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鹏杰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433)
无论是流传甚久的《小美人鱼》系列、《白雪公主》,还是新近上映的《疯狂原始人》、《蓝精灵2》,美国动画片中总少不了巫婆、巫师、动物、公主等角色原型。通过与巫术、咒语、预言等神话元素发生联系,这些原型充满了神奇魅力,为美国动画片带来许多动人的色彩。此外,凭借这些原型和神话元素,美国动画片带领观众穿越时光,探寻了几千年来沉淀在人类心理中的那些幽暗的意识之流,观众通过电影看到了人类内心潜藏的一面,从而藉此舒展自己的心理压力,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智慧。
笔者以美国动画片为主要研究文本,以神话原型批评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巫术、咒语、预言等神话元素在美国动画片叙事中的作用,分析神话元素在丰富美国动画片文化内涵方面的意义。
神话借助无限丰富的的想象,通过电影形象生动的传播特性和对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显现它隐秘的力量。“神话有一个很大的优势。以往永远逃脱意识的东西,在这里却以感性和精神的方式观照出并抓住了,就像灵魂在它四周的躯体中。通过这个躯体,灵魂闪进了我们的眼睛,对我们的耳朵说话。”[1]电影就是这个躯体,神话所包含的内蕴通过电影“闪进了我们的眼睛,对我们的耳朵说话”,动画的特点在于不用局限于周围所固有的物质条件,凭借绘画与电脑技术可以表现出一切人们能够想象到的形象和场景,而这一点与神话天马行空的想象是最契合的,所以动画天然就是表述神话故事的最佳载体,而神话故事与神话元素也成为动画取材的偏好对象。许多动画片使用神话作为素材,从中建构出许多流传甚广的动人故事,“许多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辗转流传的神话、传说、童话、民间故事都是动画题材取之不尽的源泉。从动画片史上第一部长篇动画《白雪公主》,以及后来陆续问世的美国动画片《木偶奇遇记》、《仙履奇缘》、《睡美人》、《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风中奇缘》、《大力士》、《埃及王子》等皆是如此。这些故事都有人类童年时期原始思维的痕迹。”[2]这些故事跟人类的原始思维有着一定联系,是人类通过动画这种艺术形式追寻自己本源、探究潜意识的一种方式。
能够较好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是神话原型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指从早期的宗教现象入手探索和解释文学艺术现象,特别是对文学起源和发展的研究”[3],后来,随着电影尤其是动画片的出现,以神话故事为蓝本的动画片进入神话原型批评的解读领域。神话原型批评起源于《金枝》,弗雷泽在这本书里讨论了图腾、巫术、仪式等神话元素与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关系,他认为,神话的发生与巫术仪式密切相关,神话用形象语言所讲述的事件往往要实际表演出来,在历史演进中,仪式演出消亡了,而神话故事却流传下来。但在动画片中,神话故事借助这一形象化的表述方式部分复活了仪式演出,动画片中巫婆的巫术、咒语等,多少都带有古代巫术演出的痕迹,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人类的文学艺术创作起源于原始人的巫术、图腾等仪式。此外,《金枝》中提到的交感巫术原理,为理解动画片中诸多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方式,其中涉及到的接触巫术和模仿巫术在很多美国动画片中都得以表现,成为推动电影文本叙事的重要因素。接触巫术最明显的例子在于女巫用魔杖触及角色时,魔力可以通过魔杖传递,比如点石成金,当施术者把魔杖放在一块石头上并念诵咒语时,观众会相信一种魔力通过魔杖降临在石头上,然后石头就变成了黄金。而模仿巫术经常出现于动画片中女巫念咒语时辅以的手的动作,这种动作来源于古代部落的图腾仪式,巫师们相信通过这些动作就可以操纵一种神秘的力量来为他们服务。
在弗雷泽《金枝》之后,对神话原型批评的发展有较大贡献的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他认为在人的无意识心理中不仅有个人自童年起的经验,而且积存着许多原始的、祖先的经验,这些成为个体可经验、实证的实体,荣格称其为“原始意象”也即“原型”。荣格认为,原型在神话和宗教中得到最明显的表现。表现在动画电影中,则是那些反复出现的跟神话有关的角色,如大部分美国动画中出现的“巫婆”形象,这是一个拥有神秘力量的老年女性,她往往代表着负面形象,如《纳尼亚传奇》中的白女巫简蒂丝,她毁灭了原为狮王册封的弗兰克王朝并篡夺了王位,用暴政统治着整个王国,将纳尼亚变成一片终年寒冷的冰天雪地。这种女巫的原型在《仙履奇缘》、《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小美人鱼》、《怪物史瑞克》、《睡美人》和《长发公主》等美国动画片中均出场,是美国动画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所掌握的魔法、咒语、巫术成为推动电影叙事的要素。除了“巫婆”原型外,美国动画片中经常出现的原型还有巫师、动物、公主等。
在荣格之后,对神话原型批评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弗莱,他认为:“神话是一种核心性的传播力量,它使仪式具有原型意义,使神谕成为原型叙述。因此,神话就是原型,虽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提到叙述时说神话,在提到意义时说原型”[4]。在他看来,神话与原型密不可分,神话都会提供一种原型。反映在美国动画片中,则是那些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均具有原型意义,最典型的莫过于女巫、巫师以及充满智慧的动物。动物或巫师是动画片中另一个经常出现的原型,在荣格看来,这种原型属于“智叟”形象:“智叟的形象出没无常,不仅出现在梦中,且出现在清醒的沉思中(或人们所说“积极想象”中),以致有时极似印度宗教导师的作用。梦中的智叟以魔法师、医生、牧师、教师、教授、祖父或其他拥有权威的人之面目出现。何处需要见识、理解、良策、决断、计划等而又非个人能力所及,何处就有以人物、妖怪或动物面目出现的精神原型。此原型便是以设计出来填塞沟壑的内容来补偿精神的这一不足之处。”[5]绝好的例子是《小美人鱼》中的海王特莱顿,他勇敢、威严、充满神力,虽然阻止小美人鱼和人类交往,但在知晓了人鱼的爱情后,利用自己的神力帮助女儿完成了她的心愿。与他起到相同作用的还有《纳尼亚传奇》中的狮王阿斯兰、《指环王》中的白袍巫师甘道夫,这些“原型”在影片中扮演正面角色,利用自己的智慧或者掌握的魔法,帮助主人公对抗邪恶的女巫,实现自己的愿望。
美国动画中的神话元素主要包括巫术、咒语、预言。
巫术是神话元素的一种,指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在美国动画电影中,巫术是结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元素。如《勇敢传说》里面掌握巫术的女巫,她虽然满脸鸡皮,但是身手敏捷,智力超常,掌握着神秘的力量,她可以控制物体,让扫帚自动打扫,也可以通过魔咒和魔药,制造出来能够让人改变容貌的蛋糕。在影片中,女主角是公主梅莉达,她拒绝承袭对于3个部落首领(丁瓦、麦金、麦葛)来说神圣不可侵犯的古老传统。梅莉达的鲁莽给王国带去了混乱和灾难,当她向森林中的女巫寻求帮助的时候,女巫通过巫术使她的母亲变成了一头黑熊,使得梅莉达的父亲误认这头黑熊是他的仇人魔度巨熊,从而带领战士对其进行追杀。梅莉达在带着妈妈逃亡的过程中对母爱渐渐有了新的认识,理解并接受了母女之间的亲情和相处的模式,从而在心理上发生了转变。巫术在这部电影中制造了情节转变的关键因素——让梅莉达的母亲变为黑熊,使梅莉达能够因此摆脱以前母女相处的惯常模式,进入到一种新的关系模式中,并在这种新的关系模式中换位思考,理解母亲对子女、父亲和王国的拳拳之心,使自己得到明悟,勇敢地担起责任。
在系列动画片《小美人鱼》中,海巫婆及其妹妹的巫术同样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因素。若没有海巫婆的巫术,小美人鱼就不可能拥有双腿去上岸见自己的白马王子。同样因为海巫婆的巫术,小美人鱼无法发声,这使得小美人鱼进入无法表达爱意的困境,这就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制造了转折点。巫术虽然帮助小美人鱼达成了“见面”的目的,但却夺取了她“沟通”的工具,见面而不相识,给故事发展构建一对矛盾,形成一种张力。后来,因为无法说话,小美人鱼没有得到王子的真爱之吻,在巫术的作用下失去了双腿变成女巫的奴隶。巫术在此刻已经不只是故事进行的推动因素,也参与构造了故事。同样,在故事最后,通过海王的神力,小美人鱼终于生出双腿,走上岸去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大圆满的结局。
在另一部动画《公主与青蛙》里,巫术更是超越了“助推”的作用,成为结构故事的主线:一位来自马尔多尼亚王国的王子莱文在新奥尔良中了邪恶巫师的黑暗巫术,变成了一只青蛙。他误将黑人姑娘蒂安娜当成了公主,让她吻他以解除魔法。不料蒂安娜真的吻了青蛙后,不但没能解开魔咒,自己也变成了一只青蛙。于是两只青蛙前往密西西比河河口寻找老女巫,求她帮他们俩解除巫术,在此过程中,王子和蒂安娜相爱了。最后,当两只青蛙举行婚礼时,王子吻了蒂安娜,魔法也就此解除,因为嫁给了王子,蒂安娜也成了公主。可以注意到,巫术从一开始就是电影“主线”,故事情节的推进就是围绕“中了巫术——造成困境——寻求解决——解决巫术”的线索进行,巫术在这里不只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辅助因素,而且成为构成故事情节的主要线索。
除了巫术,美国动画片中另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神话元素是咒语。所谓咒语,是指以某种特别的顺序或特殊音节念出,以促成某些特殊效果的语句。通常认为,魔法师、巫师、僧侣等能够借助咒语得到特殊的力量。在美国动画片中,咒语拥有同巫术一样的效力,但在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上却比不上巫术。这是因为电影是一个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融入大量元素来构成故事的文本类型,巫术多姿多彩,符合电影的需求,而咒语需要一个念诵和施展的过程,相对单调。在动画片《芭比之仙子的秘密》中,咒语扮演了一个链接情节的作用,在影片中,芭比和肯是男女恋人,公主格蕾西莉亚爱着杰恩,但摄影仙子克里斯托爱上了杰恩,她对公主施了爱情魔咒,在魔咒的影响下,格蕾西莉亚爱上了肯,她把肯给关了起来。芭比和其朋友为了营救肯,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获得自由,去救出了肯。在这部动画片中,咒语造成了“乱点鸳鸯谱”的效果,为电影增添了戏剧化的情节。在另外一部动画片《仙履奇缘:魔法时空》里面,咒语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效果,灰姑娘坏心的后母发现了魔法的秘密,便去偷了神仙教母的魔杖,借助魔杖和咒语,后母不仅让时光倒流,让仙度瑞拉如今的幸福化为流水,恢复当初灰姑娘时期受到虐待的生活,而且能够施展“大变身”的魔法,使得好人变得弱小,坏人变得强大,从而使得自己的阴谋顺利进行。在这部片子中,咒语只是一种工具,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掌握了它,都能够施展出“大变身”的魔法。不像巫术那样,既有作恶破坏的“黑巫术”,也有光明救人的“白巫术”,种类复杂,效果多样,构成充满内在张力的矛盾。
与魔法、咒语等主动性较强的神话元素相比,预言相对来说属于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的神话元素。预言是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报或者断言。一般来说,预言指的不是通过科学规律对未来所作的计算而得出的结论,而是指某人通过非凡的能力出于灵感获得的预报,也包括着通过神力或者非凡的能力所获得的对现时的真理和事实的宣布。在动画片中,预言主要指有魔力的人(女巫、法师等)通过说出一段话来确定某人身上未来发生的一件事情。预言在美国动画中经常出现。最著名的例子毫无疑问是《睡美人》中的预言。睡美人是一个王后所生下的孩子。王后非常高兴,邀请了人类和仙子族的各方好友前来盛宴,却没有邀请邪恶的女巫卡拉波斯。此事被心怀嫉妒和忿恨的女巫知悉,便不请自来,以“公主会被纺织机的纺锤刺破手指而丧命”的诅咒(预言的一种,非善意的预言)作为礼物,预言在这里成为结构电影主线的一个引子。幸而紫丁香仙子为公主献上祝福(善意的预言),但女巫的魔力过于强大,仙子的祝福只能把女巫的毒咒缓解,使公主不会死掉,但公主仍会沉睡,直至有一个真心爱慕公主的人前来献上亲吻,公主才会醒过来,祝福与女巫的诅咒放在一起,构成推动故事情节的矛盾,也为后来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于是,国王下令禁止使用纺锤。然而公主十五六岁那年正好在一座古塔中碰到了一个正在用纺锤纺线的老婆子,公主一挨着纺锤即倒在了地上。诅咒成真,故事急转直下,公主一直在林中沉睡,四周的藤蔓荆条成为公主睡床的帘帐。年复一年地过去,直至有一天,一个年轻的王子路过,兑现了仙子的祝福,把公主吻醒,此时,与诅咒相对的祝福发挥作用,构成故事的另外一大转折。城堡中的所有人都苏醒过来,继续做着原先没做完的事情。自始,王子公主就过着幸福的生活。在这个故事中,不管是巫婆还是紫丁香仙子,他们的预言都成为构成故事的核心元素,可以说,《睡美人》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推进都是围绕这两个预言展开的。
而在《纳尼亚传奇》里,预言成为整个故事展开的基础,电影中,彼得、苏珊、爱德蒙、露西通过一个神奇的魔法衣橱进入到魔法王国纳尼亚,此时纳尼亚正被邪恶势力笼罩,千年不死的白女巫简蒂丝用暴政统治着整个王国,她毁灭了原为狮王册封的弗兰克王朝并篡夺了王位,将纳尼亚变成一片终年寒冷的冰天雪地,孩子们来到纳尼亚后遇到水獭先生,告知了这一切,并得知曾有预言说道将有四个人类的孩子领导纳尼亚人推翻白女巫并成为新的纳尼亚之王。如果没有这个预言,四个人类的孩子就无法在这个故事中获得行动的正当性,预言使得他们能够以“亚当夏娃之子”的身份参与到王国的故事中,也为日后发生的事情埋下了线索。他们最终在狮王的引领下战胜了白女巫,四个孩子成为了纳尼亚的新国王。在《纳尼亚传奇2》里,亚当和夏娃之子的预言再次成为他们进入魔法王国并担任重要角色的决定因素。四个少年在狮王亚斯兰的帮助下建立的和平王国已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传说中凶狠残暴的台尔马人如今则成了纳尼亚的主宰。正直勇敢的凯斯宾王子吹响了苏珊留下的魔法号角,重新召回了四位“亚当之子和夏娃之女”。在众多精灵、人马以及狮王亚斯兰的帮助下,与邪恶的米拉兹的野兽军团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殊死搏斗,四个孩子告别了神秘的纳尼亚王国。预言是这部电影叙事能够成立的基础,故事通过预言获得正当性,成为动画片能够接二连三拍摄的情节基础。
在美国动画片中,神话元素从3个方面表现了人类内在的精神因素,成为观众认识世界、掌握真理的工具。
(一)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情感和原始心理的工具人类的情感是一种难以把握的心理存在,理性虽然强大,但在情感面前却软弱无力,科学公式永远无法用来量化爱情的深浅,没人能用理性去规劝一个处在歇斯底里状态的人,但神话、故事通过文字、电影等文学载体却能够将人类的情感予以细微表现出来。动画表现情感的优势体现在它既可以把情感形象化,把不可捉摸的、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的事物形象化,那些带有神话元素的动画片往往在文本中或多或少涉及到人类内在原始心理。如美国动画片中的巫婆原型和巫师原型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认识女性和男性内在自我的例子。在动画片《鬼妈妈》中,现实的妈妈代表了女性正面善良的因素,而在另外一个世界的鬼妈妈则代表了女性阴暗面的情绪,这两个心理特质在现实世界里往往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观众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加以思考,会对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心理矛盾面有所了解。在《小美人鱼》中,海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父亲原型,如在《小美人鱼3》影片结束时,海王来到曾经自己和爱侣共舞的雕塑前,小人鱼公主趋上前来安慰父亲:“大人,跳个舞,怎样?”“我怎能错过”。母亲去世,父亲悲伤了十几年。孩子养大,在母亲雕像面前取代了母亲的角色和功能,父亲重回青春,这正是恋父情结的经典表现。此外,“原始心理将看不见的存在物化为鬼怪和精灵是十分自然的事。死者的灵魂或幽灵与活者的心理活动相似;它们仅仅是心理活动的延伸而已。心理是一种精神的观点便包含于此情形中。”[5]通过动画片这种载体,神话元素所包含的精神力量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唤起人类内心的原始情绪,产生共鸣,所以很多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于我心有戚戚焉”,为动画片中的神话故事或者内涵所感动,这在客观上起到一个舒缓观众心理的作用。
(二)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认知世界的视角在中国,喜欢看动画片的以儿童居多,但是在美国,动画片却是老少皆宜的片种。动画片中的神话给观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这种视角能够影响观众,甚至改变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如在《怪物史瑞克》里面,史瑞克原本只是一个居住在沼泽地里面的绿色怪物,过着自给自足又自得其乐的生活。因为平静生活被打乱,他接受了国王的任务,为其寻找一个公主。因为魔镜告诉国王他要娶个公主才能真正成为国王。史瑞克历尽千辛万苦,打败了守护公主的火龙,成功地救出公主。但是,在归来途中,史瑞克发现发现自己爱上了公主菲奥娜,而公主也已经对史瑞克有了感情,史瑞克并没有“信守诺言”,也没有被公主的外表所吓到,真爱战胜了一切,他勇敢地和公主走在了一起。影片中的史瑞克是一个动物原型的“妖怪”,但他的勇敢和对自由的追求却打动了无数观众,成为一个富有魅力的神话原型。很多人通过观看这部动画片,不但获取了开心一笑,而且找到了一种观看、对待世界的独特方式。
(三)为观众提供一个掌握真理的方式荣格认为:“我们越把兴趣集中在外界事物,越忘记我们与自然的关系的变异应与同精神关系的变异并行不悖以建立必要的平衡,这种危险就会更大。”[5]而动画片中的神话元素却能够提醒人们关注精神力量,关注自己的内心。这方面不得不提的例子是动画片《长发公主》和《白雪公主》,这两部电影中的老巫婆(王后)没有把内心的美好当作自我真正的追求,她们所关注的是自己的美貌这些外表的东西,《长发公主》中的女巫为此囚禁了金发公主,为的就是那一头金发带来的永葆青春的魔力,而白雪公主的后母之所以千方百计要害死白雪公主,也是因为白雪公主比她更美。他们两个尽了一切努力去追求外在的形象,最终却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从而使自己跌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些影片告诉观众一个真理,外在之物再重要,也是昙花一现,必然失去,巫术和咒语这种精神力量,只有使用在正面和光明的部分,才能够带给人正能量。另外,不管是否掌握某种神奇的力量,只有重视内在,重视自我精神关系的平衡,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生命。
大部分美国动画片都会在其中表现神话元素,这使得巫术、咒语、预言不仅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结构故事的因素,而且也为观众带来了一种认识世界、掌握真理的方式。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动画片介入神话题材,神话元素也会更多地应用在动画片中,为美国动画片带来更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其产生更长远的影响。
[1]施莱格尔.关于神话的谈话[M]∥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李伯杰,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92-103.
[2]廖海波.童真与幻想:动画片欣赏思维解析[J].当代电影,2005(6):156-158.
[3]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M]∥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1-13.
[4]NOTHROP Frye.The Archetypes of Literature,in D .Lodge ed.,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M].New york:Longman,1972:429.
[5]荣格.童话中的精神现象学[M]∥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肖勇,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34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