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访宫敬才教授

2013-04-08 07:08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哲学

王 会

(河北大学 期刊社,河北 保定 071002)

马克思主义哲学魅力四射,光耀万丈

王 会:首先感谢宫教授接受我的采访,我知道,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经济哲学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您在我刊发表过多篇关于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相关大作,在学界影响广泛。您从事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有30多年的时间了,请问您为什么如此痴迷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呢?它的魅力在哪里?人们最需要从什么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

宫敬才: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下不解之缘,既有现实原因,也是学术选择的结果。

我认为,马克思的学问最大,搞学问的态度最老实,搞出来的学问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这样说不是瞎吹,而是以对西方哲学和经济学的了解为前提,我有这个底气。

您问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何在,我以马克思为例证谈点看法。在马克思身上,起码有三种魅力是他人所没有的。一是学术魅力。马克思学术知识的渊博、学术态度的端正、学术中包含的强大逻辑力量和价值感染力,没有其他人能比得上,就是哲学中的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或经济学中的亚当?斯密、熊彼特和哈耶克也不在话下。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只举两个例子。马克思在写作中运用了8种语言和近20个学科的知识,谁能与他相比?世纪之交时西方人评选千年思想家,马克思获第一名,根据是他的学术思想及其社会历史性影响。跟随其后的是爱因斯坦,但他是物理学家。二是人格魅力。如果从马克思离家念大学时算起,到1883年去世,其间计有48年。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秉持自己的人生理想,贫困、疾病、家人遭难、官府迫害、政敌缠斗,等等,始终没有改变甚至动摇他为人类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谋幸福的意志。试想,社会生活中能有几个人具有这样以善美心灵为底蕴的意志品质?三是价值魅力。亚当?斯密曾经说过,普通劳动者不能过上好日子的社会不是好社会。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是亚当?斯密思想的继承者。他把这样的价值理念变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可以这样说,只要社会生活中有压迫和苦难,那么,马克思思想的价值魅力就会以各种形式表示自己的存在,被吸引者会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受到启发,获得慰藉。

关于人们最需要从什么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我的看法如下。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丰富性世所罕见。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也不同。概括起来,至少有三种理解角度。第一种是从价值立场角度切入马克思主义。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需要的是独立建国,推翻三座大山。从这一角度出发,才有毛泽东的名言,“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第二种是从方法论角度切入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有感于十年文革造成的思想混乱,总在告诫国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第三种理解是从纯学术角度切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西方近代以来的学术高峰,谈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问题,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甚至伦理学和教育学,如果不先过马克思这一关,就像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不顾及孔夫子一样,是外行之举。就此而言我仅举一个例子。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起源及其历史仍是西方多种学科中的研究热点。其中确有成就者有马克斯?韦伯、桑巴特、托尼和格林菲尔德等人,但这一研究领域首先由马克思开创,后继者只能在马克思研究的基础上起步。看问题的立场可以不同,结论可以有别,但后继者都不能无视马克思开创性研究的客观存在。总起来说,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多种多样,这要由社会历史的客观情势和实际需要来决定。

王 会: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有人提出“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等学术口号,您提出“回到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于什么考虑?

宫敬才:“回到马克思”的提法表面看是口号,实际内涵很丰富。联系它被提出的学术背景理解问题,其丰富的含义就会显现出来。首先,这一提法的出现与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改革讨论密切相关。人们有一种冲动,要改变长时间内依据苏联人的范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状况,直接向马克思求教、对话。而求教、对话的唯一路径是直接念马克思的书。这是“回到马克思”提法的基本含义。其次,中国的经济已与世界接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这一任务,即参与到国际学术讨论中去,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发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声音。发出声音的依据当然是马克思的文献,这就意味着,先把马克思的书念好,再走出去或请进来进行讨论。这是“回到马克思”的另一种含义。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已做的有模有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人民大学等单位的情况就是如此。最后,“回到马克思”的提法还有学术分工的含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大任务,要有为数不少的人从事这一工作。但宣传的前提是研究,这是需要另一批人从事的工作,如高校中的教师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由此可以看出,“回到马克思”的提法还有研究马克思主义要专业化的含义。专业化的结果之一是学院化,“回到马克思”的提法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才有实际影响。

总起来说,“回到马克思”的提法对推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起了很大且是有益的促进作用。将来有人写这一时段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史,这一提法会被载入史册。

当然,这一提法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最需要改进者是有了“回到”目标的同时,“如何”回到的路径有待提升和细化。有感于此,我在2005年发表了《回到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文。“回到马克思”和“回到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提法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前者是目标,后者是达到目标的途径或说是方法。意思是说,我们的目标是“回到马克思”,问题在于回到马克思的什么地方去?最终目标是回到原生态的马克思哲学那里去。如何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在方法论高度理解问题了。

根据几十年念马克思的书的体会,要“回到马克思”或说“回到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下方法是可取可行的。

第一,念马克思的书要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马克思和资产阶级学术都在研究与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但它经历了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不了解发展变化情况,必然的结果是误读马克思的文献。例如,马克思的主要解剖对象是英国,如果基于英国今天的现实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自然而然的结论是马克思的话说过了头,但要用马克思时代英国的现实衡量,指斥的事实客观和普遍地存在。后来人们用专有名词“曼彻斯特资本主义”概括这样的事实,含义是残酷和刻簿。

第二,念马克思的书要与他所处时代的学术背景相结合。马克思研究学问和发表学术观点时,旁征博引是一大特色。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有二。一是真正客观地说明问题,二是借此证明资产阶级学者在泯灭良智地说话。以他直接批判的两个人为例就能说明问题:西尼尔和巴师夏。这两个人竭尽思虑和才智,不择手段地为资本家辩护。马克思批判他们是为了揭示其学术观点的荒谬和阶级立场的无道义。在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既在学术观点上清楚地说明了问题,又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价值立场。如果不了解当时的学术背景,人们会以为马克思过于愤世嫉俗,实际情况远不是那么回事。

第三,念马克思书要顾及宏观和微观的学术语境。对马克思的文献下功夫少的人,往往抓住马克思的一两句话或一两段话就发议论,议论的结果为准确理解马克思制造了思想混乱。例如,有的西方学者抓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两句话就说马克思不运用和反对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并借机攻击恩格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在研究和表述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结构时不能以历史上的事件和范畴安排逻辑顺序,但他并没有说,研究和表述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结构时不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现在没有时间详细论证,但我可以为您举例子,《资本论》第一卷就完美地运用了这一方法。由此看来,念马克思的书不顾及语境,会造成误解的后果。

第四,念马克思的书时要注意马克思的价值诉求。关于马克思的价值诉求我前边已有所涉及。这里我要说一点不好的现象。有为数不少的人借用海德格尔、阿伦特和阿尔都塞等人的观点解读马克思,结果是“生存论”的马克思或是“科学”的马克思出现于我们面前。马克思既不是存在主义者,也不是结构主义者,他就是他,他的理论自成一体。回到价值诉求问题上来。马克思的价值诉求好理解,他终生奋斗的事业是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雪中送碳”,不是为有钱有权者“锦上添花”,也不是为阿尔都塞那种病态刚性的阶级斗争至上论助一臂之力。尤为重要者,虽然马克思被公认为当时欧洲最有学问和智慧的人之一,但与资产阶级学者争一时之学术短长,不是他的价值追求。

第五,念马克思的书要与当代的理论诉求相结合。从宏观上说,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历史转型期,从微观上说,改革正涉入“深水区”。两种节点及其重合告诉我们,创新是过关的必要条件,理论指导同样是必要条件。用什么理论指导?“华盛顿共识”和游荡华尔街阴魂的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经济学理论肯定不行,祸及中国的美国经济危机结结实实地给我们上了一课。真正能起好作用的是马克思文献中的理论。念马克思的书时不顾及国家的理论诉求不是好现象。我历来主张的观点是,哲学的外在形式是逻辑,内在灵魂是激情。激情从何而来?它来自国家和民族理论需求的激发。如果仅仅把哲学理解为思辩和玄想,实在是冤枉了它。

重新恢复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历史传统

王 会:您在文章中提到,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历史传统被遗忘和遮蔽了,我同意您的相关论述,即马克思文献中有着丰富的经济哲学思想。马克思的经济哲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它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有何关系?是不是说马克思的经济哲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确处于被边缘化的处境?对当前理论界有什么意义?

宫敬才:在我们国家和前苏联,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被遗忘是客观事实。这可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两门学科的教科书为例证。其中只有政治经济学及其演化的历史,没有经济哲学存在的理论逻辑空间。这种分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哲学、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单一学科化的倾向源自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卢森贝三卷本的《‘资本论’注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来,人们试图按照这一模式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剥离出所谓的纯政治经济学。论文、专著和教科书汗牛充栋,但都没有脱离这一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在于,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内容没有表示存在的机会。必须要指出的是,这种模式无意识地受到了资产阶级科学经济学的影响。这种模式的根本缺陷是没有看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哲学不可分离,经济哲学是政治经济学的内生变量。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虽然被遗忘,但客观存在是事实。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举两个例子。1859年,马克思为自己研究了16年的政治经济学作一总结,结果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的正式出版。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回顾完自己的心路历程后话锋一转,便开始叙说自己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的结果”,我们所见到者,是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内容最凝炼也是最经典的表述。如果我们承认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那么,往下的结论便不言自明:马克思的经济哲学内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是这一过程的“总的结果”,“总的结果”与政治经济学具有内在的不可分离性。第二个微观性的例子同样能说明问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劳动价值论,后来的论文、专著和教科书表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时便从这里开始。当人们这样做时并没有意识到需要追问: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前提是什么?凭什么说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人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文献中都作出了回答。在这里详细论证这一问题没有时间,但我可以把多年研究的结论说出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前提是哲学,严格意义地说是经济哲学,具体内容为:劳动哲学本体论、劳动创造世界论、劳动人性论、劳动者主权论和劳动人道主义判定标准论。就说劳动人性论吧。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逻辑前提是人性自私论,现在的叫法是理性经济人。没有这一逻辑前提,资产阶级经济学就不是自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前提是什么?当然是劳动人性论。没有这一逻辑前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不再是自身。没有经济哲学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既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也不是原生态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就马克思本人而言,可以概括地说,他的经济哲学就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就是他的经济哲学。这一点可以由他的思想演化史加以证明。马克思从1843年10月份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一直持续到逝世。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每一次质的飞跃和相对集中的表达,都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密切相关。就此而言,可举四个例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1867年的《资本论》第一版《序言》。这是就宏面层面的经济哲学思想而言。就微观层面的经济哲学思想而言,可举两个例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第一卷。由这些例证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马克思的哲学是经济哲学,反之亦然。其二,马克思的研究历程表明,他从事的工作是哲学的政治经济学化和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化。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有直接关系。这种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是它们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从学术渊源的角度看问题,二者也有共通之处,它们都从洛克、亚当?斯密和李嘉图那里吸取思想养分。但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更重要。区别首先表现于具体结论上;结论的尖锐对立源于研究的目的不一样,一个是批判性的,一个是辩护性的;目的不同由阶级立场的根本对立所导致。我们还可以从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层面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是逻辑演绎加数学化,学科定性则是自然科学意义的科学,即“社会物理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与此的区别是根本的,具体说是五个方面的内容:设定劳动人性论的逻辑前提、主——客体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贯通、让当事人出场说话和解剖典型。就说“让当事人出场说话”吧。资产阶级经济学总在自说自话,那架式又是代所有人立言。谁给了它代所有人立言的权力?它言说中的劳动者有什么看法要表达?为什么不让他们表达?资产阶级经济学不敢对这样的问题作出回答。只有马克思有这个胆量和学术胸怀,“让当事人”尤其是普通劳动者“出场说话”。由此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独成传统,其中的经济哲学思想独树一帜。

鉴于如上情况,资产阶级经济学必然会挖空心思地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其中的经济哲学思想边缘化。它有这个实力。它与政治权力彼此配合,与媒体遥相呼应,与偏护自己的学术体制融为一体。以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例就能说明这一点。人们对获奖者奉若神明,但其中的玄机和水分则被忽略。剑桥大学的罗宾逊夫人最有资格得奖,因倾向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而与该奖失之交臂。靠金融理论创新获奖的默顿,在与他人合写的教材中睁着眼睛说瞎话地公然扭曲亚当?斯密思想,目的是论证金融自由化的绝对合理性。此为该奖中的玄机。说到水分,也有活鲜鲜的例证。德布鲁获奖后公开向媒体承认,自己不懂经济学,只是数学经济学家。前些天刚去世的科思靠两篇论文获奖,获奖理由是用极端经济自由主义观点为企业污染环境作所谓的产权论证。现在仍在世的加里?贝克尔获奖更耐人寻味,他把孩子作为耐用消费品看待,口气又大得惊人,硬说自己的分析方法高于康德和马克思的方法。真是无知者无畏。种种例证表明,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配不上科学的字眼,它不过是为官家和有产者辩护的说辞,罗宾逊夫人则说它是经济学神学或叫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我的结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确实把马克思的经济哲学边缘化了,但这并不能说明它自己正确和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没有道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对当前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哲学研究者的职责

王 会:宫教授,我了解到您不但对纯哲学理论问题加以研究,而且格外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们普遍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重新瞄准以当代中国正在做着的伟大的事业的实践,它“不是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中国的跨界平移,而是中国语境当中重新出场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作深度理论穿透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在当今理论界,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作深层次探讨,使之成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意义重大。您对此怎么认识?

宫敬才:在我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的基本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一百多年前的西方,实践发生于21世纪的中国,这二者能结合吗?如果说能结合,那么,该如何结合?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称什么内容?内容中包括与否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第三,目前的实践假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那么,从理论层面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什么关系?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理论形态,又是实践形态,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如崛起于世界)吗?

类如上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不少,但就是把上述问题梳理清楚,作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又切合中国实际的回答,也需要人们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急需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下功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概括性的说法,细化后是四个环节:理论创新、制度设计、政策规定和具体实践。这里的理论应是既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又蕴含中国60多年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后边的三个环节如何体现和贯彻这里所说的理论?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应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应避免的是,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只是口号,实践中的经济自由主义大行其道,毫无节制。

我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目前面临一项急迫的理论任务要完成,即建立马克思主义类型学。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质的飞跃,就其思想实质而言,可被称为革命类型的马克思主义,上边已引述的他对何谓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就可证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质的飞跃,就其思想实质论,可被称为建设类型的马克思主义。他大量关于一心一意搞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的论述可资证明。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文献中,也客观和大量地存在这两种类型的内容。如何从理论层面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类型学问题?如何把建设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内容系统化和学理化?如何让建设类型的马克思主义显性化且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无法推辞的义务。

王 会:我想,思想价值领域问题的出现和现代性有关。比如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的“祛魅”导致工具理性大踏步前进,金钱至上、利益优先使得社会成员的道德底线崩塌。您觉得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特别是改革开改以后,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和价值日益多样化,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信仰缺失,思想混乱,甚至也有另外一种声音,诸如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并不适合中国国情等。我觉得这个问题实际很严重,必须给予高度关注。您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能为重建一个更理想的道德社会起到什么作用?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石的根据是什么?

宫敬才:我觉得,您的问题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目前中国的观念领域尤其是道德领域中有问题;第二,有人以问题为由头,说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第三,马克思主义能否为中国的道德重建提供帮助。我按照这样的顺序回答您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观念领域尤其是道德领域,有问题且很严重是客观事实。但是,仅仅因为问题的存在就说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实在是太武断了。在中国的历史上,封建王朝的后期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那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产生,根本涉及不到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问题。由此看来,上述观点武断到几近胡扯的地步。即是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风马牛不相及。就实际情况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与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因果关系,而是与中国的发展有因果关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质的飞跃,它使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变成独立的新中国。邓小平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质的飞跃,它使目前的中国繁荣富强,震惊世界。此为任何人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我不得不再一次说,无知者无畏,对马克思主义越是不了解的人,针对马克思主义瞎发议论的胆子就越大。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能为中国目前的道德重建事业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具体说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方法论,二为价值立场。关于这二者,我刚才已经说过了。

王 会:当下,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请您从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角度谈谈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宫敬才: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的理解。马克思讲人的解放,讲个人的自由发展。结合马克思的伟大思想,我认为中国梦这一提法的现实性很强,又极具理想色彩。中国梦实际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比如国家富裕强大,百姓生活有尊严地美满,整个国家的运转健康、和谐且不断进步。没有梦想就没有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的个人是悲哀的,没有动力的国家是老迈的,悲哀和老迈相互交织,将会是民族国家意义上任人宰割的结局。亚当?斯密和黑格尔曾不止一次地以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的中国为例证,教育自己的国人。中国的近代史确实是前车之鉴。

王 会: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

宫敬才:也非常感谢您给我一次机会,对这么多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发表看法。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哲学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