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地区民俗中的性别偏见

2013-04-07 12:40
关键词:死者新娘民俗

徐 利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笔者的故乡,享有“牡丹之乡”的美誉。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后建曹州之区域。古为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故名“菏泽”[1]。

菏泽由于地处山东省西南内陆,所以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相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对比较保守。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当地至今还保留着许多陈旧的民俗习惯,存在大量的针对女性的歧视现象,体现了严重的性别偏见。女性长期受到男性的支配和约束,处于卑微的地位。本文谨就山东省菏泽一带民众生活中的一些被本人所熟知的民俗来揭示当地存在的性别偏见现象,并进一步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一、性别偏见

性别偏见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概括、归纳和总结,得出的一种不公正的态度。它既不以直接经验为依据,又不以事实材料为基础,也不考虑个体的差异,而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偏颇的观念。性别偏见的主要特征是:对男性和女性的一种过于粗糙、简单的分类;在同一群体或同一社会文化中,性别偏见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并且它与事实不符,还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很大影响。

在我国,就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偏见现象,女性处于附属、服从的地位,依靠男性生活,而男性则常常处于统治、高尚的地位。例如,我国的史书《二十四史》就是写的男性的活动史,女性地位很低。可以看出这种传统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观念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被传承接受下来,为人类社会留下了性别偏见的种子,对后人的性别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性别偏见在当地的民俗中的表现

1.婚俗中的性别偏见

在我们当地的婚俗中,新娘出嫁时,要有新娘家乡的一些婶婶、大娘或者未出嫁的姑娘等去陪送。而这些陪送人员可不是任意挑选的,而是经过严格的筛选的。筛选标准是这些婶婶,大娘家里一定是有儿子的。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人则不能去陪送新娘出嫁。

在结婚的前一夜,新郎家里要布置好新床,并且要让一个一般不过十岁的男孩去睡一下新床,俗称“滚床”。据说这样可以给新娘和新郎带来好运。而这“滚床”的只能是男孩,而不能是女孩。

在新娘出嫁后的第二天,按照当地民俗,新娘要回自己的娘家,即所谓的“回门”。但前提是要由娘家来人把新娘接回去。来接新娘的最好是新娘的亲兄弟,如果新娘没有亲兄弟,则需要堂兄弟或者表兄弟去接。总之是不能让女性去接新娘“回门”。

2.丧葬仪式中的性别偏见

在举行葬礼那天,众人抬着棺材,死者的长子要手捧一个瓷盆,走在棺材前面,当众人抬着棺材走出死者家门的时候,死者的长子这时要把瓷盆摔碎。以表示对死者家业的继承标志。按当地习俗,摔瓷盆的一定要是死者的儿子,最好是长子。如果死者没有儿子,则由死者的侄子等来摔盆,反正就是不能由死者的女儿来摔。

下葬死者以后,众人会开始吃丧席,这时由那些男性孝子们(指穿着丧服的人)会出来向来参加丧礼的宾客们敬酒,以示谢意。而女孝子们则不允许出来敬酒,只能在屋里守孝。

3.家谱续写仪式中的性别偏见

续写家谱,是人们注重家族观念的表现。在我们当地民俗中,每隔一定的年限(现在一般是15年),各个家族的人都会聚集在一起续写家谱。在家谱的续写中,家族中的女性的名字是不容许写进家谱的,而家族中所有男性的名字都要写进去,并且要写全称,如王德中,刘宝强。此外参与家谱续写这个仪式的人也只能是男性,女性则不能参加。

4.祖神祭祀活动中的性别偏见

祭神祀祖是春节神圣、隆重的祭祀仪式。家庭在新年祭祀祖先,是围绕慎终追远的尊祖主题来举行的。希望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发自内心的孝亲情怀,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所以每到腊月三十的那一天,当地的人们会去祖坟上祭祀,但去祭祀的人仅限于男性。

5.俗语、谚语中体现的性别偏见

在当地方言中具有性别偏见的俗语比比皆是。可以细分为:(1)贬低女子地位的俗语。如:“妇人之仁”、“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最毒不过妇人心”、“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等。(2)男子处于优势,女子处于劣势。如:“好男不跟女斗”、“男人四十一支花,女人四十豆腐渣”等。(3)反映婚姻制度不平等的俗语。如:“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烈女不事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

6.其他民俗中的性别偏见

在我们当地还有其他一些不成文的观念,其中也渗透着男女不平等的思想。比如:

在大年初一中午十二点钟,村上各家商店都会放鞭炮,以示新年开业。这时候,如果第一个去商店买东西的是男性,店主则会十分高兴,因为他认为这是新的一年里生意兴隆的象征。如果第一个去商店买东西的是女性,店主则会不乐意,因为他觉得这将不是个好兆头。

在当地,如果哪家生了男孩,大家都会乐滋滋地说“生了个大白胖小子”,全家欢天喜地,大摆筵席,办“满月酒”,以示庆祝,表示他们家后继有人,人丁兴旺。而如果生了女孩,则有人会勉强的说“也好”,这是委婉的说法,更直率的则称之为“小妮子”,并且“满月酒”可办,也可不办。

我们可以从以上的民俗中看到,当地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偏见现象。男性拥有绝对的荣耀和地位,女性则被变相地压抑和控制。“男性优势”观念已经完全渗透了人们的灵魂,认为男性是吉祥、尊贵、自信、勇敢等优良品质的代表,而女性则被认为是邪恶、灾难、卑微、懦弱的象征。可见,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等歧视女性的观念,已深深地扎根于人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中,甚至已经凝结为一种社会的潜意识,沉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从而影响人们对女性价值的正确认识和对女性能力的正确评价,使女性处于卑贱的地位。

三、当地性别偏见现象的成因分析

第一,经济落后导致观念上的落后。思想文化的发展以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为前提和条件,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思想文化的根本原因。前面我们提到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内陆。经济发展缓慢,思想保守。一定社会的文化观念是以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所以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地区,人们的思想文化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禁锢。

第二,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的开山鼻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下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定论,父权社会的思想家和统治者,几乎都认为女性天性深处就有邪恶成分存在,一定要严加管束,否则就会使家庭和社会遭受各种无法挽回的灾难,所以他们极力宣扬将难以驯服的女人置于父权社会权力系统的严密监控之下。所以女人被植于“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道德教义之下。正是在这种封建思想的长久影响下,“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当地极为普遍。

第三,“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的影响。在传统角色定型化教育里,男性是家庭、社会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男性应当是自信的、强壮的、勇猛的、开拓式的。他们要承担各种风险,当家作主,充当家庭的顶梁柱。而女性最重要的是结婚、成家和生孩子。女性应当具有感情、依赖、温柔和服从等特点。如此她才能成为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母亲。在当地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男人一般会出去打工挣钱养家,而女人一般都会呆在家里照顾孩子,操持家务等。久而久之,女性在经济上会失去独立性,而逐渐沦为男人的附庸。

第四,文化教育的落后。女性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传统的性别文化对男女两性受教育的内容、权利和机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广大女性被排斥在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在农村女性文化程度远远低于男性。在当地就是这样,如果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供不起两个或三个孩子同时上学,那么家长一般都会选择不让女儿上学,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儿子。目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有所好转。

第五,女性自我意识不强。在当地至今还流行着一个说法:“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许多女性不愿在社会上吃苦,总想赶快找到一个靠山,依靠男人过舒适的日子。这样的女性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独立存在的价值,没有意识到自我与男性在人的意义上的平等关系。所以她们会全然接受社会赋予她们的“不公正待遇”。

[1]菏泽百科.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07301[EB/OL].

[2]Malinowsk B.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M].1944:150.

[3]欧阳洁.女性与社会权利系统[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

[4]李 介.性别文化与性别偏见[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6).

[5]蒋于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J].怀化学院学报,2007(9).

[6]江丽莉.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成因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2).

猜你喜欢
死者新娘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ORGANIZED GIVING
民俗节
新娘,你很帅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扮新娘
走近“死者之脸”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
幸福的“围头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