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军
(河南省南召县城关镇卫生院,河南 南召474650)
72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小52 岁, 最大76岁,平均65岁;病程1~12年,平均5年。对照组36例, 男21例, 女15例;年龄最小52岁, 最大74岁,平均63岁;病程1~12年,平均6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1]。①肢体远端感觉异常,表现为麻木、瘙痒、蚁行感或袜式感觉障碍。②肢体远端肿胀、疼痛,疼痛随病情发展而加剧,呈撕裂样、钻刺样或灼烧感。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④排除其它神经疾患。⑤肌电图神经传导减慢。
控制血糖药物、适量运动、饮食控制等基础治疗,空腹及三餐后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血糖值以内水平。
对照组:维生素B1针 100mg,弥可保针500μg,肌内注射,每日1 次。14天为一疗程。
治疗组:自拟滋阴化瘀通络汤治疗。生地30g,玄参15g,麦冬15g,知母12g,熟地30g,山药3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5g,地龙15g,伸筋草30g,茯苓15g,山楂30g。 肢体发凉者加桂枝12g,指端灼热加银柴胡15g、鳖甲30g,筋脉拘挛者加木瓜15g,湿热偏胜者加栀子12g,水肿者加猪苓15g。每日1 剂,分2次水煎, 每次取汁200mL, 于早餐前及晚睡前服用,14天为一疗程(女子月经期间禁服)。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显效: 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腱反射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有效: 症状好转,腱反射较前有所改善,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无效: 症状无好转,腱反射较前无改善,神经传导速度较前无变化。
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5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张某,女, 68岁, 2009年6月20日就诊。9年前患2型糖尿病,坚持规律服用控制血糖药物,并注意运动、控制饮食等,空腹及餐后血糖控制效果较好。5年前出现双下肢端感觉异常,麻木、烧灼及疼痛感,间断口服中药治疗无明显效果。2年来双上肢端也出现麻木、疼痛感,并四肢掌心发热。间断给予维生素B1、弥可保等治疗效果不明显。查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脉涩,腱反射减弱,肌电图神经传导减慢。排除其它神经疾患。辨证为阴虚血瘀证。治以滋阴清热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给予滋阴化瘀通络汤加味。生地30g,玄参15g,麦冬15g,知母12g,熟地30g,山药3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5g,地龙15g,伸筋草30g,茯苓15g,山楂30g,银柴胡15g,鳖甲30g。每日1剂,分2次水煎, 每次取汁200mL,于早餐前及晚睡前服用。服药2周后指端异常感觉、腱反射较前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舌质红润,脉稍涩。继续服用中药2周,无不适症状,腱反射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接近正常。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糖代谢紊乱基础上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微血管受损及血液动力学异常造成的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是主要原因之一,全身神经均可累及,但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呈鞘膜水肿、变性、断裂而脱落;轴突变性、纤维化、运动终板肿胀等[3]。
本病属中医“消渴”、“痹证”、“痿证”等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阴虚为本,燥热、瘀血为标。消渴日久,阴虚血瘀,脉络瘀滞,肢体筋脉失于濡养,不通不荣而致病。治疗当以滋阴清热、化瘀通络为法。滋阴化瘀通络汤方中生地、玄参、麦冬、知母凉血滋阴清热,熟地、山药滋阴补肾,当归、赤芍、川芎、红花、地龙、伸筋草活血化瘀、通利筋脉,茯苓、山楂健脾化湿。针对病机,标本兼治,故能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1]朱宪彝.临床内分泌学[M].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35-43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