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黄河医院(300110)张俐
糖尿病足主要是因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足、缺血、溃疡、坏死甚至并发感染的一种足部病变[1]。糖尿病足部病变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患者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
临床资料[2]显示:糖尿病患者约有12%~15%会发生足溃疡,其中约85%的患者最终发展至下肢截肢;高龄、病程长的糖尿病足患者,易发生猝死[3]。糖尿病足的预防重于治疗,早期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教育及足部保健护理,可显著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及致残率。
随着治疗糖尿病足方法的创新,糖尿病足的护理亦出现了新进展,在原有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专科新技术的护理,本文主要从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分级、预防、心理护理、伤口护理、行为干预等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1.1 发病机制 糖尿病足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4]:①足部压力的变化;②外周血管疾病;③神经病变;④多种细菌感染。患者往往在血管、神经病变的基础上有外伤,外伤后的细菌感染共同促成了糖尿病足的发生。高达5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周围神经病变且有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5]。周璇提出根据糖尿病足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治疗及护理[6]。
1.2 危险因素 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病变因素的来源及其可控制性,把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①外部因素:肥胖、血糖控制不良、足外伤(穿不合适的鞋),足的卫生保健差,不适当的足部护理,酗酒、吸烟、没有掌握DM的有关知识及不依从性等。②内部因素:糖尿病病程长(超过10年),男性合并肾、眼睛病变,视神经受损,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老年独居,足部变形。对外部因素患者可以进行控制,但内部因素却不能,因而关注外因更重要,研究表明,血糖控制不良和反复小损伤是糖尿病足溃疡形成并截肢的主要诱因,血糖控制不良者比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截肢率高2倍。
根据Wagner的分类原则,将糖尿病分为0~5级。
2.1 0级:皮肤完整无开放性病灶,肢端供血不足,颜色紫绀或苍白;肢端发凉,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肢端刺痛或灼伤,常伴有足跖或足的畸形。
2.2 1级: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水泡,血泡,鸡眼或胼胝,冻伤或烫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引起的浅表溃疡,但病灶未波及深部组织。
2.3 2级: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有轻度蜂窝组织炎,多发生脓灶或窦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间隙扩大,造成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或坏疽,脓性分泌物较多,足或指趾皮肤灶性干性坏疽,但肌腱韧带尚无破坏。
2.4 3级: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组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肿,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足或少数足趾干性坏疽,但骨质破坏尚不明显。
2.5 4级:严重感染已造成骨质破坏,骨髓炎,骨关节破坏或已形成假关节,部分足趾发生湿性或干性严重性坏死。
2.6 5级: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或缺血,导致严重的湿性或干性坏疽,肢端变黑,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7]。
根据足部病变的性质,可分为湿性、干性、混合性三种类型。干湿性坏疽发生在同一足或不同足,往往先有部分干性坏疽,随发展感染扩散为干湿性坏疽[8]。
4.1 心理护理 患者因患病时间长,足部疼痛,易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应尽可能给予情感支持。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该热情接待患者,作好入院介绍及简单的疾病知识介绍。住院期间要用和蔼、真诚的语言与患者加强沟通,了解其心理动态,并以娴熟的技术和高质量的服务取得患者的信任,帮助其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在患者住院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及时将糖尿病足的发病原因,防治知识和护理方法告知患者和家属,让患者对糖尿病足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向患者介绍糖尿病足痊愈病例,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和期望,做好心理疏导[9]。
4.2 积极控制血糖 长期的高血糖是糖尿病血管和神经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故应积极配合医生控制血糖,遵循有效、平稳地控制血糖的原则,力争达到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9.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在糖尿病饮食基础上按时按剂量服用降糖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服药,更不允许私自停药;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须在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并教会患者自行注射技术,注意抽吸胰岛素时每毫升所含单位量,确保时间、剂量准确;注射部位要经常轮换,以免皮下硬结影响吸收;了解胰岛素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每日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10]。
4.3 糖尿病足溃疡的护理 ①减轻对足的压力:减轻体重和负荷是促进足溃疡愈合的重要因素,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对部分不能坚持卧床休息的患者使用全接触性的石膏鞋,它能均匀地分散足部和腿部的压力,起到保护溃疡面的作用。②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使用敏感抗生素,同时辅以疏通血管、活血化淤药物及营养神经治疗。③注意伤口感染情况:请外科医生及造口师会诊以确定是否作切开引流或脚趾切除,有坏死组织时应进行清创换药,必要时使用溃疡糊或清创胶,创面无坏死腐烂组织时,在表面喷洒表皮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11]。
加强糖尿病知识宣传,积极预防糖尿病足的复发。指导患者及家属将足部护理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加强足部监护,积极防治诱发因素,培养良好的足部卫生习惯,每日检查足部,经常用温水泡脚(37℃~40℃),注意观察足部皮肤色泽,动脉血管的搏动,感觉功能,局部温湿度的变化等。选择合适的鞋袜保护足部皮肤,不能赤脚走路或赤脚穿鞋,少穿塑料、硬底拖鞋,防止皮肤受伤,引起足溃疡。注重修剪趾甲,注意要平着剪,不宜剪太短,也不宜剪得有角度,以免损伤甲沟造成继发感染;不要撕掉或剪掉胼胝周围的死皮;不要随意使用足锉、鸡眼膏、鸡眼水、刀片来自己处理鸡眼,应到医院请专科医生治疗。指导患者足部按摩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从趾尖向上至膝关节按摩,加强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按摩[12],2~4次/d,10~15min/次,注意动作应柔软,防止擦伤皮肤,早、中、晚各1次,每次10min。寒冷时注意足部保暖,冬天睡觉时可使用棉织护脚套,忌用热水袋、电热毯、电烫壶保暖以免烫伤。
研究证明[13],通过行为干预是糖尿病足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是改善预后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关键。①合理饮食:患者应适当控制总热量摄入,选择高纤维、低糖的食物,限制胆固醇、动物脂肪的摄取,坚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②体育锻炼:糖尿病患者应坚持规律运动,每天进行至少3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③心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主要包括心理咨询、松弛疗法、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与运动疗法等措施;④维持体重:应督促糖尿病患者进行减肥,同时配合规律的运动与合理的饮食以避免体重的增加。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是因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因素引起的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14]。因此,糖尿病足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应早期预防,其关键在于识别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病情并及时治疗[15]。而护理人员则要在掌握糖尿病常规护理的同时,时刻注意掌握糖尿病足的专项护理新技术,又由于糖尿病足患者病程长,体质较差,因此更应作好其临床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等方面的护理工作,以便有效地控制糖尿病足的恶化,避免发展到必须截肢的程度,进而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