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艳 (云南省红河洲弥勒市五山乡畜牧兽医站 652311)
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浅议
李冬艳 (云南省红河洲弥勒市五山乡畜牧兽医站 652311)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在整个养殖业中依然占有一定比重,随着国家投入和扶持力度的加大,这一比重正在上升。但是随着疾病的不断变异,频繁的动物流通,各种重大动物疫病呈现高发态势。一些传染性疾病也开始传入到原先较为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给少数民族养殖业带来了威胁。同时由于历史、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地区存在动物免疫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资金支持不足、人们对疫病认识不够等问题,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动物防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少数民族地区的动物防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较差基层畜牧防疫体系所需资金和国家专项拨款不足或无法到位,加之基层相较城市经济条件较差,需要投入的方面较多,划分到畜牧业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基本硬件设备配备不全面。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镇兽医站设备无法与新形势下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
1.1.1 疫苗保藏设备落后 疫苗从出产到注射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流通过程,而疫苗的特殊性要求整个的运送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就需要配置专门的设备,尤其是距离较远的地区,更是如此。而目前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边远地区,运送设备很落后,有的连最基本的冰箱也没有,疫苗无法按照正确的方式保存,严重影响疫苗质量。
1.1.2 正常的防疫设备配备不全 动物免疫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是对动物注射疫苗,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注射器材和相应的器械设备,如注射器、消毒器等,但是目前在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设备都配置不足,出现循环利用,有的连注射器正常的消毒条件也无法满足,只是简单的用热水冲一下,蒸煮时间和水温未达到规定要求。注射器的连续使用也使一些病菌交叉感染,不仅免疫效果差,严重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1.1.3 防疫保护装备落后 在防疫注射过程中,兽医人员被动物咬伤、踢伤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因长期跟动物打交道而感染疾病的风险愈来愈高,人畜安全难以保障,而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难以支撑。
1.2 少数民族地区养殖方式落后,防疫意识淡薄
少数民族地区养殖模式大多会比较传统,以一家一户的散养为主,养殖规模小,管理粗放,居住分散,加上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无形之中增加了防疫员的工作强度。受经济条件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动物防疫意识淡薄,普遍没有动物疾病预防的意识,“轻防重治”的思想比较严重。认为动物发病后再医也不迟,意识不到动物防疫的重要性,致使动物防疫处于被动状态,无形中增加了防疫员的工作难度。严重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免疫程序不合理
每年的春防、秋防均以行政命令为主,免疫时间、免疫种类均由上级畜牧部门规定。这种集中免疫的模式,虽然有依据动物疾病发病规律而做的特点,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难免会有遗漏的情况。针对突发疾病的应急性免疫,仍然准备不足,一旦有疫情出现就会措手不及,造成损失。另外,由于各地的水土、气候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动物疾病的发生方式和频率明显不同,甚至病种也不一样,统一的免疫规划,存在不符合实际情况,免疫效果较差。各地的动物种类有各自特点。过分强调统一化也有其不足之处,如有的地区常发生羊痘,需要羊痘疫苗免疫,但羊痘疫苗一直未列入强制免疫行列,当疫病来临时易大规模暴发。
1.4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由于畜牧兽医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真正被人们所接纳、认同,因此对其重视程度不高。许多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均为被动从事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绝大部分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且平均年龄较大,学习能力及吸收能力有限。防疫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不能掌握正确的注射手法,未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和注意事项就开始操作。如雏禽一般用点眼滴鼻的方式免疫,平养禽一般采用喷雾、饮水等方式免疫等。部分防疫人员器械、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造成疫苗的污染;有的防疫人员手法不当,“打飞针”,导致疫苗并没有注射到动物规定的部位内,达不到免疫效果。该皮下注射的肌肉注射,该肌肉注射的皮内注射,也未按照一猪更换一个针头的要求注射,不但达不到免疫效果反而造成疫病的传播。甚至有注射疫(菌)苗剂量不准,稀释液使用不当的情况,如猪瘟苗应该用专用稀释液或蒸馏水稀释而不是糖盐水。由于防疫员的收入普遍较低,大部分不愿意长期从事,而再学习、再培训的机会也比较少,使得基层,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动物免疫工程长期处于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态。
2.1 加大对基层防疫经费的投入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实际防疫需要,加大对基层动物防疫机构经费的投入,适当增加对基层站的业务经费、设备购置费用的投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防疫单位的硬件设施,地方政府应该确保经费到位,专款专用,彻底改变基层站所人员垫支业务费,以及亏欠、空转的状况,同时适当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经济收入,充分调动淇工作的积极性。对一些突发性疫情的防治应该有预案,并有相关的物质准备,着力提高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动物疫病防控和应急反应能力。
2.2 改善养殖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动物防疫意识
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养殖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改善养殖条件。(1)搞好基础免疫大力宣传国家实行的养殖补贴政策,把养殖补贴及时发放到养殖户手中,帮助他们改善养殖条件,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提高动物机体抗病力。(2)及时有力的推广科技饲养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增强动物抵抗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比如通过玉米秸秆青贮技术的推广,不仅可以降低养殖成本,还解决秸秆对圈舍的污染,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菌的传染速度,遏制了病菌滋生的摇篮,同时还能增加农民收入。(3)做好宣教工作,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动物防疫意识。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各种宣传途径,大力宣传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意义,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普及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知识,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提高畜主接受动物防疫的自觉性,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以做好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
定期做好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通过疫病监测,对各区域的动物疫情及时预警,及时开展补免工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展春、秋季防疫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常态化的监管,对地区性、季节性、物种型疾病要因地制宜的建立免疫管理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努力将动物疫病的危害性降到最小,将国家、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免疫制度和法规,真正落实到工作当中。
2.4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根据基层兽医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应尽量多组织知识培训与学习。通过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畜牧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防检疫技能、畜牧新技术、养殖风险规避等方面的培训。并将培训进行常态化,针对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培训,同时将当前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进行宣传。逐步提高基层畜牧队伍的技术素质,打造一支高技能的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不断提高动物防疫的科技含量,确保防疫工作科学规范开展。
总之,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少数名族地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地方经济稳步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畜牧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防疫工作,只有把防疫工作做好、做细,才能保证畜牧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少数民族地区现行的基层动物免疫制度加以完善和变革,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S851.33
C
1007-1733(2013)12-0043-02
201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