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德香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产品所体现的心理症象是和大众文化产品生产的商业机制分不开的。了解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机制,认识其基本规律,是我们认识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心理症象的基础。
大众文化产品要遵循商业原则,遵循“生产—流通—消费”这一商业机制,大众文化心理通过此机制得以生产和散播,经由创作主体的编码活动、接受大众的解码行动,其意义得以流通。大众文化产品的编码者所身处的文化背景,包括了这样一些要素,如文化传统、体现社会性和时代性的文化思潮、审美趣味、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要素。编码者在其产品中会反映其具有社会普遍性、流行性、易接受性的相关信息与社会心理,它会作为表征,展现了当代社会中较有代表性的观念倾向、情绪、需要等。
再看解码过程。已编码的信息“它首先必须被用作一个有意义的话语,被从意义上解码。就是这组已解码的意义‘产生效果’、发生影响、取悦于人、引导或者劝说他人,产生非常复杂的感知、认知、情感、意识形态或者行为结果。在一个‘确定的’环节中,这个结构利用符码生产‘信息’:在另一个确定的环节中,‘信息’通过解码而流入到社会实践的结构中”。[1](P347-348)大众文化产品的受众即解码者,如何被编码者在产品中传达的意义所影响,产生相应的感受、认识或行为动向,充分体现了大众文化的心理诱导特征。有这样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解码立场,一是解码者完全受制于编码者的信息操纵;二是保持独立,有自由的个人见解和价值取向,不受编码者控制;三是完全批判,站在对立面瓦解编码者的意图。解码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谈判的过程。在此活动和过程中不能把大众看成是僵化被动和铁板一块,大众有自己的解码方式和风格,编码与解码之间没有必然的一致性。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使得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在“生产—流通—消费”这一商业机制中,其编码者与解码者都受限于这种“特殊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国共内战,在文化领域内,主格调就是救国存亡这一严肃的历史主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上强调政治主题,一度以样板戏和少数几部革命战争题材作品作为全国人民的精神食粮。政治的高压和文化上的禁欲,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体世俗欲望的过度压抑,必然将带来相应的心理反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诸多方面为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空间。90年代以后,电子媒介的普及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和壮大。在这过程中,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控制也在渐渐变得宽松,这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随着以电子媒介为中心的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与扩张,它对当代人性、人格、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乃至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由文化上的禁欲主义走向感性的释放,由政治理想主义形态转向金钱实用主义、享受现实主义,在冲破欲望压抑之后,欲望的解放和享受,成为当代大众文化心理的基本主题,大众文化心理及其意识形态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构成一种新的文化心理背景。
正是这种文化转型后的心理背景,使得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编码者与解码者有着共同的心理诉求。对此有研究者将中国大众文化的心理诉求作了这样的揭示:“享乐的饥渴性”“无理性”“人文关怀的消解性”。[2]这种见解因为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生背景有深切了解和认识,所以它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心理症象作出的剖析是极为深刻的。
大众文化产品的编码者所进行的编码活动,依据其商业效益的可能性来进行,这种商业效益要考虑到社会热点信息、社会心理焦虑集结点、群众趣味的趋向和流动,等等。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编码者所进行的编码活动,其体现的社会心理,“带有浓烈的世俗享受和脱贫特征”和“对精神和思想建构的漠不关心性”。
突出表现在这样几方面。金钱意识形态已成为当代商业社会的精神显学、时代表征,它也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心理主调。它弥漫在包围着人们的大众文化产品中,是时尚消费的价值指引和人生奋斗的价值指向。尤其要注意的是,今天国人常说的价值“多元”化,实际上我们并没能这么早就实现真正的价值“多元”,其主导价值观——金钱意识形态,对国人在生活追求方面起到的影响是极大的。
感性欲望的强烈满足,身体符号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产品争夺“眼球”的有效手段。在中国历史上,主流意识形态对人的感性欲望层面是贬抑的,过度的压抑必然会带来反作用力。虽然在当代,政治权力对大众文化的表现形态的意识控制在变得宽松,但是长久以来对此的压抑和禁区设置,仍使得国民充满了身体欲望消费的热情。今天大众文化在感性欲望方面的诉求与在身体符号层面的气息弥漫,正有着普遍的社会心理基础。
对精神和思想的建构缺乏兴趣、能力和热情,这是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在心理症象上的精神缺陷。这一精神缺陷的表现,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心理上的精神困境。当金钱意识形态成为价值的主导,人在功利化、物化浪潮的驱动下,也就很难对精神建构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热情了。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产品虽然提供了迷人的外在景观,但在精神层面所带来的营养是有限的。若要对编码话语进行独立的判断分析,解码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批判意识和现代观念,而这需要一个发展历程和理性的社会心理环境。对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在精神素质上的先天缺钙,我们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综上分析,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心理症象的形成与内外因素有关,内部因素是其发生前主流意识形态对感性压抑的过度失衡结构必然导致的心理反弹,外部因素是指国内经济转型带来的自由空间。这内外因素决定了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心理症象具有历史合理性与历史局限性。
[1]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吴炫.中国的大众文化及其批评[J].上海文学,1998(1):6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