注重人的个性的同时还一贯讲求人的社会性,他以“养成健全的公民”为培养目标,决不是偶然的,是他把个人发展与改造社会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2)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恽代英的公民教育思想较早地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科学论断的精神,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恽代英是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奠基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一个基本事实,这就是,长期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教育在我国未得到应有的发展。何以如此呢?我认为,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因为公民教育最早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带着资产阶级的胎记,我国相当多的执掌教育的人士包括众多的社会民众容易习惯性地以为它是与我国主导的意识形态相对立的阶级的产物;二是我国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民众根深蒂固的臣民意识不易在短时间里淡出历史舞台。恽代英早在1919年为中华大学中学部制定的“全部目的”中就有“公民资格养成”的条目,1923年他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则明确提出了“中等教育应是养成健全的公民”的目标,并且逐步构建了“养成健全公民”的教育体系。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经济,必须借鉴欧美的生产方法变革生产方式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同时,采用现代教育体制“养成健全的公民”也是历史的必然。恽代英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的高瞻远瞩,为我们树立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待西方文化的典范,这足以为我们消除开展公民教育的思想障碍。
而且,公民教育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目标和内容侧重上是有所不同的,这种弹性和张力正是对社会和个体在不同发展背景上的要求的适应。恽代英的公民教育思想和他所创建的公民教育体系,虽然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但它所针对的是封建社会中形成的“权威崇拜”、“清官思想”、“与世无争”等思想意识,而这些思想意识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因此,恽代英的公民教育思想和他所创建的公民教育体系尤其值得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体系借鉴。
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恽代英公民教育思想的独特历史地位和弥足珍贵的当代价值,将会日益凸显出来,并最终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民众所认识。
注释
①⑩(13)(14)(15)(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1)(32)(34)(35)(36)《恽代英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8-159页,第108页,第293页,第288页,第391页,第400页,第578页,第575页,第575页,第575页,第576页,第576页,第577页,第576页,第577页,第577-578页,第578页,第578-579页,第579-580页,第581页,第179页,第178页。
②恽代英在《八股?》中正式提出“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的概念。《恽代英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91页。因论述问题的需要,文中多次出现的短语“养成健全的公民”、“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和“健全的公民”均来源于此,不再一一注明出处。同样,其他已注明出处的引文中的短语再次出现时,一般也不加注。
③④李良明、钟德涛、王鹏程、李天华:《恽代英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74页。
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⑥⑦⑧《恽代英日记》,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366页,第389页,第461页。
⑨(11)李良明、钟德涛主编:《恽代英年谱》,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第170页。
(12)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第13页。
(16)(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第294页。
(17)《恽代英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26页。
(30) (33) (37) (38) (39) (40) (41) (42) (43) (57) 《恽 代 英 教 育 文 选 》,武 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15页,第277页,第156页,第157页,第161页,第164-165页,第164-165页,第165页,第164页,第177页。
(44) (45) (50) (51) (52) (53) 恽 代 英 :《编 辑 中 学 教 科 书 的 先 决 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0卷第3期,1920年。
(46) 恽代英:《拟发起新教育建设社的意见书》,《中华教育界》,第11卷第4期,1921年。
(47) 恽代英:《学校公有运动》,《中华教育界》,第11卷第11期,1922年。
(48) 恽代英:《我对于学生自治问题的意见》,《中华教育界》,第11卷第10期,1922年。
(49) 恽代英:《来鸿去燕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141-142页。
(54) 恽代英:《考试问题》,《中国青年》1925年第80期。
(55) 恽代英:《敬告高等师范教职员及学生》,《少年世界》,第1卷第4期,1920年。
(56)《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8页。
(58)(59)(60)(61) 《蔡 元 培 全 集 》(第 2 卷 ),北 京:中 华 书 局 ,1984年,第131页,第131页,第263页,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