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的定向历程

2013-04-07 09:11:25陈志强朱国宏
关键词:华侨华人移民

陈志强 朱国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以及人口管制的放松,成为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巨大推力,仅20012006年,全国出境人数就达154876多万人次。①冉小毅:《人口国际迁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3期。目前,全球约有4800万海外华侨华人和3000万归国侨眷,分布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洲130个国家,从事着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科技和教育活动。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崛起的步伐加快,回国返流人员日益增多,这些人大多是外国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和留学生,总体受教育程度很高。海外人口的迁入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流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和国际投资活动,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而中国人口国际迁移规模的扩大,势必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海内外掀起了一场华侨华人研究热②按照李安山的划分,在20世纪,国际学术界一共发生了四次华侨华人研究高潮。参见李安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与,并进一步转向为对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明确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本文拟从研究历程、阶段性特征和发展定向三方面,对三十年来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研究规律进行探索。

一、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研究历程(19782012)

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出现了跨国移民现象,但对于这种现象的研究却远远滞后。中国学术界对跨国迁移的关注始于清末,经历了草创、转折、封闭和萧条四个时期。从1970年开始,我国人口学研究逐步恢复,研究文献也逐渐增多,而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当时主要是华侨华人研究)从1977年也随之重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人口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从20世纪70年代末算起,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的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4)为重启阶段,以厦门大学“华侨人口的国际迁移研究”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起点,揭开了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研究大幕,研究平台相继建立,以华侨华人史为先导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

现状概述》,中国日报网站,2003年8月8日,http://www.chinadaily.com.cn/gb/doc/200308/08/content_253360.htm。

1.研究平台的建立。从1978年开始,国内各层次的华侨华人研究机构纷纷成立。这些研究机构大致有以下三类:一是高等院校中的华侨华人研究机构。除较早成立的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外,暨南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华侨华人研究所;二是社会科学院系统的研究机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等机构和地方社科院所属研究所如广西社科院①1987年,广西社会科学院创办《八桂侨史》,并于2000年更名为《八桂侨刊》。东南亚研究所、云南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福建社科院华侨研究所、广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及上海社科院的五缘文化研究所(1996年正式成立)等;三是海内外华侨华人学会和有官方背景的侨务理论研究机构。中国侨联于1981年12月成立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并创办了《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通讯》(后改名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随后,各省(市)的华侨历史学会纷纷成立。1992年,“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ISSCO)在美国洛杉矶成立,标志着华侨华人研究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国际性学术组织。

2.研究成果的发表。研究成果分两部分:一是以华侨华人留学史、契约华工史和经济史②[澳]王赓武:《南海贸易与南洋华人》,姚楠编译,香港:中华书局,1988年;[日]李国卿:《华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郭梁、金永勋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英]凯特:《荷属东印度华人的经济地位》,王云翔、蔡寿康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成果。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人员对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华侨历史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出版了《华侨研究》、《华侨教育》等论文集和《菲律宾华侨史》、《印尼华侨史》等著作,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出版了《东南亚华侨通史》。出版的个人著述有:林金枝的《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研究》(1983)和《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概论》(1988),林仁川的《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1987)③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和《明代大陆人民向台湾的迁移及对台湾的开发》(1991)④林仁川:《明代大陆人民向台湾迁移及对台湾的开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陈翰笙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共十辑,19801985)是一部资料最全面的世界华工史著作,该书约350万字,包括中国官方的文书选辑、英美等国政府方面的文件选译和世界各国各地学者的代表作。1979年,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在联合进行的契约华工采访调查项目成果基础上,以口述历史方式出版了《“猪仔”华工访问录》。此外,国务院侨办定期出版了《侨务工作研究》和《侨务工作论文集》。二是以华侨华人与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华工、留学史和国别史(以东南亚国家为主)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成果(参见注释)。⑤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华侨史类著作有《菲律宾华侨史》、《印尼华侨史》、《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美国华侨史》、《日本华侨史》、《澳大利亚华侨史》、《南洋华侨史》等丛书。

第二阶段(1994至今)为转向发展阶段,以《中国的海外移民》(1994)、《中国移民史》(1997)和《华侨华人百科全书》(2001)的相继出版为标志,我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突破时空限制,进入到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阶段。

从1986年开始,华侨华人史类研究逐渐退热,在人口迁移成果数排名中不断后退,到1989年居倒数第二位,2002年居倒数第一位,这意味着以华侨华人史为核心的研究局面正在被打破。

1.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的转向。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1994)、《中国移民史》(1997)和《华侨华人百科全书》(2001)等一批力作相继出版,以人口国际迁移为定向的研究逐渐成为主流。

《中国的海外移民》⑥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首次尝试运用国际上的“推力—拉力”理论并以历史人口学的交叉视角,对中国历史上海外移民的发生机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概括出了中国国际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差异。国内学界认为,该书“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将中国海外移民置入国际移民的大环境进行探讨”⑦李安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概述》,中国日报网站,2003年8月8日,http://www.chinadaily.com.cn/gb/doc/200308/08/content_253360.htm。,“概述了自秦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000多年的海外移民史,这在海内外是首创之举;拓展了华侨史的研究领域,加强了历史学和人口学的学科交融”,“为历史人口学在中国的兴起奠定了一个基础,同时也填补了中国海外移民史研究的一部分空白,特别是著者根据中国海外移民的发展变化特征对海外移民史进行历史分期,提出了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五个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说”①穆光宗:《中国国际迁移的填补空白之作——读朱国宏博士新著〈中国的海外移民〉》,《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2期。宋全成:《20世纪的欧洲移民进程与欧洲移民问题化:欧洲移民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移民史》②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是目前国内外最完整、最系统的中国移民史,论述了自先秦时代至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对我国人口迁移起因、迁移对象、迁移时间、迁入地、迁出地、迁移路线及方向、定居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做了详细的定量分析,对人口迁移规律做了全面分析。全书约260万字,共分六卷。第六卷第十二章较系统地论述了海外移民的三个阶段(秦汉至隋时期、唐宋元明时期、明后期至清中期),并就近代海外移民的背景、苦力贸易及移民方式和移民动因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海外移民对移民迁出地的影响。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③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著作学术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共12卷,总字数超过1800万字,历时十年,内容涉及华侨华人人物、社团政党、经济、教育科技、新闻出版、法律条例政策、文学艺术、著作学术、侨乡和历史等内容,几乎涵盖了华侨华人问题的所有方面。全书的编写荟萃了中国国内大多数研究华侨华人的专家,并邀请部分海外学者参与,被称为“中华盛世修辞书”。该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侨史研究的重大成果。

上述文献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的转向,以此为起点,国内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更广泛的迁移人群、更广阔的时空和更深层次的迁移动因。

2.多学科交叉局面的形成。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的转向使中国学者突破了传统的学科范畴,进入到了一个多学科相互借鉴和交叉的“新领域”。在这个时期,杨国桢的《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1997)和曾少聪的《东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台湾与菲律宾的比较研究》(1998)相继出版,两部专著分别论述了明清时代中国的海外移民活动的特点(民间自发、和平经商和共同发展)④在此期间,华人华侨史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任贵祥的《孙中山与华侨》(1998年)和郝平的《孙中山革命与美国》(2000)相继出版。论文集有华侨历史学会编的《辛亥革命与华侨》、丘克辉和钟颖科主编的论文集《孙中山与华侨》(1992)和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编《孙中山与华侨——孙中山与华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同时,一些有国际交流背景的学者开始在该领域崭露头角。其中,周敏⑤周敏,海外华人,定居美国,主要著作有《Chinatown》(1992),《Growing up American》(1998),《Contemporary Asian America》(2000),《The biculturation of the Vietnamese student》(2000)等。出版的《唐人街》被美国社会学学会评为1993年书籍二等奖。她的《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2007)是一部研究唐人街及亚裔群体⑥周敏的主要汉语著作包括:《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天普大学出版社,1992年英文版,曾获美国社会学学会1993年最佳学术著作荣誉奖);《唐人街》(商务印书馆,1995年中文版)等。文化融合的著作,从比较视野论述了美国华人的历史与现状,并提出分层同化、族裔经济⑦周敏:《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79页。等分析框架。

刘国福是另一位国际移民领域的研究新秀,早年留学澳大利亚研究移民法。他个人或与人合作完成了《移民法:出入境权研究》(2006)、《移民法:国际文件与案例选编》(2009)、《移民法:理论与实践》(2009)、《移民法》(2010)、《技术移民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引进海外人才的法律透视》(2011)和《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版No.1)》⑧王辉耀、刘国福主编:《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版No.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等系列新著。此外,一批有国际关系研究背景的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问题。2007年以来,不断有新著问世。《海外印度人与海外华人国际影响力比较研究》⑨贾海涛、石沧金:《海外印度人与海外华人国际影响力比较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0页。、《欧盟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移民对当代中俄关系的影响:非传统安全视角的分析》⑩强晓云:《移民对当代中俄关系的影响:非传统安全视角的分析》,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第244页。、《欧洲移民研究:20世纪的欧洲移民进程与欧洲移民问题化》⑪穆光宗:《中国国际迁移的填补空白之作——读朱国宏博士新著〈中国的海外移民〉》,《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2期。宋全成:《20世纪的欧洲移民进程与欧洲移民问题化:欧洲移民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欧盟国际移民法律》(2011)①郝鲁怡:《欧盟国际移民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欧盟移民政治》(2010)②陈志强:《欧盟移民政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和《移民问题国际比较研究》(2011)③潘兴明:《移民问题国际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等专著都从国际关系角度对中国人口跨国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

借鉴西方移民法律制度,开展对中国人口国际迁移出入境权、移民权利保障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另一个亮点。2010年,翁里出版了新著《国际移民法》。厦门大学李明欢教授在其新著《国际移民政策研究》(2011)④李明欢:《国际移民政策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从经济地理性和政党政治与移民的关联角度分析了国际移民所存在的问题。

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不仅是海归人才中心和中国跨国移民集散中心,更是国际移民的集聚中心。2004年在沪停留半年以上的外籍人士多达36万人,在沪工作、留学的外籍人士共有8万余人。⑤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中心:《上海侨务理论研究报告集(2007200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上海在华人经济、五缘文化⑥所谓“五缘”,指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是人际交往的五种联系通道,相互交叉而织成一张伸缩自如的社会网络,进而形成亲和、调谐、凝聚和团结的社会功能。、华人社团和华人国际关系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2007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决定设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上海基地”,并与上海社科院联合组建“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中心”,上海的华侨华人研究首次在政府和学术机构两个层面实现了优势互补。2003年,林其锬等出版了《五缘文化概论》。

二、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实现了研究范式、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坐标和研究理念的转向,本质上是一次学科特质的历练。以此为转折点,中国学者开始从书斋走向田野,从历史走向现实,从单向走向多向,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边走向多边,从叙事走向理性。

范式的转向使我国学者对华侨华人与国际迁移的关系有了明晰的认识。中国人口国际迁移从概念的外延上涵盖了华人华侨的所有问题。中国人口若不迁移,就根本无从产生华侨华人,中国人只有越出国境进入另一个国家,并在那里定居一段时间才有可能成为华侨或华人,因此,国际迁移是华侨华人产生的前因,而华侨华人则是国际迁移的结果。

那么,由研究华侨华人问题向研究国际迁移转向的意义何在?

从迁移过程看,迁移过程对迁移者未来的命运(身份、国籍、事业、婚姻和福利等)有重大影响,而对国际迁移的研究恰恰是从已知推测未知的过程,通过研究可以洞悉移民迁移动机,从而规范移民迁移过程,引导移民趋利避害,有效应对机遇与挑战,使人口流动井然有序,有效维护国家稳定;从迁移后果看,华侨华人研究关照的是出境中国人(或华侨华人)的生存,却很少关照入境华侨华人的生存,而出入境人群既可能是华侨华人,也可能是中国境外劳工、外国人、无国籍人士和非法移民,因此研究者需要将研究对象放大到整个迁移群体,才能使研究更深化、更全面、更客观和更富规律性,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更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将中国的新移民问题置于国际移民大潮的背景下,从国际移民的角度研究中国新移民问题,应成为我们客观公正地认识新移民问题的一个切入点。”⑦傅义强:《欧洲的中国大陆新移民研究述评》,《八桂侨刊》2006年第1期。

近数十年来,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口跨国迁移所涉及的范畴,已远远超出我国传统华侨华人研究所能涵盖的领域,“开放的社会”与“封闭的边界”已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时代悖论,在这一悖论中方兴未艾的国际移民潮,正在使有关国家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更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推动着国内外学者们突破“华侨华人研究”的范畴,进入国际移民研究这样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从更长远的意义上看,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所实现的研究转向将使我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更具现实性、工具性、学理性和兼容性,进一步展示自身的存在价值和阶段性特征。其阶段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内容开始多样化,研究对象由华侨华人拓展到了整个国际迁移群体。从近年发表的科研成果看,国内外学者在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研究内容上已经实现了多样化。境外期刊发表的论文主要集中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方面,更多地关注族群和谐、新移民社会融入和弱势群体问题,而大陆地区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侨华人政治、历史、经济、侨务、华文教育、留学史、留学政策和侨乡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形式多样——“旅游、学生、难民、家庭团圆、劳工和商业,由经济推动的移民,特别是短期移民急遽增长”。①[澳]Charles W.Stahl著:《东亚国际移民:趋势与政策》,殷鹏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新移民问题、华人社会多元化、华人社会网络、华人与国际关系、文化认同与融合和华人华侨法律制度等问题逐渐进入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张秀明的《国际移民体系中的大陆移民——也谈移民问题》、黄润龙的《近十年我国大陆海外新移民》等,对新移民的概念、组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有的学者对新移民的来源地和产生机制进行了研究,如朱美荣的《福建省新移民问题剖析及相关政策初探》、王付兵的《福建新移民问题初探》、吴潮的《浙江籍海外新移民研究初论》等。还有的学者对新移民在居住国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如赵红英的《试论中国大陆新移民的特征——北美与欧洲的比较》、王春光的《流动中的社会网络:温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动方式》等,探讨新移民如何融入当地。还有的对新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法移民进行研究,如黄润龙的《中国的非法移民问题》、林胜的《非法移民: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叶文振的《福建沿海非法移民潮的原因分析》等。

吴前进在《新华侨华人与民间关系发展——以中国—新加坡民间关系为例》一文中,探讨了新华侨华人和跨国华人的概念特征、新华侨华人与中—新民间关系的发展、海外民间关系发展的时代价值以及民间关系的模式特征和意义,用以说明“社会转型时期与全球化一致的行为方式(跨国或跨边界)、关系特征(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和制度模式(意在推进居住国和祖籍国双边关系的族群团体、联谊组织和专业协会等)”②吴前进:《新华侨华人与民间关系发展——以中国—新加坡民间关系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吴前进在此文中还对“新华侨华人”和“中国大陆新移民”的含义做了界定。。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国际迁移的研究内容正在走向多样化,研究对象由华侨华人向整个国际迁移群体拓展,但需要看到的是,由于研究传统的惯性加之成为华侨华人是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的动机和最终的结果,因此华侨华人作为一个群体在人口迁移研究中仍然居主体地位,有关研究成果仍然占据了大半个江山。③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进展情况请参考有关综述,部分综述如下:赫伯特S·伊:《中国的东南亚华侨研究趋势》,方微译(载《南洋资料译丛》1993年第2、3期);廖建裕(Leo,Suryadinata):《中国的东南亚学者:过去30年之初探》(载黄朝翰、曹云华编:《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与挑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李安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概述》(载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梁志明:《世纪之交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王赓武(Wang,Gungwu):《中国历史著作中的东南亚华侨》,蔡寿康、陈大冰译(载《南洋资料译丛》1982年第2期);庄国土:《回顾与展望: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述评》(载《世界民族》2009年第1期)。

二是地区和国别研究开始由东南亚诸国扩大至全球各国,研究队伍形成了内外联动之势。在国别和地区研究中,海外学者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北美地区,因为北美地区新移民规模庞大。据统计,目前美国华人总数已达3497484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2%,占亚裔总人口的24.3%。④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侨情综览2009》,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在境外发表的期刊论文中,研究北美地区的论文最多,其中美国38篇,加拿大9篇,东南亚综合研究7篇,欧洲地区欧洲综合研究3篇,英国5篇,俄罗斯2篇。而在境内,东南亚地区仍是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地区。在境内期刊论文中,研究东南亚地区的论文最多,共62篇,北美地区共47篇,欧洲地区欧洲综合研究5篇,亚洲地区除东南亚外,中国大陆侨乡研究19篇。⑤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侨情综览2009》,本文第二部分有关统计数字皆出自该统计结果。

从论文来源地来看,以华侨华人研究为例,据统计,2009年,境内外共发表华侨华人研究论文510篇,其中境内期刊论文352篇,境外期刊论文158篇。境外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中国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并以中国台湾地区为主,境内期刊论文作者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和北京。从作者所属机构看,高校作者占绝大多数,其中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侨大学形成了研究高地。2009年,在境外发表的158篇学术论文中,发文最多的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香港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上述情况说明,海外研究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学者群正在形成。纽约市立大学梁在副教授在纽约华人社区进行关于福州籍新移民的调查并整理出了《纽约福州籍华人调查资料》。日本华人学者朱炎主编的《亚洲华人企业集团实力——彻底验证》(2000年)、澳大利亚学者叶大维和Tracy夫妇合编的《华商与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对亚洲金融危机后华人经济的恢复及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是研究范式的国际化程度开始提升,且正在形成由史学和人口学向多学科并进转型的态势。三十年来,我国学者在不断扩大研究领域的同时,也逐步更新研究工具、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讲,我国在人口国际迁移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是以分析迁移动因为基础的研究范式转化的结果。《中国的海外移民》首次尝试将“推拉理论”运用到人口国际迁移研究,将历史学与人口学结合,认为中国国际移民的产生“从秦汉至民国时期,大体经历了发轫、自发、过渡、高潮和持续发展五个阶段”①朱国宏:《中国国际移民探微》,《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第3期。,分析了中国国际移民的规模和人口学特征,认为中国的人口国际迁移既有与全球移民共同的迁移原因,又有其独特的发生机制和运作形式。

吴前进尝试将跨国主义理论运用到中国人口跨国迁移的研究,王春光则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入巴黎温州人的圈子内,通过参与观察、个案访谈及网络跟踪法进行实证调研。李明欢对西方国际移民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于2002年出版了《欧洲华侨华人史》。这是第一部从欧洲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欧洲华侨华人的专著,尽管以“史”立意,但却尝试社会学、民族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从国际移民的视角来审视欧洲华侨华人的发展及生存状态。

境外学者也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历史系令狐萍的专著《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采用“新种族”研究方法,为美国华裔妇女史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日本大阪国立博物馆陈天玺的专著《华人裔群——华商的网络和认同》(2001年)一书,提出了华人社会及其人际关系的“彩虹理论”;香港城市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黄丽嫣运用区域主义理论来分析东南亚华人资本在区间内的流动。②王望波、范宏伟:《21世纪以来国际华侨华人研究动态》,转自国务院侨办网站,2005年8月15日,http://www.gqb.gov.cn/node2/node3/node12/node14/node49/userobject7ai2843.html。加拿大瑞尔森大学地理系Lu Wang的《全球连通、本地市场与华族经验》③Lu Wang,Lucia Lo.Global Connectivity,Local Consumption,and Chinese Immigrant Experience,GeoJournal,Vol.68,Iss.2/3(2007),pp.183194.运用地理学方法,通过对多伦多华人移民在华族经营的以及当地主流超市、电器商场、旅行社等之间消费选择偏好的分析,揭示了族群特征及族群文化对移民消费行为产生的重要作用。英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理系S.Y.Teo在《温哥华的最新华人移民:定居者还是移民暂住者?》④Sin Yih Teo,Vancouver's Newest Chinese Diaspora:Settlers or"Immigrant Prisoners"?,GeoJournal,Vol.68,Iss.2/3(2007),pp.211222.一文中从海外散居者和跨国主义两个概念入手,对新近由中国移民温哥华的技术型移民展开研究,分析其在异国他乡就业、语言、婚姻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

四是研究状态易变性增强,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加深。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学者对人口国际迁移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史学领域,这与该领域的政治风险有很大关系。正如叶继海所言:“华侨华人研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研究资料的来源,研究者的专业和兴趣爱好等,但是国内外政治因素则是最重要影响要素。”⑤叶继海:《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侨华人研究”述评》,《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改革开放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科技的进步,我国正在由封闭走向开放,公民的身份归属意识在逐渐淡化,多重身份开始出现,人口迁徙将更加便捷,这就为我国学者真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研究定向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全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权制度,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来中国大陆工作”,“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国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①“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上述措施为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研究队伍、研究机构的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张,研究成果也呈百花齐放之势,一个繁荣的研究局面正在到来。通过对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的考察,可以从五个方面勾勒出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的未来走势及其特点。

1.地区和国别研究将逐渐均衡。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造成人口迁移的全球聚散效应。随着交通、信息的越来越便利,人口迁移的范围也开始不断扩大,中国的人口国际迁移遍及世界五大洲,但很多海内外学者无法适应这种形势,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美国和东南亚地区。这是由于过去中国人外迁地主要集中于该地区,且移居历史比较悠久,因此对该地区的移民历史和现状研究有一定的基础,有关著作和论文也颇为可观,相比之下,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研究成果则少之又少。

当前,中欧、中非间经贸、文化交流发展迅速,加强这两个地区的华侨华人研究对推动这一趋势有极大的帮助。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大量移入非洲务工和农业开发,但对于非洲中国人的研究却鲜有问津。2000年,李安山所著《非洲华侨华人史》的正式出版,才填补了非洲华侨华人研究的空白。正如他在书中所言:“不容忽略的是,我国对非洲华侨华人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迄今为止,对其他各洲的华侨华人的研究大多已有专著出版,但对非洲华侨华人的研究却呈现出边缘化趋势。”②李安山:《非洲华侨华人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第2页。未来一段时间,估计会有一批有外语优势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些地区。

2.研究的应用性将继续增强。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三十年来的人口国际迁移研究走过的历程,是专家学者们的目光由远拉近的过程,研究内容充满了现实的厚重感和人文关怀,研究的结论逐渐向管理、服务、福利、制度和政策靠拢,这种理论倾向体现了该领域研究的经世致用的价值导向,是我国学术研究转由书斋走向生活促进制度变迁的智力支撑。

3.研究队伍和研究内容的国际化程度将显著提高。中国人口的跨国界流动已经成为全球人口迁移的一部分,必然受全球经济政治及国家间关系变化的影响,流动的原因越来越复杂,流动的手段也正在呈多样化趋势。而我国学者对时局变化的敏感性不强,很少能与世界对话,这导致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徘徊不前,与海外学者存在明显差距,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好在近年来,我国有海外交流背景的学者日益增多,大量海外学者最新研究成果正在被积极引入国内,中外学术界的交流和对话日益增多,形势正在发生明显的好转。

4.研究方法和手段将进一步更新。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学者的研究范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从而影响了研究的可行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国外同行的研究多以微观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为主,我国学者的研究则多侧重宏观研究。传统上,中国移民研究集中于史学领域,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交叉研究力度还不够,对于运用国际推拉理论、新经济移民理论、新古典主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还不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从中国移民是世界移民潮组成部分的基点出发,结合中国移民的特点加入国际移民研究对话,增进国际移民学界对于中国移民问题的正确认识与合理关注,回应国际上某些人在中国移民问题上带有攻击性的偏见与挑衅,是我们国内移民学研究者应当大力加强研究的课题。”③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5.学科特征将逐渐淡化,同时多学科交融趋势加快。随着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的深入发展,人口学领域能否诞生一门新的学科,尚存疑义,而这个学科如何命名,学界也莫衷一是。厦门大学李枫认为,国外华侨华人研究正在显现“‘学科’痕迹淡化,‘领域’意味增强”①李枫:《参考与借鉴:国外华侨华人研究现状述评》,《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4期。的趋势,未来的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有可能是一个兼收并蓄的领域。这种观点很有道理,但在国内并非主流。2001年,庄国土出版了专著《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被认为是“起到了架构华侨华人学的作用”②段立生:《架构华侨华人学——读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八桂侨刊》2002年第1期。。2003年9月,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中心、“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组主办了“华侨华人学:学科定位与研究展望”学术研讨会。2006年,李安山主编的《中国华侨华人学:学科定位与研究展望》出版,标志着华侨华人学科建设步伐正在加快。目前,学科名称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关键问题是如何使该学科既能体现自身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既能体现本学科的独特性,又能兼顾与相关学科的共通性。

综上,随着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和民主化浪潮的到来,跨界移民现象也随之出现纷繁错综的变化,气候移民、季节移民、家庭团聚移民、难民和无国籍人士越来越多。在华侨华人方面,侨团、侨群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华侨华人产业结构和社会资本、社会网络正在形塑和整合,华侨华人回流趋势明显,这就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我国人口国际迁移动态,寻找移民研究的契合点,扩大研究领域和范围,从根本上提高研究水平,为进一步做好我国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华侨华人移民
何为“华人”?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58
我的华侨老师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26
移民后期扶持
移民安置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2:58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19-11-18 10:59:27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6
签证移民
侨园(2016年8期)2017-01-15 13:57:27
Immigration移民
留学(2015年12期)2015-12-19 06:18:40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2009年4期)2009-05-22 09: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