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淑华魏军平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53)
魏军平教授治疗汗证临床经验一隅
孟淑华1魏军平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53)
汗证;凉血活血化瘀;赤芍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汗证在临床上又分自汗与盗汗。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昼时时出汗,动辄益甚者,称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一般自汗多属气虚、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亦有不循常道者。魏军平教授从事临床20余载,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各种疑难病症。对汗证颇有独到见解,遣方用药,甚为精当。下面介绍魏教授临床治案一则,以飨读者。
患者某,男,42岁,主因自汗5年,多方治疗无效,于2012年10月17日前来就诊。患者面色红润有光泽,声音洪亮。自诉白天汗出5年,汗出无规律,无明显加重或减轻因素,自觉汗出带凉意,然周身灼热烦躁不安,五心烦热,余无明显不适。精神佳,睡眠佳,纳食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数。证属邪热郁蒸。处方:黄芩12 g,知母9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浮小麦15 g,赤芍12 g。7剂。水煎服,2次/d,早晚分服。
复诊:汗出减少,心胸烦热减轻,余无不适。精神佳,睡眠佳,纳食可,二便调。药已中的,效不更方,原方再进7剂。基本痊愈。
该患者正值壮年,工作压力大,生活作息不规律,导致郁热在内,故心胸烦热,面色红,邪热郁蒸,逼迫津液外泄,故自汗不止。舌红,苔黄,脉数,则一派郁热之象。病机总属邪热郁蒸,火热逼迫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泻火解毒。《滇南本草》曰:“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崩漏,调经,清热,胎中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1]。知母:苦、甘,寒。清热泻火。《本草纲目》曰:“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2]。黄芩、知母清解郁热,意在治本。煅龙骨:甘、涩,性平,有收敛固涩功效。《本草原始》曰:“龙骨,甘平……汗出止汗,缩小便、溺血”[3]。煅牡蛎:咸,微寒。有收敛固涩功效。《本草备要》曰:“咸以软坚化痰,消瘰疬结核,老血疝瘕。涩以收脱,治遗精崩带,止嗽敛汗,固大小肠”[4]。浮小麦:甘,凉。固表止汗、益气、除热。《本草纲目》曰:“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劳热,妇人劳热”[5]。煅龙骨、煅牡蛎和浮小麦共奏止汗之功,意在治标。赤芍一味看似与本病无关,实则内涵深奥,圆机活法。赤芍:苦、辛,微寒。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功效。《本草求真》曰:“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行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故凡腹痛坚积,血瘕疝痹,经闭目赤,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凉血逐瘀,与白芍主补无泻,大相远耳”[6]。赤芍除与知母、黄芩相合,清气、血之郁热外,还蕴含着“血汗同源”思想,以凉血活血化瘀角度治疗自汗。
观该患者以前方药,其中不乏清热敛汗之品,然疗效不佳,常反复。魏老师在辨证施治的情况下佐以凉血活血化瘀之品,显著的提高了临床疗效,解决患者的痛苦。赤芍苦、辛,微寒,与知母、黄芩相合,清气、血之郁热,拔火热燎原之势,热除汗亦止。另一方面考虑患者病程时间长,热耗津伤,易导致瘀血为患,虽患者无明显瘀血症状,亦佐可散瘀滞,使邪无依附,防止瘀血化热蒸腾津液汗出而致疾病反复发作。
血汗同源理论早在《灵枢·营卫生会篇》记载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7]。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篇》提出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不可发汗,正是遵循“血汗同源”的思想[8]。其在《伤寒论太阳篇》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宜桂枝汤”[9]。在张仲景时代不分白芍赤芍,桂枝汤中亦含赤芍,桂枝色赤入心,有温通血脉之功效,赤芍与桂枝的应用也蕴含了“血汗同源”的思想。朱丹溪则进一步阐述血与汗的关系,提出“心所藏之,在内为血,在外为汗”[10]。认为汗与血“异名同类”,形成了“血即是汗,汗即是血”的学说。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曰:“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盗汗。盗散人之气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论。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11]。
中医认为,汗虽与津液直接相关,但由于津液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故有“血汗同源”之说。正常生理情况下,通过血与汗相互协调作用,人体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体液平衡,生理功能正常活动。然而,在机体阴阳平衡失调,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血与汗又彼此相互影响。在临床中,汗出太多则损伤津液,进而造成血液的亏虚。阴血大伤又可导致无汗、少汗证。
魏老师秉承《黄帝内经》原旨,借鉴王清任方药,又不拘泥于瘀血理论,在本病例中辨证施治的情况下稍佐凉血活血化瘀之品,显著的提高了临床疗效,解决患者痛苦。王清任以五逐瘀汤中之血府逐瘀汤治疗自汗,观其用药以寒凉为主。《素问·阴阳别论》早有云:“阳加于阴谓之汗”[12],张景岳则更加详细阐述《景岳全书》:“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13]。盖汗出异常,多由各种原因导致郁热,热虽有湿热、实热、虚热等不同,但热久,热入血分,一方面蒸腾津液汗出,发为自汗;另一方面热耗津伤,导致瘀血。凉血活血化瘀之品一方面清解血分郁热,拔火热燎原之势,热除汗亦止。另一方面可散瘀滞,使邪无依附,防止瘀血化热蒸腾津液汗出,使疾病反复发作。因此在临床中遇此类自汗,或有瘀血之象,或无明显血瘀征象而用其他疗法久治无效,均可加凉血活血化瘀之品。
[1]兰茂.滇南本草[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282.
[2]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5.
[3]李中立.本草原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6.
[4]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2.
[5]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85.
[6]黄宫秀.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16.
[7]田代华.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5.
[8]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
[9]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
[10]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6.
[11]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
[12]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
[13]张景岳.景岳全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226.
(2012-12-15收稿)
10.3969/j.issn.1673-7202.2013.07.024
魏军平,男,1966,9,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E-mail:weijunp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