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丽娜,魏建子,刘胜,毛慧娟,沈雪勇
让科研活动贯穿中医针灸本科教育
汪丽娜,魏建子,刘胜,毛慧娟,沈雪勇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 201203)
关于提高针灸本科生的临床技能,“理论-实训-临床”循序渐进式针灸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关于如何培养针灸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目前仍在不断地探索尝试之中。该文就针灸本科生科研创新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让科研活动早期化和贯穿整个针灸本科教育的提议。以期待能早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医创新人才。
针灸教学;针灸本科;科研;早期化
中医学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文化、哲学思维基础之上的。它注重经典教育和师承传受。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学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之一是忽略了现代医学、现代科学文化的影响,忽略社会的客观需求等等[1]。面临这样的困境,中医教育经历着传统与现实的融合。例如,中医学教育模式从比较原始的“师徒”、“父子”的经验相传,到师承传受的理论与临床结合,再到择师而从、学术探讨与争鸣,一直到学校教育[2]。如今,关于针灸学专业,“理论-实训-临床”循序渐进式针灸实践能力培养模式[3]已被众多中医院校采纳。这种教育模式的确有利于提高针灸本科学生的临床能力。但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医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中医药现代化人才。目前,实验医学和创新教育正逐渐融入中医教学之中,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的方面有待重视和提高。以下就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本科生在科研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求解决的方法。
《实验针灸推拿学》是针对本科3年级学生开设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针灸作用原理和针灸应用技术的科学[4]。该课程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唯一一门将针灸推拿理论知识与实验科研相结合的课程。其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笔者根据在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身上暴露出一些问题。理论课上,学生的互动性差。在实验课中,部分同学对此门课程表现出兴趣不大,甚至有些感到毫无兴趣;对基本的实验操作,例如耳缘静脉注射、气管插管、动物穴位的定位等不熟练;实验报告的书写不规范,缺乏对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能力、实验表格和图表的制作不规范、对实验结果缺乏深入的讨论和创造性见解、缺少对文献的参考和引用等等。其原因在于学生之前缺乏一个长期的科研兴趣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训。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验课程时,表现出措手不及。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大学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实验和科研中学习,是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和方法[5]。从我学院5年制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分析来看,其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2007级和2008级147份本科毕业论文中,96.6%的论文为综述,仅2.0%为临床试验论文, 1.4%为基础实验论文。在综述性论文也多只是对文献内容进行罗列,缺乏自我分析和见解;并且并未跟踪到最新的国内和国际科研进展。分析原因,一是准备的时间过于仓促。学生通常在毕业答辩前3个月左右匆忙确定指导老师,然后花费仅2~3个月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二是投入精力不足。由于学生此段时间面临就业压力,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中来[5]。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缺乏一个长期的科研思路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不足。
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它是在形象思维思辨学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6],是一种几千年来固有的思维模式。易导致学生缺乏挑战经典的勇气和思想的僵化及行为的束缚。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开展国际交流的需要。而中医药现代化离不开中医药创新型人才。新时期高等中医药人才不仅要掌握中医学理论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6]。
中医教学是典型的“传统教学”,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特征。但是,就知识获取的特点来看,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时,其知识探索过程才开始,一旦有了探索的热情之后,其能力和素质才会得到训练和提高[7-9]。因此,与“传统教学”相对的“创新教学”被提出。“创新教学”是以知识探求为本的教育。这种知识探究并非指对原创性知识的探求,而是指在解答实际问题过程中对已有知识创新性应用,其实质就是运用现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其中构建自己的知识[7]。例如,我校2009年由本科生自主发明的自动“雀啄”灸疗仪就是经典的案例。学生和指导老师将传统的“雀啄灸”机械化,使得该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变得更简单、更安全。但这种成功的案例却是凤毛麟角。
面临上述在我校针灸本科教育中暴露出的问题,如何在中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我们提出让学生早期享受科研生活,并让科研活动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建议。早在5年前,就有国内同行提出“加强中医本科生早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案,并总结了该方案在7年制3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中实施所取得的成效。相比7年制研究生而言,5年制本科生也同样面临提高科研素养的要求[10]。那么对5年制的本科学生而言,“早期化”究竟该多早?由于学生入校之前,接受的不再是传统的“儒道学说”和“四书五经”,而是逻辑性较强的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推理性极强的“数理化”。故低年级学生较高年级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可感的实验或科研活动。因此,就中医本科学生而言,在1、2年级即进行科研活动是完全可行的。我院大部分的教师都有各自的研究思路和科研项目,会不定期地进行学术讨论,并且长期进行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的课题研究。因此,从科研环境而言,也完全具备面向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可行性。那么如何鼓励本科学生从低年级即投入到科研环境中去呢?
首先,鼓励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在一定程度上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种学术沙龙。让其从中感受科研的氛围、了解科研动态。我校和我院多次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沙龙。但参与对象大多是青年教师,几乎看不到本科学生的身影。其原因,一是学术沙龙的内容设计上并没有太多考虑学生的需求;二是学生们没有被积极地鼓励和督促。
其次,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逐步参与其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其间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开始知识探索的过程,使其能力和素质得到训练和提高,例如掌握文献检索、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提出创新性的思路。再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选题,使每个学生有题可做;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做到有师可循。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积淀,提出适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6]。目前我们已逐步尝试实施上述的部分提议,并初见成效。例如,我院针对个别有强烈科研诉求的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其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些学生不仅参与平时的课题讨论、文献阅读,还亲自参与到科研实验的全过程,在掌握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同时,他们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一些同学甚至成为了课题组的骨干成员。2008级学生孙鼎在入校以来,就参与到穴位伏安特性研究之中,在科研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于虚拟仪器的人体穴位混沌特性测量仪及测量方法”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再次,在《实验针灸推拿学》实验教学中,应适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要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鼓励他们自主选题、自觉开展实验。我院实验针灸推拿学教研室基于“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理念,近年来逐步尝试开展了“设计性实验”课程。在该门课程中,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确定命题、开展实验、分析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我们看到了学生们前所未有的热情和自觉性。并且部分学生优秀的实验设计甚至撰写成文并公开发表,如《火罐内压力变化及罐内负压对毫针进针深度影响观察》、《针刺得气对正常人足三里穴伏安特性的影响》和《针罐操作中毫针针刺深度影响因素研究》等。
基于以上这些成功的个例,更坚信了我们推广和推进“早期享受科研生活,将科研培养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提议,使更多的学生受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批我们为之骄傲的中医药创新型人才。
[1] 李敏.对中医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4,21.
[2] 刘桂荣,米鹂.中医教育特色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7): 1211-1213.
[3] 何芙蓉,郑美凤,吴强,等.“理论-实训-临床”循序渐进式针灸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2):873-874.
[4] 魏建子,孙平龙,毛慧娟,等.实验针灸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北京中医药,2008,27(1):74-75.
[5] 詹雪艳,沈俊辉,赵俊云,等.提高中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6):1187-1190.
[6] 常金荣,陈群,贺振泉,等.中医实验课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促进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5):411-412.
[7] 王洪才.论大学生创新教学的三要素[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 (4):41-45.
[8] He JS, Li Y, Liu SM,. Experience in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acupunctur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 5(6):321-323.
[9] 刘娟,刘智艳,杨欢.提高针灸专业实习医师实习质量的几点要求[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9):693-694.
[10] 曾征伦,柯立珊,徐秋英,等.加强中医本科生早期科研能力培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7):182-183.
Mak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Run Throug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201203,
“Theory-practical training-clinical practice” as a mode of step-by-step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abilities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skill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undergraduates.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undergraduat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s now still in continual exploration and experimen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ccomplishment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undergraduat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nalyzes the necessity to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stud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nd proposes that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be done in the early stage and run throug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t is hoped that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will be produced as early as possible.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eaching;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Early stage
R245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3.11.971
1005-0957(2013)11-0971-03
汪丽娜(1980 - ),女,讲师,博士
20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