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宏
( 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演化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它主要是从经济演化的角度对经济、科技的变迁进行分析,演化经济学尤其注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分析。
演化经济学对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作用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企业对技术创新领域和管理规则的搜寻。企业为了追求更为理想的经济利益,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或者创建更为有效的组织结构,就要不断地搜寻具有适应性的技术或者是更有效的经营管理规则。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搜寻过程或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等。现实中,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搜寻得到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因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在整个搜寻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这就决定了企业所得到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不一定是最好的知识。企业通过对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搜寻可以发现不同技术的市场发展前景及其市场价值。技术创新的搜寻活动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对技术的市场调研、试验、分析,还包括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活动,搜寻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具有更高生产率的技术能够成功地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科学技术、管理知识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局限性,搜寻中的企业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源实力、知识结构和企业创新团队的能力,以及对技术搜寻结果进行粗略的估计。因此,企业往往很难认知并搜寻到适用性强的的创新技术或管理知识。并且,企业在搜寻技术和有效管理规则的时候通常只能按照现有的技术能力,遵循现有的搜寻惯例,把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搜寻集中到企业能掌握的一个选择范围,企业所搜寻的技术即使不是最好的,但却和企业当前的资源实力相契合,企业掌控这一技术很可能对企业的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企业的选择机制对整个行业的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的技术选择机制主要是对新技术的模仿,通过对新技术的模仿,使得一个创新技术和管理知识成功地在行业内部进行扩散,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促进行业的经济增长。企业创新技术和有效管理知识的扩散与传播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来实现的,由于企业技术和管理规则的不断创新使得企业之间的盈利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别,从而影响到企业对新技术和管理知识的选择。具有更高生产率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就会大幅度下降,企业就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和实现企业的扩张,而没有采用新技术或管理知识的企业的市场份额会不断减少,最终面临着被市场淘汰。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落后技术的企业就要模仿和采用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创新技术或管理知识,从而使新技术在整个行业内迅速传播,并且出现以这种流行的技术为行业的主导技术,提升现有行业的技术水平,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经济增长。最后,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起到永久性的推动作用。当某一新技术或管理规则成功地在行业内扩散后,企业相应的就掌握了关于新技术和管理知识的经验,通过消化、吸收和改进,对新技术的使用能力不断增强,企业也可能在此技术领域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在经济系统中,只有企业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为市场选择过程提供多样化的技术知识选择集合,才能不断推动技术的进步,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演化经济学家纳尔森和温特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也是一个适应性的学习过程,企业的学习过程是关系到企业创新以及行业发展、市场选择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学习不仅增加了企业技术知识的存量,同时也孕育着大量的新技术的产生,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又构成了彼此之间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的网络,通过企业网络,新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能迅速扩散到其他企业。并且,某企业的一项新的技术对其他企业的创新也是一个极大的启发,这就是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①Faulkner,W.,1994,Conceptualizing Knowledge used in Innovationg:A second Look at the Science-Technology Distiction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Vol.19,425-458.
技术创新的路径是指企业按照技术创新的原则,为了解决企业现存的技术问题而设计的技术改进或技术创新的方案及其实施的过程。然而,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创新过程和不同的路径选择。②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152页。经济学家阿瑟(1990)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就是技术和管理自我强化、自我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存在着很大的惯性,这就是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的路径依赖。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技术的转换成本和产业互补性的限制。企业最初采用的某项技术已投入了大量的资本,这项技术变的越来越成熟并不断地普及,使用这项技术的单位成本和边际成本都非常低,如果此时企业采用新的技术,那么原有的技术和知识就会丧失其部分或全部的功能,因而会造成技术的部分或全部的贬值,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企业在创新技术时,由于受到特定生产过程的限制,企业所投入的固定设备、所形成的生产工艺以及员工的技能就变成了难以收回的沉没成本,如果企业采用全新的技术,就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转换成本,通常,企业只能根据创新的相对成本部分地改变现有技术,进行局部的创新或边际上的创新。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运用现有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现有的知识存量,因此技术创新并不是随意的、无条件的,也不是自发的过程。创新企业只有依托于以前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新的技术知识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知识,由于技术转换成本的约束,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是在原有的技术水平之上,通过不断改进现有的技术,提升原有的技术才能产生新技术,这就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内部路径依赖。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每一种新技术的产生和推广不仅取决于内部的约束,而且还取决于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某项创新的技术只有与其上游或下游的产业互补,适应上游或下游的技术环境,才能产生技术协作效应,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的网络,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链条的收益递增,这项技术才能占领市场,成为行业的主导技术,这就是技术创新的外部路径依赖。
技术创新路径依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知识的特点和人类的适应性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人类的适应性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关键。这种学习能够使企业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的学习过程不同于个体的学习,它是群体性的个人学习的体现,这个学习过程是企业与其成员之间、企业与外界环境及企业之间进行的意会性知识和成文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企业所具有的特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决定着创新路径,企业技术的成文知识是通过书面学习而得的知识,而意会性知识则很难用文字来表达,它存在于企业的日常程序和个体的习惯中,是个体所积累的技术经验和诀窍,只有经过系统成员的共同交流与合作,意会性知识才能部分地转变为成文知识。现实中,由于意会性知识只能部分地转化为成文知识,而每个人的知识都是不同的、有限的,所以技术创新路径离不开创新者所具有的个体的意会性知识和群体性的成文知识。另外,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创新主体的有限理性,创新主体很难准确地预测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失败,只能按照已掌握的知识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探索性学习和创新,因此,技术创新路径又是由市场需求的变动和技术知识的学习能力共同决定的。适应性学习所产生的新技术知识其实质具有社会性,成功的技术创新与创新主题的认知和学习能力高度相关,创新者的学习能力就是吸收新的知识并把它投入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决定着创新方向和路径。创新主体学习能力的发挥程度还与企业的管理实践也就是企业的惯例密切相关,创新主体的技术知识、学习能力必须与企业的惯例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创新整体,才能产生新的技术。由于意会性知识更多地体现在员工的技术、能力、特长和组织中,因而意会性知识很难被整理、加工并通过企业的行政指挥系统进行普及,这种知识的传播与转换必然受到现有惯例、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制约。现有惯例和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和可能的创新结果,而企业惯例和学习能力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
对技术创新路径依赖的分析具有理论意义。由于技术创新过程存在着路径依赖,通过对企业创新过程、学习过程和技术知识积累的分析,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企业的行为模式,从而进一步完善企业理论,丰富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尤其为创新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提供指导思想。①克瑞斯提诺·安东内利:《创新经济学、新技术与结构变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路径依赖的分析,可以观察到主流经济学把技术创新过程看作是事前设计的、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是不符合实际的。现实中的技术创新不仅是主流经济学所认为的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必然结果,而且,技术创新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企业市场竞争的环境是影响技术引进与创新的重要因素,市场竞争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是竞争导致了市场均衡这一结果,但它缺乏对竞争过程的分析。市场竞争过程实质是一个适者生存的过程,是一个自然选择和文化选择相结合的过程。新古典经济学并没有解释市场竞争为什么能促进新技术的创新,也没有解释竞争如何能够促进技术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创新技术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
在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中,路径依赖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就是一个投入和产出的生产函数,每个企业的行为模式都是相同的,因而用一个企业就能代表所有的企业,把企业当作是一个毫无差异的个体,这一理论是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成功,而有的企业失败。而演化理论认为,企业是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力量,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惯例、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知识存量,这些因素决定了现实中技术创新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化的。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和选择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企业对市场竞争适应性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总之,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理论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和失败进行了符合现实的解释。另外,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理论对于主流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也提出了挑战,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是一个非均衡的过程。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导致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的引进,而技术创新和引进的结果又产生了新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这就是下一轮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条件,技术创新和扩散的过程是发散的和非均衡的。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也许会有均衡的存在,经济学的分析应该更多地关注非均衡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和现实问题。
对技术创新的路径分析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技术创新过程的路径依赖性,为了更好地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关键是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创新制度与政策。技术创新过程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一项创新技术的产生和市场前景是很难估计的,甚至有关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功的概率都是未知的。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的学习过程,也是企业现有知识存量和有限理性运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存在着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他们之间很难达成有关技术创新与推广的一致意见,结果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最终导致创新资源的浪费。现实中,由于企业单独研发技术的动力不足,因此要广泛开展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构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制度构成的,这些促进企业创新合作的制度在技术知识创造并转换成实用的技术或技能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作为有效的创新制度安排,要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这些创新主体包括企业、大学、实验室、科研团体等。但是,由于不同的技术创新主体具有不同的创新惯例、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不同的创新路径和不同的知识存量,技术知识很难在不同的组织之间流动。①J·梅特卡夫:《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因此,要使技术知识能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共享和流动,必须完善促进创新主体合作的制度和政策。首先,从宏观上,政府要对技术创新主体进行扶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政策的形成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国家推进的,国家在重大的技术创新项目上要给予创新主体提供相关支持,并积极普及推广创新技术。国家的经济增长归根到底是由技术推动的,创新技术知识的运用存在着收益递增,一项技术知识的使用范围越广泛,它的成本就会越低。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创新技术知识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存在巨大的创新成本,这种高额成本可能超出了单个企业所能承受的界限,这导致许多企业依赖于现有的技术,很少创新,创新速度很慢或者不从事创新,最终不利于技术进步。为了鼓励企业创新,降低创新成本,要建立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技术开发和研究的实验室,或者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或者建立有利于合作的技术创新中介组织。创新企业通过技术合作,企业之间共同分摊创新成本,降低创新风险,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使企业更有效的发现和利用现有的创新机会。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既可能是企业、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纵向合作,也可能是竞争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这两种形式的合作都会极大地增加创新企业的生存机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其次,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培育企业创新型文化。企业高效率的创新与企业员工的认知和学习能力高度相关,学习能力就是吸收知识并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为了提升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因此,企业组织的规章制度、激励机制、管理惯例和管理实践、企业文化必须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强化员工交流、合作和学习为核心。惟其如此,才能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同时,学习型创新组织要对技术创新进行鼓励,允许失败,建立员工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鼓励员工交流与合作,重视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另外,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不仅要重视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还要为创新主体创立和维护一个市场竞争的环境,鼓励创新企业开展竞争,因为建立在创新能力之上的竞争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动力。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胜出,需要不断地研发新产品、创新管理、培育竞争优势、搜寻市场机会、向成功者学习。可见,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中技术知识或管理知识生产和扩散的重要渠道,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由于技术知识或管理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和路径依赖性,这种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是由竞争市场来评价的,竞争的结果很难预料。②库尔特·多普弗:《经济学的演化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5-349页。市场竞争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传播不同技术知识、不同惯例的过程,市场机制是一个从事创新实验的制度装置,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使得那些具有竞争优势产品的企业最终赢得了消费者,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管理组织创新是相互影响的,技术创新推动着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反过来也促进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志。从长期来看,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或者更新生产工艺改变经营惯例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市场竞争。企业市场竞争的结果,一方面过度竞争可能会导致生产的集中和垄断,因此应尽量避免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也会给经济系统提供新的多样性,不断的技术创新过程也是市场机制运行中不断弱化垄断势力的过程。通过市场竞争,企业不断推出新的替代产品,这必然对现有的垄断势力造成巨大威胁,进而削减垄断势力,正是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之间的这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经济增长。为了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要保持技术创新政策的连续性,技术政策的灵魂在于创新政策,技术政策的目标是保持技术创新的活力。为此,政府要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垄断,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技术知识存在着一定的正外部性,因此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是不一致的。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性也就是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意味着许多该技术知识的用户没有承担技术创新的成本,而无偿使用了创新技术,知识技术的外部性会影响技术知识创新者的利益,这种行为会导致企业只享用别人的创新技术,而不愿技术创新,成为一个技术创新的“搭便车”者。因此,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才能使技术知识的创造者具有持久的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