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古其人其事述略

2013-04-07 22:47王新利
关键词:长城

王新利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王崇古其人其事述略

王新利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王崇古是明朝重臣,历仕嘉、隆、万三朝。论文对王崇古的一些主要事迹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希望对其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王崇古;七镇;长城

一 王崇古其人

王崇古(1515—1588),字学甫,别号鉴川,山西蒲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西),是明朝有名的边疆大臣。“其先出龙门文中子,国初由汾阴徙蒲为州人” “传五世曰荣,阶将仕郎,配张;六世曰馨,邓州学正,配张;七世曰瑶,配孙,继孟,公考妣也。三世者以公贵,赠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配皆一品夫人”。“公少有文誉,嘉靖丁酉举于乡,辛丑成进士”,《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太保谥襄毅王公崇古墓志铭》言其“实出郑端简公之门”,“郑负人伦鉴,尝大器公,悉以国朝掌故及战守机宜指授之,公时已奋然有自见之志矣。”王锡爵《王襄毅公墓表》亦言,“公成进士,郑端简公蚤知之,曰‘宜任钜’。公所至有名绩,凡南走倭,西创虏,而后乃督上谷、云中,至大司马。甚矣乎,端简之知人!”透露出王崇古受郑端简公的影响较大。郑端简公即郑晓(1499—1566),字窒甫,号淡泉,浙江海盐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通经术,熟谙典故,长于史学,通达国体,甚孚时望,官至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后因受权贵倾轧阻扼落职。卒谥端简。隆庆初,追赠太子少保。《明史》赞其“谙悉掌故,博洽多闻,兼资文武,所在著效,亦不愧名臣”。郑晓慧眼识珠,他的提携与指导当与王崇古它日能为国建功立业有很大的关系。

《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太保谥襄毅王公崇古墓志铭》又言,“公为人慷慨有奇气,少时评三晋人物,裴晋公、文潞公、韩忠定,王恭襄,心尝向往之。” “先后官阶十有九转,以刑名著者十二,以兵事著者十八,而公之勋名炳炳耳目”,是说他少年时即仰慕家乡名人如唐之裴度、宋之文彦博、韩文及本朝之王琼,欲效之建立功名。他一生的业绩,有十分之二是在刑名方面,十分之八是在兵事方面。

在刑名方面,他“又多奉端简公之训以往,至其掌邦禁,慎谳狱,宛然郑公家法也,斯可谓不负所举矣”。他在刑部任职时,大宦官麦福纵使手下人为姦利,他不畏权势,“尽绳之不少贷”。权相严嵩中伤夏言,他认为有干于法律,虽然已经定案,他拒不署名,受到了徐阶的称道。万历时,张居正当国,有一个御史上疏批评到张居正,朝廷下诏要治此御史的罪,王崇古不予执行。他还揭发过当时赫赫有名的蓟镇总兵戚继光的一些不法之事,戚继光请张居正为之说情,王崇古也不给面子。显示出他忠于国事,正直无私的品格。

王崇古的业绩最多的是在地方,在边疆。史言其喜论兵事,悉诸边隘塞,所在均有建树。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他出任常镇兵备副使。常州原来不设兵备使,因为当时倭患很盛,才特设此职。可以说这也是临危受命。“在常镇,创海防条议,躬擐甲往来清江、柘林,率俞大猷等于海洋歼倭奴二百余级。”又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应天巡抚曹邦辅在浒墅关(今苏州西北)与倭寇作战,与副总兵俞大猷追击倭寇出海,累建战功,勋名卓著。

他任河南右布政使时,“在汝宁,伊藩骄恣,置左右于法,而归其侵田。大盗师尚诏蹂躏吴楚间,诸郡震动,公设方略僇其魁数十人,贼锋为挫。葢公之战功崭崭露锋锷始此。”汝宁伊藩是朱氏宗王,有很大的特权,王崇古能置其左右于法。师尚诏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发生在河南柘城盐徒起义的首领,起义持续了四个月之久。王崇古的军事才干可能是在镇压这次起义中显露出来的。其后他升任宁夏巡抚,军民兼治,“昭旷磊落,慷慨仗义,任事任怨,不畏艰险”,“常怀光明之心,清廉之操”,深受宁夏各阶层人士的爱戴和敬仰。王崇古离任后,宁夏军民常常思念他,“如一日不衰,如一日无异”,在当地建“功德坊”“功德祠”,缅怀他的功德。

自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始,王崇古成为明朝北边的封疆大吏,整顿北部边防与处理明蒙关系成为他职责的最主要的内容。王崇古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步入政治舞台,并在处理北疆防务和明蒙关系中崭露头角。具体情节将在第二部分详述。

王崇古的思想、行事亦见于他的著述中。他的著作见于著录的有:《王襄毅公奏议》十五卷、《公余漫稿》五卷、《王鉴川文集》四卷、《王督抚集》一卷、《庄浪漫记》、《山堂汇稿》、《少保鉴川王公督抚奏议》等。王世贞《少保鉴川王公督抚奏议序》言:“公在镇凡三岁余,后先所上疏积数十百万言,不独得虏要害,使其权恒在我而不在虏,至于练兵实,选材官,斥奸宄,务要害,诸可以鞭挞膺惩之具靡不备。使虏晓然知款我之利而犯我之害。其言固班班可考也。”《明经世文编》收录王崇古奏疏二十篇。

二 身历七镇 谙熟边情

嘉靖时期,明朝的边患是南有倭寇,北有蒙古。王崇古入仕不久,就被派到御倭前线,任常镇(今江苏常州)兵备副使,与俞大猷等多次击败倭寇,建立战功。在河南右布政使任上,又参与了镇压师尚诏起义,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其时河套为蒙古袄儿都司部吉能所据,不断袭扰内地。“总督陈其学无威略,总兵官郭江、黄演等皆败死,陕西巡抚戴才亦坐免”。为此,朝廷提拔王崇古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上任不久,就条上边务六事,言:

“一本镇孤悬,诸番盘据。往岁秋防,专备河东花马池一带,遂使河西根本重镇空疏无备。今岁拟将正兵一营及备御班军东路灵州二参将各营兵马仍赴河东分墙伏守,其旧游兵一枝,并中西二路往年调发守墙军丁俱留河西,画地自守。其入卫回[镇奇]兵一枝,宜令在城休息,以备各路策应。一近年河流改徙,水利不通,屯田半为蒿莱,节经题准蠲免屯种,而有司未有实心奉行者。即今一岁中各卫屯堡逃丁已至千余。年复一年,不尽不止。乞委官踏勘,将荒田可开者量发牛具召种,宽其杂徭,水崩沙压者议开虚籍,鹻潮滩涨者酌议折减,中有豪强占种欺隐者改正税粮。一来岁入卫兵计当补马二千匹,而本镇山川狭隘,孳牧素稀,请预发马价银或陕西苑马寺银于产马之地买补。一前岁户部年例银冬后始发,远戍穷军缓不及事。自今请移于冬前,趁秋成谷贱之时,以便召买。一军情地利,非土人不能习知。宜于本镇中谪戍将领察其情罪颇轻、才力可用者,令就近立功自赎。疏入,下所司议覆,俱从之。”

并付诸实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史言其“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隆庆初,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他审时度势,从明朝和蒙古双方的现状和利害考虑,做好防御蒙古入侵的准备。一到任,就采取一系列措施,“奏给四镇旗牌,抚臣得用军法督战,又指画地图,分授大将赵岢、雷龙等”,把权力下放,要求抚臣用军法指挥战争,并绘成地图,拟定作战方案,分别交给赵岢、雷龙诸将。一面严禁杀降通虏之弊,一面“刊发纸票,通行三镇将领,各置木牌,遍插沿边通贼要路,示谕被卤军民”,要他们“各宜共仇骄虏,各思脱祸”,并明确宣布:“有力者或杀获虏酋,例得加官进爵,赏银各千百两,立致富贵。有谋者或劝导诸人归顺,数多亦同爵赏,其余独力不能谋为者,各窥机便或马步投边,或率众归正,自有应得赏恤。如仍畏避执迷,甘为虏中奴仆,或听诸逆反役虏地耕纳。人心巳死,天道必诛。将来进兵,尽从剿杀。”这些措施不仅鼓舞了边地军民的士气,而且使蒙古地的人民对明朝的态度发生了分化。“不独华人接踵而来,夷种亦多举帐效顺……故一岁之间……归降数逾二千有奇。”

蒙古着力兔部袭扰河东一带,他指挥“(雷)龙潜出兴武袭破其营,斩获多”,“吉能犯边,为防秋兵所遏,移营白城子。龙等出花马池、长城关与战,大败之”。“在宁夏,上豫秋防六事。虏寇清水营,遣大将吴鼎击走之,又招降卜儿丈三百余人。虏徙榆林,溃瓦渣梁,杀大将,公亲督劲兵往救之,先后斩首虏二百五十四级,卤马橐牛羊辎重三千七百七十四”。这些情况表明,王崇古实行的措施对于打击蒙古贵族势力,遏制他们对明朝边境的骚扰,起了很大作用。从而使边境局势逐渐好转。“王崇古在陕七年,先后获首功甚多。”

在此期间,他注重研究地形,督修战守工事,做好边地防务工作,并注意侦察敌情,瓦解敌人。一遇有利时机就率领士兵主动出击,袭扰敌人的巢穴。史载宁夏官军进行出边捣巢的作战情况:

“是年秋,套虏吉能既西掠番夷,其部落在套者东西分犯各边,不得利,乃移营白城子,伺我掣兵,则乘虚入寇。谍者得其情,(王)崇古檄谕诸镇先发,于是各引兵纵花马池长城关出边,抵白城子,与虏战。虏因纵火,火炽而风不利,还自焚,遂北。凡斩首一百七十有七,(雷)龙之功居多。”

隆庆年间的几次捣巢作战,都是在春防期间的先发制人之举,它破坏了蒙古军对塞内即将发动的入掠行动,保护了长城以内农业区的生产和生活免遭浩劫。

从河套起,东到大同、宣府(今宣化)边界直至蓟州以北一带,都为俺答所占据。俺答积极活动,“又纳叛人赵全等,据古丰州地,招亡命数万,屋居佃作,号曰板升”,并仿效汉人建立城廓宫殿,还常常深入忻(今忻州)、代(今代县),骑兵甚至深入到平阳(临汾)、灵石及潞安(长治)以北。“起嘉靖辛丑(1541年),扰边者三十年,边臣坐失事得罪者甚众,患视陕西四镇尤剧。”隆庆四年(1570年),朝廷调王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当时,边防形势非常严峻:“边将士卒贿寇求和,或反为用,诸陷寇自拔归者,辄杀之以冒功赏,敌情不可得,而军中动静敌辄知。”针对这一情况,他一到任,就颁布禁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禁止守边士卒随便出入边塞,同时,派出有经验的侦察人员深入敌方了解情况。他提出墩哨边军每人“每月给银三两,以充买道饵虏之资”。拨出这笔经费,直接由边军官兵收买间谍,借以了解蒙古贵族方面的情况。同时发布告示,号召陷入蒙地的军民归来。“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归者接踵。西番、瓦剌、黄毛诸种一岁中降者逾二千人。”

由于王崇古准备充分,指挥得力,办事讲究策略,长期困扰北疆地区的边患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 修筑长城 整顿边防

中国从战国时期直到明代,不断地在北边修筑长城,作为抵御活动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进行袭扰和掠夺的主要手段。明朝从成化时期开始,历弘治、正德、嘉靖以至隆庆朝,一直在修筑和维护长城,以对付来自蒙古的威胁。到明中叶,在长城沿线形成了九个防御重镇,屯设重兵,派重臣加以镇守,建立起九边防御体系。并以封王、通贡、互市等手段牵制蒙古诸部。这样,“明朝以北京为中心,以九镇为重要军防点,以卫所等为网络,以长城为屏障和阵地,形成北部的严密防线。”

明朝中期的北部边防是采取战略防御为主的方针,修筑长城,成为要务。针对嘉靖朝的边防弊病,张居正提出“内修守备,外示羁縻”的边防新政,自从隆庆元年以来,开始大规模整修工程,在长城重点设防地段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使其形制结构更趋完备。王崇古身为边防重臣,整修长城自然是其一大职责。他督率将吏,不数年,长城沿线各地相继奏报修墙完工。以下是记载王崇古修长城的史料:

隆庆三年(1569年)九月,“以宁夏镇修边工完,赐总督御史王崇古、总兵官雷龙、兵备佥事方岳、副总兵刘济等各银两有差。”

隆庆三年(1569年)十月,“以延绥镇、靖堡、龙州城等处修边工完,赏总督王崇古、巡抚李尚智、总兵赵岢及管粮副使杨锦银两有差。”

隆庆三年(1569年)十一月,“以延绥榆林石硖墩等处修边工成,赏总督王崇古、巡抚李尚智、总兵董一奎、参将徐仁等及先任总督霍冀、巡抚王遴、总兵赵岢各银币有差。”

从这些奏报和升赏中可以看出,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宁夏、延绥等处的边墙相继修成,修复后的长城对抵御蒙古军的入侵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俺答“约诸部入寇,王崇古檄诸道严兵御之,敌不得利”,被迫“使来请命”。从蓟镇到宣府、大同、山西、延绥、甘肃间边防形势有所改观。有效阻扼了俺答部落通过掠夺、侵寇获取农业物资的渠道。瞿九思对这一时期的修边有如下评述,说:“数年以来,版筑日举,大边已可据而守矣。”

在大规模修缮长城的同时,王崇古还非常注重边将、边兵、边费、长城要地等各项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灵活运用战略战术。隆庆四年(1570年),王崇古条陈三镇机宜,提出“严饬内郡兵务,禁通虏”等建议,得到朝廷的肯定、施行。即便是“俺答封贡”后,王崇古也没有松懈北部边疆的防御,继续坚持隆庆以来的边防政策。他指出:“有险不修,有边不守,与无险无边同;养兵不战,督兵无略,与无兵无战同。”这些颇有见地的建议对明政府的边疆防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议达成当年年底,王崇古又条陈边计八事:

“一修险隘。谓当乘虏纳款之际,缮完城隍墩堡。一练兵马。谓各镇一年之内惟有三冬无事,可以治兵,宜严饬所司加法操练。一收胡马。谓市马于虏费少而获多,拟以来年春首奏发宣大山西各马价银一万两,听军易马。一散逆党。谓疑虏数万仰食板升收获,若招徕太连,恐启戎。今贼首既擒,且把汉那吉古出塞时阴有附之约,宜用间缓。一积钱粮。谓主客兵不宜速减,俟一二年后,虏果无警,方可渐损客饷,以给主兵。一理盐法。谓边商报中日寡,由各运司坐司太商占引抑囤之故,宜严法禁治。一开屯田。谓大同屯地多荒,请移山西按察司屯田佥事于代州,专理三关及大同镇屯务。一整器械。谓御虏之器,独涌珠大炮最能及远,乞发工部银一万二千两,分给各镇增置。”

“隆庆和议”之后,边警不起,但单靠明蒙双方的和议信用是难以保障的。绵亘于明蒙边界上的长城防线有效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它成为明朝北边的一道雄伟屏障,对于减轻蒙古对北京的压力起了巨大作用,是隆庆时期北边防务最重要的成果。王崇古进行的这些边防建设,使嘉靖时边备堕坏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也成为“隆庆和议”得以达成,及其后边境数十年的和平与稳定的保障。

四 结语

论文对有关王崇古主要事迹作了简述,其中对前人很少知道的王崇古的生平、北边边疆防御作了重点介绍,至于隆庆和议、互市、处理把汗那吉等事件,因前人已作过深入研究,论文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1]申时行.赐闲堂集[M].山东:齐鲁书社,1997.

[2]焦竑.国朝献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王锡爵.王文肃公文草[M].山东:齐鲁书社,1997.

[4]明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4.

[5]山西通志[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

[6](明)徐日久.五边典则[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8.

[7](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M].上海:中华书局,1962.

[8]明穆宗实录[M].上海:中华书局,1962.

ClassNo.:K248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DiscussionofWangChongguandhisMainAchievements

Wang Xinli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21,China)

Wang Chonggu is an important person of the Ming Dynasty. He acted as a senior official during the Jiajing, the Longqing and the Wanli Dynasties . Some main achievements about Wang Chonggu are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hoping that it can promote the study of Wang Chonggu.

Wang Chonggu;Seven Towns; the Great Wall

王新利,硕士,讲师,内蒙古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

1672-6758(2013)01-0048-2

K248

A

猜你喜欢
长城
建造“长城”的人们
长城脚下的“双奥”之城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保护齐长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防御策略,还看齐长城
守护长城
啊!长城
登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