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利
(巫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巫山 404700)
狂犬病又称疯狗病、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狂犬病流行性广,呈全球性分布,病死率几乎达100%,全世界每年超过5万人因狂犬病发病死亡,而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属于人狂犬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发病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每年有数百万人因受伤注射狂犬病疫苗,医疗费用昂贵,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是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犬只饲养量快速增加,特别是城市的宠物犬,农村的散养犬、流浪犬等数量明显增加,被犬只伤害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狂犬病疫情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出现5次狂犬病流行高峰,且主要发生在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较差的农村。犬只管理不到位,免疫接种率低,人们对狂犬病认识不足,被咬伤后未采取正确的伤口处理和狂犬病疫苗接种措施,促使了狂犬病疫情的迅速上升。
1.流行特点。狂犬病多为散发,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温暖季节发病较多。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感染,人主要通过犬等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未愈合的伤口而感染。被咬伤的部位越接近头部或伤口越深,其发病率越高。
2.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短者几天,长达数年。病犬初期精神沉郁、怕光喜暗、反应迟钝,不听主人呼唤,食欲反常,喜咬吃异物,吞咽伸颈困难,后躯无力呈惊恐状;中期为兴奋期,表现为狂暴不安,攻击人畜,意识紊乱,喉肌麻痹,此种病犬对人及其它牲畜危害很大;后期为麻痹期,表现为张口垂舌流唾液、四肢后躯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全身衰竭而死。
人感染狂犬病又称“恐水症”,表现为发热、头痛,伤口发痒,流泪流涎,怕水、惊风怕声、吞咽困难等,3~5 d后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全身麻痹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特征进行初步诊断,最后通过实验室的荧光抗体技术或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技术来进行确诊。
1.犬只的管理难度大。我国犬只饲养数量大,特别是农村地区散养犬、流浪犬多,监管难度大,养犬管理工作尚不十分规范,养犬管理条例不健全,人间狂犬病的防控难度大。
2.感染后处理不及时规范。在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对狂犬病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预防意识不强,在被动物伤害后不主动就诊和处置,加之昂贵的狂犬疫苗费用,很多被犬咬伤的农民存有侥幸心理,没有注射狂犬疫苗,使狂犬病发生率较高。
3.实施免疫和流动控制难度大。犬对人的攻击性强,城市中的未注册犬和流浪犬及农村散养犬的免疫、采血检测等工作难度大;犬交易频繁,极易发生动物间传播及动物致伤情况,难以有效控制;畜主与防疫人员配合积极性不高,免疫与扑杀等措施落实困难。
4.宣传不到位,缺乏多部门合作防控。狂犬病病毒流行形势严峻,农村地区人们对狂犬病的了解不多,自我保护意识差,多部门的“管、免、灭”防治措施不到位,信息交流和防控合作少。
1.规范犬只管理。规范养犬行为对于狂犬病的防控非常重要。一是控制传染源。犬舍要定期进行消毒,加强检疫,防止到发生传染病的地区购犬。一旦发生传染病,要立即隔离、严格消毒,无害化处理病犬及污染物。二是将狂犬病纳入法制化管理。全面落实犬只饲养的审批、免疫和登记等管理工作制度,组织开展大规模养犬管理专项整治,大力开展捕杀野犬、疯犬行动,进一步落实人间狂犬病的防控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被咬后的急救处理。人一旦被病犬或疑似狂犬病动物咬伤、抓伤后,应立即进行受伤部位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可用20%肥皂水或1%的新洁尔灭反复冲洗伤口,再用清水洗净,冲洗时间至少15 min,然后用3%碘酒或70%酒精局部消毒处理,并及时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疫苗。
3.免疫接种。对犬只进行免疫是控制消灭狂犬病最有效的办法。对3月龄幼犬进行首次免疫,12月龄犬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适时对成年犬进行强化免疫;农村区域在春、秋季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行动期间,集中进行狂犬病疫苗免疫,以达到犬的免疫全覆盖,提高犬只的免疫力。
4.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电视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狂犬病的危害、犬只管理与免疫、被犬咬伤后的应急处理等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群众自觉配合实施各项防控措施。树立动物免疫理念,提倡依法养犬、文明养犬和科学养犬。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综合防治工作小组,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和防控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省、市(地)级疫病诊断实验室,对所有送检的动物(样品)进行疫病检测,及时发布预警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