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田良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在世界游艇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游艇这一奢侈消费品的可接受人群逐年扩大,游艇旅游作为高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以我国为例,目前大陆有游艇生产企业325家,游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达数十亿元人民币,我国制造的游艇已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1]。由于是新兴娱乐产业,处于初级消费阶段,基数小、增长波动性大,2006年至2008年我国的游艇进口额几乎以年均100%的速度增长[2],而这一现状与改革开放后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也与同美、日、香港及台湾等地游艇企业所形成的良好产业合作氛围有着重要关系。
香港作为亚洲游艇文化的发源地,有着鲜明的地域代表性,逾百年成功的游艇发展历程对于我国大陆目前意欲发展游艇旅游产业的众多地区都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产业链作为分析游艇旅游产业的落脚点有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考量。首先,目前的旅游产业结构研究多倾向于区域集群及其影响下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而忽视了对产业链这一构成区域产业的微观基础进行研究的重要性[3]。其次,香港游艇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轨迹,其发展模式相比众多处在发展初期的地区已经较为成型,对其进行产业结构研究更具说服力。
根据产业经济理论,某一产业中的核心产品(如游艇旅游产业中的游艇)会与其他经济领域存在交易的关联性,并形成交互繁复的产业链条。产业链是将产业集群串联起来的骨干,是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相关产业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属于一种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的企业集合新型组织形式[4]。对于旅游产业链,则是指旅游者从旅游信息到旅游体验进而完成旅游消费这一过程中,因消费涉及企业不同的产业分工而形成的一种产业链接关系[5]。“链条”理论侧重于梳理关联产业的前后向关系,尤其对一些产业集群并未成型的地区,其产业链可能已初具体系,如香港游艇旅游业。这一方面与发展阶段相关,另一方面可能受产业类型影响,因为某些产业根本不具备发展至集群的可能或必要。
对于地区游艇业发展,首先应当探讨的即是产业链的构建问题,大到游艇设计制造,小到游艇内饰,乃至下游的游艇消费配套,无不涵盖在这一链条之中。可以说,明确并构建一条健康的产业链是游艇旅游发展的根本保障,可以避免因盲目上马所可能引致的诸多问题。香港游艇旅游业正是这样一种基于产业链基础上的延伸,且长时间的良性运转已经证实了该结构的适用性。
首先,审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作为综合性产业,旅游业与众多行业关联甚密,在受制于上游产业的同时也会带动下游产业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学者基于2007年我国13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旅游产业链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旅游业有直接供给的几大产业依次为:餐饮业、住宿业、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保险业、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环境管理、公共设施管理、航空运输业[6],应该说这些行业即是组成旅游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其次,考量传统游艇产业与游艇旅游业的关系。传统的游艇产业链始于游艇设计和制造业,并向下延伸至游艇支持、辅助产品,而其中真正涉及到游艇旅游活动的环节应该是从游艇的销售流通开始的(见表1)。按照普遍认可的“游艇设计——游艇制造与配套——游艇销售——俱乐部休闲旅游——游艇维护保养——游艇支持辅助”这一产业结构,游艇旅游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并以游艇俱乐部的经营为核心业务或产业。对于游艇旅游者(或游艇消费者)而言,具体的活动可能包括游艇购买、驾艇出海、游艇会消费及相关器材设备的购买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探讨游艇旅游产业链的构建要刻意脱离开游艇的设计和制造领域,况且目前业界和学界均已意识到加强游艇产业链上制造与消费两个环节之间合作的重要性,连接两者的桥梁即是游艇旅游业的大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借鉴王保伦等对会展旅游产业链所作的界定方式[7],在产业链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兼顾传统游艇业与旅游业两方面的特点,从中剥离出游艇旅游产业链(Yacht Tourism Industry Chain,YTIC)的定义:在游艇旅游者进行游艇消费的过程中形成,以所在区域的产业基础为依托,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相互交融的价值链为内核,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企业,并将地产、会展、广告、餐饮、住宿、运输、通讯等相关行业联合起来的各种产业供需关系。可以说,YTIC是游艇旅游向游艇经济转变的纽带,它的不断延伸和扩展必将推动游艇经济的向前发展。
表1 传统游艇产业谱系[1]
香港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紧邻珠三角经济区腹地,“动感之都”不仅是当之无愧的亚洲金融中心,更是我国最受欢迎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仅2010年,访港旅客即达到3 603万人次、创收2 100亿元港币,分别较上年增长了21.8%和32.7%[8]。同时,它扮演了亚洲游艇旅游文化发源地的角色,兼有位于我国游艇制造业的发达区域和游艇俱乐部分布的密集区的便利条件,该地最早有记录的赛艇运动出现于1849年10月,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
基岩海湾式地貌、舒适的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星罗棋布的235个岛屿及众多海湾共同孕育了10余家优秀的游艇会所,目前香港有游艇、帆船逾2万艘。作为产业链的中枢神经,这些游艇俱乐部在很好地承接了传统游艇产业链的上游制造业同时,也为香港带来了巨大的下游经济效益。根据中交协游轮游艇分会2010年的统计,其每年依靠游艇创收高达40亿港元,主要包括游艇销售收入、泊位租金、管理费、服务和维修费等(见表2)。
表2 香港代表游艇俱乐部基本情况
核心企业指的是处于产业链系统关节点,资源利用量大、产出明显,且对其他相关企业、行业起主导拉动作用的产业,它往往对整个产业链系统的构建和健康运转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于游艇旅游业来说,这一核心即是游艇俱乐部,香港地区更习惯称之为游艇会。
游艇消费是游艇旅游产业生存的基础,因此,为游艇消费娱乐提供经营服务的游艇会所就是游艇经济的核心业务内容。在香港,游艇会主要是为推广海洋休憩与商务联谊,为会员及其亲朋提供商务应酬、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生活空间,同时将休闲提升到一个更精致层面的盈利性会所,游艇旅游的大部分消费集中于游艇俱乐部(表3)。
表3 香港地区游艇俱乐部的业务构成
也有学者称其为卫星企业,指围绕核心企业发展起来的非核心企业,区别于制造业。旅游产业链中的“围”与“核”之间较少存在垂直的来料供应或代谢纽带关系,但围核企业所起到的承上启下作用却是相同的。香港政府之所以对游艇业大力支持,主要即是看中其对“围核”中高端服务业的巨大带动效应。
游艇作为一个附加值极高的产品,对产业链上下游都会形成巨大的拉动作用,凡是有针对性的与游艇俱乐部建立起联系并为之提供便利或受益于此的各类别行业均可纳入游艇旅游产业链(YTIC)的围核企业中,如餐饮、交通、地产、会展、保险、金融、文化传媒和其他互惠合作的会所等,较之更为狭义的围核分工也可包括一切超出了游艇会所内部日常运营之外的游艇运输、游艇维修、游艇专业保养、检测服务、驾驶培训、体育器材的销售供给等业务范畴,它们作为游艇消费的伴生物而存在。
传统的产业链大多属于职能型结构,很多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在更好地实现管理职能集成,而忽略了功能过程,类似于企业管理领域中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在建立游艇旅游产业链(YTIC)的时候还要顾及到以下3类功能型链条的构建:
资源共享链:指产业链企业和行业之间进行资源传递、交互使用,如游艇会为展商提供会展场地和设备仓库、为游艇培训机构提供游艇码头和专属试航区,更可贵的是游艇旅游本身又作为资源为游艇研讨会和经济论坛等提供平台。
人才循环链:游艇旅游业属新兴行业,较高的消费水平却并未使其与高端人才接轨,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已成为逐渐凸显的现实问题。因此,核心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往往被众多围核企业所觊觎,如若能形成一种科学的人才循环或共享机制,或可解决这一窘境。
信息共享链:游艇旅游企业之间充分交流信息是产业链系统健康运行的保证,鉴于此,开发服务于YTIC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计算机化管理是提高整个产业链运作效率的关键。其他可以利用的信息共享途径还有媒体宣传、品牌运作等。
产业链的划分标准众多,若从其形成诱因和发育过程来看,主要有资源导向、产品导向、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型4种。另外,也可根据各产业之间的依赖关系分为依存型、平等型和混合型,根据链核企业的数量分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等。
针对香港游艇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将其视为需求导向的多中心依存型系统更为可靠,这种产业结构的特征是:从产业链源头来看产业链是循序渐近的基础供应链,从产业链的龙头看产业链是追本溯源的产品导向链。然而如果产业链中断后给围核企业带来的损失将大于龙头企业,故核心企业(游艇俱乐部)具有明显的谈判优势,它具有这条产业链的控制权。综上所述,提出香港游艇旅游产业链的系统构成(图1):
图1 香港游艇旅游产业链的构成
再从全港范围来看,香港主要有3个游艇活动的核心区,且各区内均分布有标志性游艇俱乐部,自北向南分别为白沙湾(白沙湾游艇会、匡湖居游艇会、香港游艇会西贡分会)、维多利亚港(香港游艇会总部)和深湾(深湾游艇会、香港仔游艇会)。与此同时,大的中心区内又可分出小的中心,但落实到最基本的单位还是游艇会,呈现了明显的多中心依存型发展模式(图2)。香港的现实情况是核心企业的数目大于一个,即上述以某一游艇会为核心发起的单一产业链(图1)会与其他游艇会的产业链形成一个交互的整体,此时就还需考虑进游艇俱乐部相互之间的链接关系,包括竞争和互惠合作等。最终的结果是,香港悠久的游艇文化经长期发展自然选择了一种最优的产业结构形式,即多中心依存型的游艇旅游产业链(YTIC)系统。
图2 多中心依存型YTIC示意图
本文根据钻石理论(迈克尔·波特,1990),对香港游艇旅游产业链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整体评述,认为产业竞争环境主要由4类要素组成: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对手。另外,波特在2002年将“机会”和“政府”两种因素纳入到整个体系之中,认为这两者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图3)。
图3 波特的“钻石”模型[9]
在传统的钻石理论(PDM)中,第一维度主要集中在生产性要素上,具体可归为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等。针对香港游艇旅游业的特性,笔者补充进社会经济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和资源要素等。首先,长久的游艇发展历史和区位上兼顾我国游艇制造及消费密集区的便利共同决定了香港在游艇生产上的优势,广东、福建等省份也为其提供了产业链核心产品上的支持。其次,香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2010年GDP达2 250.02亿美元,人均GDP为31 835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5%和6.5%。另外,适宜的气候、众多海湾及大量的著名旅游吸引物也从自然要素方面为香港开展游艇旅游活动增加了砝码。
需求是推动产业竞争力不断加强的重要动力,在看待香港游艇消费需求时首先应区分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其次再对香港本港居民及港外游艇旅游参与者加以区别。目前来看,香港游艇消费的良性趋势应该是稳固国内市场、扩展国外需求、加大与内陆(港外)的产业互动。因为香港地域较小,内部的市场需求是极为有限的,其较高的社会经济水平也多来自买方需求的支撑,故在发展游艇旅游时必然采取外向型的战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内地大量游艇俱乐部和游艇码头良莠不齐的涌现,也从反向凸显了香港游艇服务业体系的完善。
支持性产业是为某个产业提供支持的若干产业,相关产业是指具有互补性的产业。对于香港地区而言,最值得一提的即是其便利的交通运输系统,港铁、巴士、轻铁、电车、轮渡一应俱全,形成了对旅游业的大力支持。
同时,香港的每家游艇会几乎都涵盖了游艇码头服务、游艇配套支持、会展、培训、餐饮等多种功能,可以视为整个产业链系统下规模不一的支链。以成立于1984年的深湾游艇会为例,该游艇会配有6个餐厅、10个宴会场地和大量的运动及家庭休闲设施,码头处除了大量泊位和可供游客租赁的游艇外,还有全天候的电力、淡水、电话、维修和保安服务,此外,还开设了各色康体课程供会员选择。
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是产业集聚过程中体现出的核心特征(库克,1998),香港也不例外。该地游艇会所多为私人财团建设,作为游艇消费端的主要企业载体,各自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因此,在市场发展中,各核心企业之间如何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协调竞争关系便成了重中之重。香港地区的游艇企业针对该类问题所采取的典型战略均是互惠合作,这也是游艇旅游迅猛发展大环境下的不二选择。以香港游艇会为例,目前它已有超过150个互惠合作的会所,其中包括了境内外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会和类似的其他高端会所等,各会所在为双方会员提供资源共享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根据美国E-Composites公司的《世界游艇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显示,2008年世界游艇市场整体规模在239亿美元左右(统计范围只包括游艇销售,不包括游艇主机和其他附属器材的销售额),虽然2008-2009年间受到欧美信贷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有所下降,但2010年经济复苏又使得全球游艇业进入了增长的轨迹,到2014年世界娱乐休闲用艇市场需求将达到258亿美元,可以说游艇旅游业潜力巨大。虽然北美和欧洲依旧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两大游艇市场,但亚太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必将使其成为全球休闲用艇新的增长点。香港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游艇业的发展,支持游艇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游艇旅游纳入香港整体旅游发展战略体系之中、提高行业的科学技术含量,并不断增大经济投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家发改委《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和海南省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重要文件中均明确强调培育邮轮、游艇等新的旅游消费热点,这显示了国家在发展游艇旅游业上的巨大政策优势。而在发展游艇经济之前,引入先行地区的经验,并将其在适应当地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转化则是必不可少的。
香港目前共有依托于游艇俱乐部建设的标准游艇码头10余处,海上泊位逾2 000个,而海南仅建成鸿洲、美源、新埠岛、亚龙湾4个国际标准游艇码头,现有游艇码头泊位831个。在海岸资源体量远远超过香港的前提下,海南对游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尚显不足,而码头等基础设施是游艇旅游得以开展、进而促使整个产业链迸发巨大经济效益的前提保障,必须下大力气落实。据《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规划》预测,至2030年将达成7 000个游艇码头泊位,这一宏伟目标也是对此的有力佐证。
海南全省海岸线总长1 928km,海岸线系数为0.054 53,位居全国第二。同时,全省共有天然港湾84个,可开发的68个,已开辟港口24个。如此狭长的岸线和众多港湾在开发之前亟待科学合理的规划,否则将难免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行为。
相比之下,香港的岸线资源并不能称之丰富,地区总面积仅为1 104.4km2(海南为33 900km2),虽包括了周围235个大小岛屿,还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艇码头的开发规模。然而,香港做到了对有限港湾的高程度利用,这一点不能脱离科学的规划。香港的游艇活动主要分布在维多利亚港、港岛南部和西贡地区的广阔海域,政府引导投资者根据优质港湾的海域面积和地区消费能力确定游艇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一般不会在同一游艇俱乐部覆盖的地区内重复规划建设,但是也有例外。以白沙湾和深湾为例,前者海湾内分布有3家游艇会,后者也有深湾游艇会和香港仔游艇会两家会所,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地点临近香港富人区、消费能力较高,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对大面积港湾的充分利用。
目前,国际中高端游艇制造业正在向亚洲市场转移,海南应利用区位优势,紧抓这一发展机遇,持续拓宽、延伸以游艇生产、消费为龙头的产业链,促进游艇旅游向游艇经济的转变,并将海南游艇经济打造为游艇产业集群。
海南的地域广阔,岸线、港湾等资源具备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较之香港更具备将游艇经济发展至集群的可能和必要。只要规划合理、措施得当,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大力引进国际游艇制造企业,大力发展包括游艇设计、制造与销售、配套支持、维护保养等在内的游艇产业,出台游艇旅游发展规划,积极引进游艇商务、会展和俱乐部等实体经济模式,开展游艇培训、安全服务、游艇地产等产业延伸,有理由相信海南游艇经济将取得重大的质变式发展。
另外,发展游艇经济在目标市场的定位上还需要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以中高端客源为主的同时,也需兼顾大众消费能力,适当开发出一些平民化的消费模式,实现高端旅游的多元协调发展。
本文基于产业经济理论,以香港地区的游艇旅游产业链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概念认识、产业链构成和竞争力评价三大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微观角度出发,以游艇俱乐部这一链核企业的运作情况为切入点,在明确游艇旅游产业链构成的基础上重点解释了香港游艇旅游产业链的模型选择策略。最后,针对香港游艇经济发展对海南地区的启示,提出了几点看法。
初步获得以下几方面认识:首先,游艇旅游产业结构应属基于产业链基础上的延伸,利用产业链理论对微观产业类型的运作进行研究较为精确。其次,游艇旅游业发散性较强、覆盖面广,但其产业链纵向层级一般较简单,若不细分可简明概括为从制造到消费再到配套的上、中、下游。再次,在明确产业链构成并进行模型构建时,要遵循从核心企业到围核企业再到功能链补充的顺序,本文认为香港游艇旅游产业链属于需求导向的多中心依存型系统。最后,香港游艇旅游的发展历史较长,自身具备极强的产业竞争力,虽然近年来产业经济增速放缓,但对比大陆地区后发的游艇产业仍存在巨大的领先优势,若能进一步将香港游艇业发展的经验(包括游艇俱乐部会员制度建设、码头规划等)借鉴到其他地区,产生实际效益,则更具深远意义。以海南地区为例,主要的启示是:落实游艇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合理的规划,避免岸线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加快游艇旅游向游艇经济的转变。
[1]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2009-2010中国游艇产业发展规划及展望报告[K].北京:游艇业杂志社,2010.
[2]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海南省游艇码头总体规划[M].北京: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2010.
[3]相阵迎,徐红罡.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争议评述[J].旅游科学,2007,21(6):6-11.
[4]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36-38.
[5]覃峭,张林,李丹枫.利用品牌延伸整合旅游产业链的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9(1):98-101.
[6]黄常锋,孙慧,何伦志.中国旅游产业链的识别研究[J].旅游学刊,2011(1):18-24.
[7]王保伦,王蕊.会展旅游产业链的本质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6(5):76-80.
[8]香港旅游发展局.香港旅游发展局年报2010/11[M].香港:香港旅游发展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