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玲 江平 唐梅芳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11)
胸腰椎压缩骨折非手术治疗,需要长期卧床,而长期卧床会产生脱钙致废用性骨质疏松,使原来的骨溶解加重,造成恶性循环,使骨折更加不易愈合[1]。高龄老人机体功能低下,长期卧床极易引起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还会增加深静脉血栓(eep veinous thrombosis,VT)的危险。有研究表明[2],VT的危险因素中年龄与发病率呈正相关,甚至危及生命。我科为避免胸腰椎压缩骨折高龄老年患者麻醉和手术的风险,减少卧床时间,争取早日康复,采用局部麻醉下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iasty,PVP)。此手术方法具有微创、耗时短、疗效确切,能迅速缓解疼痛,且能增加椎体的强度、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并能早期恢复活动功能等优点[3]。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80岁以上胸腰椎压缩骨折的高龄老年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80~93岁,平均85岁;胸椎压缩骨折11例,腰椎压缩骨折2例;单椎体压缩骨折10例,双椎体压缩骨折3例。13例患者均符合PVP的治疗标准。
1.2 治疗方法 选择局麻微创的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患者俯卧位,消毒皮肤,铺治疗巾,C型臂X线透视定位,先取一侧椎弓根投影区局部麻醉,置入椎体成形术穿刺针,正侧位透视穿刺针位置良好,推入调好的骨水泥3~4ml,透视下密切观察骨水泥形态,防止渗漏及进入椎管。同法对侧注射骨水泥3~4ml。注射完毕待骨水泥固化后拔出穿刺针,生命体征平稳后护送患者回病房。
1.3 结果 手术当日患者卧床休息,术后1d下床活动,术后3~7d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5d。出院后3、6、12个月各随访一次,13例患者中10例疼痛消失、3例疼痛明显缓解,无1例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良好。
2.1 术前护理
2.1.1 能级对应的护理模式 多种疾病并存是老年患者的特点;老年人患病时,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其中最易发生神经、精神系统的并发症,如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淡漠、抑郁、痴呆、昏迷或精神错乱、烦躁不安、谵语、狂躁等);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和内环境稳定性明显减退,一旦发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其病情迅速进展、恶化。面对高龄老年患者如此复杂的患病情况,为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全面掌握病情,为医生提供诊疗依据,我科采用了能级对应的护理模式,用高年资、技术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N3(高级责任护士)或N4(专科护士)护士担任此类患者的责任护士,实现能级对应的护理模式,以全面掌握患者动态病情变化。
2.1.2 全面评估病情,确保患者安全 高龄老年患者往往记忆力减退、听力下降、反应迟钝、表述不清,或因恐惧检查和治疗,甚至隐瞒病情。对此,责任护士需要耐心、细致、多次与患者沟通,或求助家属、照顾者采集病史和资料,进行护理评估。患者入院30min内完成“住院患者评估”,主要评估意识状态、活动、视力、听力、自理能力、营养状况、受伤史、疼痛、心理状况、对疾病的认知、有无其他慢性病,查找高危因素,以便进行以下的专项评估。应“坠床/跌倒风险评估”表,了解患者有无跌倒史、运动障碍、偏瘫、高血压、意识障碍等,查找坠床/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制定护理措施,有效预防坠床/跌倒的发生;采用“压疮风险评估”,了解患者有无感觉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营养不良等,查找压疮潜在危险因素,制定护理措施,有效预防压疮发生。术前一日需进行“患者术前评估”,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血压、血糖、心肺功能、药物过敏史、术区皮肤等,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患者安全。
2.1.3 手术体位准备 手术过程要求患者俯卧位,术前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进行俯卧位的体位训练,受压部位及膝关节处垫软枕,双手臂置于肩部上方,肘关节轻度屈曲,头偏向一侧,自然均匀呼吸,一次坚持5~10min,上下午各一次。训练过程要循序渐进,逐步延长卧位时间,期间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安全,防止坠床。对于个别患者术前不能耐受俯卧位者,及时与主刀医生沟通,进行术中侧卧位指导,讲解手术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并且患者可以看到荧光屏上显示的X光下椎体成形穿刺注射的全过程,及手术需要的时间、配合方法,以减轻患者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
2.2 术中管理 手术时间虽短,但由于是高龄老年患者,手术又需要俯卧位,术中应高度重视。为患者摆放卧位时,腹部应悬空,以免腹部受压引起通气不足或不畅;腹部受压也可引起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影响回心血量,累及心、脑、肾的血流灌注。对有心肺疾病患者更应注意,术中要及时检查体位垫有无移动,密切观察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对于个别侧卧位手术的患者,巡回护士需要保持与患者的解释与交流,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如有异常通知医生,遵医嘱及时处理。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患者出现病椎部位及腹部烧灼感、腹胀感,考虑是骨水泥聚合热效应,属于骨水泥正常反应,嘱患者卧床休息,暂停进食肠胀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并给予腹部按摩,无须特殊处理[4];若骨水泥向椎管及椎间孔渗漏,可引起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故术中、术日应注意观察患者双下肢肌力、感觉、神经反射及排尿变化,如有感觉、运动、排尿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谨防肺栓塞的发生,若发现患者突发胸痛、紫绀和呼吸急促,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同时通知医生,遵医嘱进行紧急处置。
2.3.2 体位护理 术日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头、颈、躯干在同一平面,防止脊柱过度弯曲。平卧位为主,左右侧卧位为辅,变换体位时保持轴线翻身。平卧时可适当升高床头,增加患者舒适度,利于呼吸通畅和痰液排出。左右侧卧时背部垫R型翻身垫,嘱患者放松后仰于R垫上,可使背部肌肉放松,以免背部悬空,引起疼痛和疲劳。
2.3.3 上下床的护理 术后一日可下床活动,下床前责任护士需对患者和家属宣教早日下床的必要性、上下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第一次下床时需要责任护士亲自示范指导。下床时禁止由平卧位直立坐起,因直立坐起脊柱瞬间的屈曲剪切力较大,会引起或加重脊柱术区疼痛。为解决此问题,我科总结出上下床的最佳方法:下床前协助患者移向床边,翻身侧卧,两腿垂于床沿,护士站于患者对侧,一手环绕患者颈部,另一手抱紧患者后背,嘱患者一手臂搭于护士肩膀,另一手臂肘部撑床面,护患双方一起用力使患者坐起,床边静坐5~10min,如无头晕、心慌可逐步下床活动,活动时需护士或家属搀扶。上床时指导患者坐于床边,扶持患者先侧卧,然后平躺。
2.3.4 安全护理 患者需要卧两侧有扶手的硬板床,卧床时,床档立起,下床时先放平床档;活动时,清除室内障碍物,避免地面湿滑;入厕不宜使用蹲式马桶,最好用坐式马桶,以免久蹲疲劳或体位性低血压。对于老年痴呆、意识障碍、抑郁症的患者,时刻注意身边需人陪护,患者能触及到的床旁桌等处,禁放暖水瓶、水果刀等锐器,防止坠床、跌倒、烫伤、自杀等意外事件发生。
2.3.5 功能锻炼 制定锻炼计划书一式两份,一份留科备案,一份交予患者或家属,以便锻炼时随时对照,充分调动患者主动配合的积极性[5]。术日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在床上活动,练习直腿抬高和下肢屈伸运动,1次/2h,5~10min/次,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第3天起进行“5点式”支撑法腰背肌功能锻炼,2次/d,5~10min/次。7~10d后,逐步过渡到“3点式”锻炼,2次/d,5~10min/次。告诉患者或家属锻炼应遵循的原则:速度不宜过快,幅度不宜过大;运动量以不疲劳为宜,循序渐进;锻炼时需家人协助和监护,防止意外发生。
2.4 出院指导
2.4.1 安全指导 高龄老年患者出院后的安全仍是首要问题。指导家属为患者出院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地面、卫生间防止湿滑,活动时穿防滑布鞋,夜间起床先开床头灯,移开室内障碍物,防止坠床、跌倒等意外发生。
2.4.2 功能锻炼指导 出院后遵照功能锻炼计划书要求,加强中晚期的锻炼。继续腰背肌的锻炼,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其它椎体骨折,患者3个月内避免弯腰及负重,如出现疼痛、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应及时就诊。
2.4.3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多食含钙高易消化的食物,如:虾皮、豆类、牛奶、新鲜水果等,以增加营养,提供充足的钙源。必要时使用硅鱼降钙素治疗,增强骨骼强度。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按时监测血糖、血压,遵医嘱饮食,按时正确用药。
2.4.4 生活方式指导 指导患者规律生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适当的户外活动,多接受阳光照射,促使机体钙质形成。
2.4.5 随访指导 责任护士记录患者联系方式,负责联系患者或家属电话随访或来院复查,嘱患者或家属术后3、6、12个月各随访1次,如有不适随时复诊。
参 考 文 献
[1]李亚梅,李艳,刘玉槐.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压缩骨折的治疗和护理[J].吉林医学杂志,2006,27(4):382-383.
[2]任红,杨利杰.探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护理[J].医学信息杂志,2012,25(2):291-292.
[3]Mirovsky Y,Anekstein Y,Shalmon E,et al.Intraiscal cement leak following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Spine,2006,31(10):1120-1124.
[4]罗春.经皮椎体成形术20例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杂志,2010,2(3):288-290.
[5]王新玲,王瑞玲,唐梅芳.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护理 [J].海南医学杂志,2012,12(2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