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南京同威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林祥雨 采访人:吴佩新
2012年,国内不少城市纷纷购买了直升机,并把它们作为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中的重要装备,因而对直升机产业界算是需求旺盛的好年景。热闹背后,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南京同威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祥雨先生。
记: 说到直升机应急救援,去年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则新闻。2012年1月,北京市999急救中心用首航直升机公司的一架AS350“松鼠”直升机,把一名摔伤脾脏的外籍男孩从张家口紧急运往北京,救了孩子一命。
林:我也关注了这件事,这是一个经典案例。从装备本身说,直升机能够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在城市高楼林立的狭小空间飞行,对起降场的要求也比较低。即使在确实不便起降的地方,直升机也可以通过外挂、吊运等方式对有关人员实施救援,因此用于城市应急救援非常合适。
现在汽车已经进入国内普通家庭,但是交通管理水平却没有及时跟上,堵车是常有的事。而心脑血管、颈腰椎骨折等内外科急症病人,黄金抢救期非常短,时间绝不能耽误在去医院的路上。有医疗专家指出,通过救护车等地面运输转运急救病人的风险是空中转运的8倍。直升机确实能够改变城市传统应急救援的方式、范围和效率。
像2008年汶川地震这样的大灾难,如果没有直升机参与救援,后果是我们根本不敢想象的。还有,去年北京“7·21”水灾,如果我们有更多直升机参与应急救援,能多救多少人的性命?
记:按照您的预测,未来几年国内城市应急救援直升机的需求空间有多大?
林:业界普遍认为,一个国家每百万人直升机拥有量与其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2亿,2008年人均GDP为6 000美元。按年增长8%计算,到2018年,东部人均GDP将达到1.3万美元。人均GDP到这个水平的时候,世界范围内每百万人拥有直升机数量是6架。按这个数字推算,2018年中国东部地区直升机需求量大约为1 200架。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假设西部地区需求量是东部地区的20%,则西部大约需要240架。两者共计1 440架。这1 440架中,用于城市应急救援的警用直升机估计将有130~160架左右,加之其他单位的直升机,2018年国内对城市应急救援直升机的需求量则为220架左右。
当然,国内有很多事情变数太多,根本无法像国外那样用数学模型做出比较精确的估计。特别是城市应急救援,突发性很强,很多地方直到出了事才意识到直升机的重要性。而且直升机是高附加值的先进应急救援设备,采购受政府决策、领导意志等人为因素影响很大。所以220架这个数字我认为是一个偏保守的估计。
记:国内现有应急救援直升机的运营有哪些特点?
林:截止到2011年,国内直升机(不含军用)总量大约是130~160架左右。就装备本身看,国内直升机的运营安全纪录还是不错的,统计事故率低(4.21%),这反映出它们适用于城市应急救援。其次,可以用于应急救援的直升机存量分布相对分散,呈现地区不均衡态势(华南27.71%,华东19.27%,华北12.65%,华中12.04%,东北7.83%,西北5.42%,跨区域4.21%,西南及其他11%),经济发达区域中,则集中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但缺乏整体协作,同时也表明未来有很大提升潜力。近年来警用航空中,直升机运用比重呈现明显增长,但总体而言比例仍偏少(10.84%)。最后,现有直升机基本为自主运营,极少转让(转让率仅1.2%),市场流动性不够。
其次在装备构成方面,国内现有的直升机以超轻型和轻型直升机为主,用于城市应急救援的专用直升机并不多。中国城市对于应急救援直升机的需求由来已久,但是由于中国的空域限制严格,报批手续复杂,经营模式落后,机型不匹配,加之人们观念保守,开展业务受到诸多限制。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内直升机主要应用在海上平台后勤支援、森林防火、海上救捞等政策性很强的少数几个领域,陆上尤其是城市应急救援方面的应用还基本处于空白,与我们国力的增长很不相称。
记:我也注意到一些例子。比如说,现在全国各城市的大楼越来越高,将来消防安全将是重要问题。2009年2月初,央视新址配楼发生火灾。那么高的楼,即使用高压水龙也喷不到顶。那时候如果有消防直升机,可能控制火情要快一些。作为应急救援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您怎样看待消防直升机的作用?
林:我们在电视上经常可以见到飞龙公司用于森林消防的米-26直升机。2008年奥运期间我们也能看到北京上空巡逻的A109警航直升机,但是我们很少看到专门用于城市消防的直升机。消防直升机是城市应急救援机制所倚重的重要装备,某种程度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我国目前的消防直升机基本上用于东北和西南地区森林消防任务,专门用于城市“森林”的消防直升机几乎没有,非常可惜。不过目前,已经有很多城市准备引进消防直升机。根据2011年媒体报道,“十二五”期间,北京将遏制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火灾,除了建设地面及航空消防站,还将购买2架重型消防直升机。从地理上看,北京周边机场比较多,市区及周边河湖也不少,但周围往往建筑较多,净空环境较差,用固定翼消防飞机取水显然不现实。这时候,消防直升机显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经有了引进直升机的想法,预计1~2年就可交付。不过问题是存在的,首先是购机费用比较高,此外机型庞杂,维护不便。此外,中国城市缺乏停机坪,高层建筑上的直升机停机坪就更少,而能够承载大中型消防直升机的楼顶停机坪几乎没有。消防直升机在城市应急救援中应用实际上还是受到限制。典型例子为上海2010年高楼救火受阻。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成熟的立体消防体系,可以用于消防的直升机包括欧直AS350B1“松鼠”、AS332”超美洲豹“ 消防型、西科斯基S-64等等。俄罗斯的米-26T和卡-32也是鼎鼎大名。亚洲国家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是日本,在相关机型和设备的研制也从未停止过。日本人给S-64换装了50毫米的航空水炮,射程55米,每分钟可以喷灭火剂1 100升,可以持续喷8分钟,甚至还为这种直升机研制了专门的救援吊篮,营救火场人员。2001年,东京消防航空队与欧直合作,研发了AS332消防直升机,可携带灭火剂1 200升,兼作医疗救援。可以说,日本在直升机消防方面做到了居安思危,值得我们借鉴。
记:您认为国内城市直升机应急救援存在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林:其根源,主要归结于几大方面。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高昂的成本是影响直升机城市应急救援功能发挥的首要因素。咱们开头说到的直升机救瑞典小孩那个例子中,从张家口到北京,飞行只花了了不到40分钟,但是背后是每小时3万元人民币的转运费。这么贵的价格,国内工薪阶层基本上望尘莫及。这就不难理解城市直升机发展为何如此缓慢。没有消费,谈何发展?虽然目前有保险公司涉及空中急救保险,但这类保险的普及需要一个过程,况且即使普及,也并非所有急救病人都能用得起直升机。
行业自身遗留的问题是第二个方面。直升机停机坪作为直升机在城市应用中的基础保障设施,城市管理部门或者政府相关主管部分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规划统筹。然而,我国目前在此方面仍属空白,目前尚没有看到任何城市有完整的涉及直升机停机坪的市政规划,可能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极少数高层建筑才有楼顶停机坪。目前国内城市规划既没有考虑应急救援的飞行需求,也没有针对对需要的配套设施进行整体性的规划。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你干你的我干我的,资源无法共享,制约了应急救援功能的发挥。
第三,由于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始于军用航空,我国通航产业和军事始终都密切联系在一起,我国自主生产的直升机型号都以军用为主,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以AC系列为代表的一批机型,但是距离西方国家的通用航空产品仍有不小的差距。在西方通用直升机的数量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全球目前共拥有军用直升机6万多架,其中通航直升机约占3.4万余架,占总数的57%。而且西方直升机制造商大都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改装或者定制机型,把这些直升机变成适合用于城市应急救援的专用直升机。国内的制造商目前还达不到这一水平。此外空域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军事管理烙印。飞一次太麻烦,光办手续、申请空域就花费不少时间。实际上,浪费时间,就等于增加成本。
第四,国内城市化发展时间不长也是一大因素。从第一架国产直升机起飞到今天,不过50多年,而城市化的全面推进更是1992~2000年的事。2013年,如果领空开放政策进一步清晰,国内城市应急救援机制中将进一步确立直升机的地位。因此,对城市应急保障机制建设而言,需要未雨绸缪、适度前瞻,密切关注通航产业发展动态。
除去空域受限、配套设施薄弱这些行业共性问题外,其实问题可归于一点,制度和管理的缺失,这才是根本问题。直升机再多,制度和管理如果跟不上,就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白白浪费资源。
记:具体谈谈您的建议。
林:以建立完善的市场化机制入手,事情就比较清晰了。
首先,要整合资源,平衡供需。我国直升机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目前尚没有任何机制能够综合调配这些资源。例如,如果遇见突发事件,警航直升机有其他任务,不能参与救援,那么可否机动调配其他单位的直升机?
从政策执行和管理层面上,要建立整合机制,关键在于部门集团利益的协调和管理职能的落实。因此,最好成立一站式联合协调机构,包括政府交通部门、空管、警务、消防、安监、军航代表和财政核算部门等各机构组成常设联席会议,快速指挥,以填补当前制度造成的空白。同时,通过政府电子平台,建立同区域城市之间的资源动态监控调拨机制,充分挖潜,按地理便利和有偿使用原则,盘活零散分布在不同所有者中的直升机存量资源,让它们发挥最大效用。
第二,找准定位,合理规划。这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层面解决当前症结。配合支线航空和地区机场的分布,最好在全国各省市建立直升机固定起降点;借鉴民航管理方式,建立城市直升机航站楼,配备维修和保养资源,并结合高速公路分布,形成城市间直升机服务的网格结构。比如就长三角地区而言,空域资源紧张,就不能照搬西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通航发展模式,而应发挥既有优势,充分结合长三角经济实力雄厚、市场航空消费需求旺盛、现有交通设施发达、城市间互联便利这些有利因素,加快建立立体型应急保障体系,合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苏州的直升机为什么不能在无锡用呢?上海的直升机为什么不能在嘉兴用呢?
在规划初始,就要注意提升安全机制标准,加快与FAA(美国联邦航空局)安全标准和先进技术接轨,保障安全,增强公众信心,尽力避免安全事故。
第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明确财政支持方式,双管齐下。现在大家都在讲构建现代化城市核心竞争力。什么是核心竞争力?通俗地讲,是可以被模仿却很难被超越的竞争力。买几架直升机容易,你买,我也可以买。然而,怎么把它们用起来,用得好,就不再是单纯靠装备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清晰的配套政策,并加速相关立法和扶持政策的出台。否则,所谓的应急救援体系连同直升机本身,如果平时很少用,关键时刻又用不上,就只能沦为摆设。
在财政支持措施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以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为例,当时英国政府不得不从军方和民间租用直升机和飞行员,由于租金高昂,一度放弃直升机巡逻,直到1972年才恢复。后来英国中央政府全权负责警务直升机购买,编制详细的预算,而后续保障和运营由地方财政支持,问题得以解决。
鉴于我们提到的市场需求问题,我认为,直升机应急救援体系对弱势群体要有相应的倾斜,政府对有这类飞行作业任务的民营通航企业除了要发放财政补贴,在税收上应该有优惠措施。另外在飞行人才培养、直升机选购、文化宣传等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基金等手段提供必要的支持。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是非常快的,也将是未来20年的主题。我必须要说,中国城市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其实是很紧迫的。少了直升机,不行。
责任编辑:吴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