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融合的优势

2013-04-08 08:50
世界中医药 2013年9期
关键词:师承院校教育中医药

李 明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69)

中医药师承教育历史悠久,大多名医是通过这一方式造就的。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从张元素等,所谓“古之学者必有师”[1]。一直以来师承教育是中医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模式。

传统的师承教育一般以家传师授为主。教者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学者侍诊于师,耳闻目染。由于他强调教学的实践性,重视临床能力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符合中医药学形成和发展规律,在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及中医临床技能的传授等方面有其显著的优越性,因此沿袭至今[2]。但由于传统的师承教育方式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往往导致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局限,多不能适应中医学术的发展,于是院校教育应运而生。1949年以来,开创了以现代院校教育为主的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新格局,北京、成都、广州、上海先后建立了第一批高等中医学院,内设中医本科专业,自此中医药教育纳入国家高等教育轨道,使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及教育管理规范化、制度化[3]。中医院校教育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了,期间蓬勃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与此同时,师承教育有逐步萎缩的趋势。由于在教学中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导致学习者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状,严重制约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影响中医事业的发展,并导致相当一批老中医多年的临床经验,甚至是毕生的宝贵财富遗憾地流失及失传。显然单纯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两者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二者全面融合是促进中医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4]。

为此,我院从2005年开展以中医特色教育为背景的院校中医药师承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在本科教育阶段大力推行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大力推行研究生师承制,在中医药在职教师的培养与教育阶段大力推行“双师制”,弥补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中缺乏师承环节的不足,为中医药传统经验的传承和中医药人才的高素质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 加快中医人才培养步伐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以经验医学著称。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没有广泛的临床、没有名师指点很难体会到中医理论的深奥微妙[5]。单纯院校教育毕业的中医专业学生,虽然医学知识结构全面、合理,但从毕业走出校门仅有书本知识,到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临床实际问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经验积累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要十余年甚至数十年。名老中医药专家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财富,在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师承教育中由于指导教师将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积累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继承人,结业出师的继承人,很快就成为中医各部门的业务骨干,解决疑难病症的能力明显提高,大大缩短了成才周期,从而加快中医人才的培养步伐[7-8]。

2 造就多样性的中医人才

中医学应用性很强,基本理论可以派生多种概念,中医历来在辨治纲领指导下,治法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特点。不同专家治疗同一种病,各有千秋,流派纷呈,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促进了整体中医学术的发展。中医院校教育让学生对中医学术流派在理论上有较系统的认识,但尚不能将各家学术思想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师承教育使继承者能够从具有不同学术流派,不同风格的指导教师那里,继承其独特的各具风采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诊疗风格等[9],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指导教师临证经验得以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很适合中医的个性化发展,让中医学各个学派的学术思想有传人,绵延发展,造就多样性的中医人才,与此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整体中医学术理论[10]。

3 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创新

院校教育是现代中医教育的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系统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医疗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全面发展的中医专门人才。他们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在师承教育中能够深刻领悟指导教师具有特色的诊疗思路和方法,有能力对指导教师的临证经验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挖掘其学术渊源,凝练其学术思想,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他们在跟师学习中,通过研究和分析指导教师独特治法的形成特点及其理论依据,能够更多地提出新的学术观点,从而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和创新。

4 弘扬尊师乐业敬业风气

我院在职教师具有教师、医师、导师、徒弟等多重身份,在工作中不仅传授医术,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学生医德的培养,而且将医德教育贯穿在临证侍诊的全过程中。由一代代中医师长以身作则,口传心授,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耳濡目染,这种身临其境的医德教育比院校课堂上的医德教育效果更好[11]。通过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融合,继承人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不仅培养了一批名医传人后备力量,而且弘扬了尊师重教、勤奋治学和乐业敬业的良好风气。

5 激发自主学习动力

院校教育让在校学生感觉中医似乎是无所不能、无所不治;及至走向临床似乎发现现实中医用武之地不多,于是有部分学生弃中从西。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曾说[12]:“中医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信心的危机。中医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能够解决学生的信心问题。”师承教育让教与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刻苦钻研。这种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它使学生成长周期缩短,成才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教育效果十分明显,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总之,中医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在教育方式能体现出的更多的教育优势,不仅能形成良性互动,更是有效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造就现代名中医的最佳途径,必将大大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蒋淼.建国初期中医药学校教育简况[J].中药与临床,2011,2(2):3.

[2]王庆其.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比较研究[J].中医教育,1995,14(06):1-3.

[3]樊玉琦.加强中医院校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2):75-76.

[4]翟双庆,石琳,李蔓荻.中医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医教育,2007;26(5):14-18.

[5]王小云,许英,秦莉花.师承教育——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J].中医药导报,2010,16(4):126-127.

[6]王国强.在国医大师路志正从医7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J].北京中医药,2011,30(1):1.

[7]黄素英,王海丽,王春艳.从蔡小荪成才特点谈中医人才培养[J].中医文献杂志,2007,25(4):59.

[8]王晓峰,周云,蒋华.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新疆中医药,2007,25(5):101-10.

[9]王大壮,田侃.中医药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10,18(6):41-42.

[10]黄素英.中医师承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7,26(6):10-11.

[11]王亮.中医师承教育思考[J].中医研究,2010,23(6):9-10.

[12]郝光明.对中医教育而言,师傅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太重要了[J].中医药学刊,2004,22(8):1461.

猜你喜欢
师承院校教育中医药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评价的困境与出路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浅谈Mooc对我军院校教育的影响
浅谈预防医学在中医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