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QC小组活动诊断能力保证成果评审质量

2013-04-08 09:20:11张俊岭冯刚云许秀菊蔡东梅胡卫红周爱芳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3年1期
关键词:课题成果程序

张俊岭 冯刚云 许秀菊 蔡东梅 胡卫红 周爱芳

1.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 建设集团公司 (河南 濮阳 457001)

2.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 采油三厂 (河南 濮阳 457061)

QC小组活动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质量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各地开展QC小组活动更加普及,其内容也更加广泛、更加丰富,活动质量也越来越高,对QC小组诊断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省部级还是国家级的QC小组活动诊断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较强的评审能力,才能确保成果评审质量。

1 QC小组活动诊断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 系统接受过省部级或国家级诊断师培训,取得“资格证”

作为一名QC小组活动诊断师,除了具备一定的学历职称,具备较高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以外,还要系统地参加一次或多次质量管理小组的基础知识培训。如果是初次参加入门培训,那么通过培训将对QC小组活动产生基本的认识,能够明白QC小组是什么,了解QC小组的基本概念、性质、特点及其活动宗旨和作用,学习掌握QC小组的组建与推进方法、小组活动程序、成果评审标准、常用统计方法基础知识及其在QC小组活动中的应用等。如果是参加提高班培训,则有机会聆听到国内权威质量管理专家讲授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诊断师的质量管理水平。

1.2 熟练掌握QC小组活动的基本程序

QC小组诊断师首先必须明确PDCA循环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认识到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是QC小组活动的基础。其次对QC小组程序“四个阶段、十个步骤”的内容应该捻熟于心,评审时才能游刃有余。当然,一项好的QC成果,决不是简单套用程序步骤,因为每一个步骤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则会出现程序不贯通,内容前后不对应的问题。

1.3 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类型QC小组活动之间的程序差异

QC小组根据课题类型分为5种:现场型、攻关型、管理型、服务型和创新型,按照活动程序5种类型又归类为“问题解决型”(现场、攻关、管理、服务)和“创新型”。“创新型”课题与“问题解决型”课题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

两者的主要差异有以下4个方面:

(1)立意不同:“创新型”立足于原来没有的产品、项目、软件、方法以及材料等,而“问题解决型”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行改进或提高。

(2)程序不同:“问题解决型”课题的现状存在着问题,与标准相比有差距,为此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并找出主要原因,然后制定对策并加以实施,把问题解决,从而达到目标。而“创新型”课题的现状没有问题,所以就不需要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但为了追求卓越,谋求更加理想的状态,寻找突破点,研究、确定最佳实施方案就成为其主要内容,因此在活动程序上就有一定的差距。

(3)结果不同:“创新型”经过活动可以取得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新材料等;“问题解决型”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的。

(4)参与人员不同:“问题解决型”通常是以生产和服务一线领导、管理技术人员、员工为主体开展活动,“创新型”课题常为科研人员、设计开发人员、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共同合作。

问题解决型根据课题来源不同又可分为 “自选型”和“指令型(或指导型)”。如果诊断师对“自选目标”和“指令性目标”界定不清、活动步骤或内容颠倒;程序内容描述与步骤的标题不符,步骤之间逻辑关系不清,就不能做出判断,找不出问题的症结,评审时也就不能切中要害,达不到诊断的效果了。

1.4 掌握统计工具用途和绘制方法

选择适宜的统计工具,可以有效地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提高判断问题的准确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作为一名QC小组活动诊断师,不仅自身要明确新老7种工具及常用的柱状图、饼分图、折线图、正交试验等统计方法的用途和绘制要求,而且能够举一反三,指导小组成员正确运用统计方法有效的解决问题。目前,由于诊断师水平的参差不齐,有些申报省部级及国优的QC成果仍然存在统计方法应用不当或错误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如下:

(1)有的QC小组成果只应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如两图一表(柱状图、因果图、对策表),排列图、正交试验、箭条图、PDPC法等质量工具用的比较少。

(2)有的成果盲目追求新颖、复杂的统计方法,失去应用统计方法的意义。有些小组对统计方法不理解,用后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画蛇添足,甚至导致结果错误。

(3)对常用的工具方法也存在选择和使用不正确情况。如树图、因果图、关联图选用不当,排列图绘制错误,正交试验没有对选出的最佳因素组合进行试验等问题。

(4)由于对QC活动中统计方法不了解或不掌握,有些QC小组活动中可以选用统计方法而没有选用。如在实施对策环节,小组活动进入了质量改进的实质性操作阶段,各种改进过程及活动效果都需用数据表达,因此,可用的工具及方法也很多。如:调查表、直方图、控制图、矩阵图、PDPC法、头脑风暴法、流程图、正交试验设计法等,很多小组活动人员由于对统计方法不熟悉,没有根据自己处理数据的实际需要恰当的使用,而是采用一些非数据性的统计方法,如用文字描述,不能生动、直观展现成果的对策实施过程,降低了QC小组成果质量。

2 QC成果诊断和评审的侧重点

2.1 注重程序评审

在日常评审中发现不少成果报告有明显的倒装,套用痕迹,思路不清晰,程序不正确,有些成果是按照科技论文、技术方案的格式编写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小组成员对PDCA程序不熟悉,各阶段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清楚,简单地照搬照抄,导致成果逻辑混乱。作为QC小组活动诊断师,必须思路清晰,迅速理清QC成果的程序结构和存在问题,从方法步骤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评价。

2.2 注重事实评审

(1)判断小组选题是否能够围绕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是否解决了生产现场的工艺、设备、仪表等问题,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小组是否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QC小组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建立在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之上。为什么选这个课题?为什么制定这个目标?问题的症结在哪儿?为什么确定这几条主要原因?所制定的每一条对策是否包含相应的措施,是否已完成,有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等,都需要用证据来说明,而这些证据应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收集的数据要能反映客观事实、要具有可比性和时效性。有些成果要因确认环节没有到现场验证、测试、测量,只是理论分析;有些定性描述的多,定量分析的少,没有体现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的原则。诊断师在成果评审时要能够炼出火眼金睛,根据成果材料中提供的数据、图片和录像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确定成果活动的真实性,解决问题的成效性。

2.3 注重专业评审,但避免在专业技术上钻牛角尖

QC小组成果是质量管理理论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这也是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与其它成果的主要不同之处。很多初次参与QC成果评审的诊断师,由于在某些专业技术领域造诣深厚,遇见专业问题就抓住不放,剖根问底,使成果发布会成了专业分析会,偏离了QC小组是质量管理小组,主要是运用PDCA循环程序和多样化的方法来解决身边的各种技术、质量问题的原则。因此,QC小组诊断师在评审现场攻关型或创新型的成果时,应注重专业评审,但是避免在专业技术上钻牛角尖。

2.4 注重效果评审

(1)课题是否具备时效性。评审QC小组课题时一般应从以下3个方面来考虑:①课题是否在专业技术方面具备先进性;②是否从现场或小组本身存在的问题方面选题;③是否以前申报过此类课题。以前申报过的课题如果重复申报,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而且成果在管理和技术上都已经落后,不具备时效性。

(2)是否体现了改进和创新。评审一个QC成果是否优秀,不仅判断其是否符合程序,逻辑是否清楚,其核心和亮点部分是在“对策实施”环节中,要考察QC小组成员是否全部参与,改进、创新成分是否显著,统计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这样的成果才具有推荐价值,才能在行业内进行学习和推广。

(3)巩固措施是否可行。①把对策表中通过实施已证明了的有效措施(如改进的工作方法、工艺参数等)初步纳入有关标准,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技术含量高的技术创新可申请国家专利或者企业工法,以体现成果转化情况;②是否再到现场检查确认,是否按新的标准、方法、制度操作(工作)和执行;③在取得效果后的巩固期内是否做好记录,进行统计,用数据说明成果的巩固状况。巩固期的长短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说明在实际运行中效果是稳定的就可以。

3 成果诊断和评审应关注的问题

3.1 善于发现成果评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QC小组活动诊断师,不仅具备诊断QC成果常见问题的基本能力,如QC小组活动选题太大、口号式、手段加目的;选题理由太多、不直接;现状调查未给目标值设定提供依据;目标值太多、不定量;原因分析选用工具错误或工具运用存在问题;要因确认采用0、1法或举手表决、只挑出部分末端因素进行确认;对策表项目不全、目标不可查;对策实施文字多图表少;效果检查没有巩固期、没有有关部门确认、计算经济效益用假定年度;巩固措施没有将对策表中有效的措施纳入具体标准等。而且,对于QC成果呈现出的各种“疑难杂症”,更需要诊断师的真功夫,诊断师要能在成果发布过程中迅速对成果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号准脉,找准问题,为小组成员提出高水平的建议和意见,利于成果质量进一步提升。

3.2 提高QC成果评审的权威性

如果QC诊断师内功不够,对QC小组活动程序、专业技术及多媒体新技术不熟悉,现场评审时不能准确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根源,只凭印象、感觉来判断,对专业技术问题没有提到点子上,甚至出现“外行话”,降低QC成果评审的权威性,起不到抛砖引玉、相互交流、学习和提高的目的。

评审时应注重提高人员素质,以人为本,对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活动成效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指出不足之处时,要实事求是,抓住重点,具体指出每一个问题,并说明依据。针对不足,还要指出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以便下次活动加以改进。

4 结论和建议

目前,QC小组活动已经拓展到节能、安全、环保等多个领域,为进一步提高小组活动成效,改进企业管理水平,QC小组诊断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方法、质量管理新理论,力争在QC小组活动程序上成为专家,在专业技术上成为行家、通家,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本企业和同行业的QC小组活动,促进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1]吕青,陈秀云.质量行动力 QC小组活动ABC[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课题成果程序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第一次写课题
工大成果
试论我国未决羁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44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样
英国与欧盟正式启动“离婚”程序程序
环球时报(2017-03-30)2017-03-30 06:44:45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4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