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红淼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从《千与千寻》看日本“治愈系”文化
孟红淼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日本经济泡沫崩溃后,逐渐迷失自我的日本人希望通过平稳、安定的方式治愈心灵,逐渐产生了“治愈”文化。近年来,该文化形成了文学、影视、动漫等全方位的产业体系——“治愈系”。动漫作为该文化的载体更是首当其冲。《千与千寻》作为“治愈系”动漫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治愈系”产业温暖人心、净化心灵的特点,也体现了日本文化中自然崇拜、言灵信仰、无常观和集团主义等文化内涵。
日本;动漫;千与千寻;“治愈系”文化
在日本,“治愈”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对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和潜意识起着持久而含蓄的作用。“治愈系”的背后包含着日本浓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存价值观。
本文所讨论的“治愈”一词来源于英文healing,意思为医治、治愈、痊愈、治疗。该词古德文为hale(完整),今德文写为heilen,Heil,指使一个人恢复健康、完整、健全、清洁、纯化的行动。《圣经》中多次出现耶稣基督将人们“治愈”的记载,是指宗教活动中使用超自然之力进行治疗的行为,一般不当作名词来使用。
在日本,上田纪行所著的《觉醒的网络》(蜗牛社,1990年出版)一书中首次使用“iyasi”一词即“治愈”,意思是被地域社会或群体孤立的人再一次被大家当做同伴所接纳,或者是借助以治愈为目的音乐、戏剧、舞蹈等重新构造精神网络。
1999年音乐家坂本龙一发表的单曲《wura BTTB》作为治愈系音乐获得很大成功,形成了“治愈热”。此后便衍生出“治愈系”一词,指为了让积蓄了过度压力的人或有忧郁症倾向的人减轻压力而使用的各种行为和手段。“治愈系”的定义具有广泛性,它涉及了音乐、文学、影视、动漫、艺人等众多文化产业,因此也被细分为“治愈系”音乐、“治愈系”动漫等。
日本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后,日本人工作压力增大,传统的家庭功能逐步丧失。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泡沫造成政府财政恶化、社会竞争加剧,经济发展陷入低迷。在群体社会的崩溃中,都市生活节奏反而加速。人际关系在现实的利益中逐渐疏远,同时人们也无法在家族和团体中获得归属感和依赖感,因此加剧了自我的迷失。
人类的身心在本质上都拥有治愈的本能。在日本泡沫经济时代,人们通过追求刺激来寻求自我治愈。但是在泡沫经济破灭以后,社会变得不安起来,激进的治愈方法往往伴随着人身伤害的危险,追求刺激逐渐被认为是一种自虐的行为。所以,通过用舒适、安定、平稳、能极力避免攻击的方式来达到治愈的目的的“治愈系”文化开始流行起来。
日本治愈系动漫作品层出不穷,最具代表的是宫崎骏导演与高畑勋联手成立的“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一系列动漫作品。《千与千寻》即是其中之一。该片于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首映,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并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的金熊奖,同时也获得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千与千寻》在网络上被广泛认可为“治愈系”动漫的标志,其题材、情节、角色塑造和电影配乐上等都鲜明地体现了“治愈系”动漫的特点。
该片讲述的是千寻为了拯救父母而克服困难逐渐成长的故事。一个10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千寻,随父母搬家到新城镇,他们偶然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公园。千寻的父母由于人性的贪婪而被神秘力量变成了猪。为了拯救他们,千寻勇敢地留在澡堂“油屋”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收获了友谊并救出了父母。
该片在题材上用写实的手法,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来诠释现实生活。澡堂里的设施和各种操作流程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现实世界。该片在情节上节奏舒缓、平淡清新。汤婆婆可以飞行等情节又充满了奇幻色彩。故事情节上没有绝对的邪恶,具有励志的倾向。
故事结构上先设置了悲剧性的开端,即千寻的父母被神秘力量变成了猪,千寻与父母失散成为被治愈的前因。故事发展中用人物情感作为叙事线索来营造治愈效果。故事中利用主人公千寻情感的圆满升华作为结局,达到影片人物与观众的共同治愈的效果。
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该片具有明显的孩童化特征,强调了主人公千寻稚嫩的外形和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汤婆婆等成人角色在形象与个性的塑造上也脱离了世俗化和既定的社会规则,具有明显的孩童化的特征。
在电影配乐上,音乐家久石让使用钢琴独奏与弦乐编曲,乐曲高雅脱俗,纯真大气。运用细腻的琴键之音揣摩小女孩千寻的情感世界,体现了新世纪音乐与新古典韵味。
总之,《千与千寻》反映出“治愈系”动漫作品的特点,即纯洁而纯粹,不含色情暴力成分,没有明显的悲伤气氛,也没有明显的宅腐性质,具有温暖人心、净化心灵的作用。
(一)“自然崇拜” 在动漫作品《千与千寻》中出现了千寻为河神洗澡的情节。影片中的河神浑身沾满垃圾、恶臭难忍,以至于被误认为是腐烂神,众人对他敬而远之。而最后却是千寻这个小女孩为他洗澡、净化了他。千寻为河神洗澡的情节正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江河的污染。而要千寻去净化他,也是说明人类所造成的后果需要人类自己来解决。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受地理和气候的影响森林覆盖率很高,而且海洋生物十分丰富。从古至今日本人对自然就有一种崇拜之情。日本人的神道信仰中体现的核心内容同样也是万物皆有灵的“自然崇拜”思想。因此,日本人对自然环境一直持有积极的态度,深感人与自然不该对立而应该和谐共处,破坏了自然环境会受到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影片中还反复穿插了气势恢宏的大海、碧蓝而广袤的天空等美丽的自然景观,色彩上以绿色和蓝色为主,层次分明,制造的视觉效果使观众引起共鸣。
在城市化的社会中,高楼林立,土地成为需要被充分利用的资源。人类无法再像从前一样与大自然亲近,因此人与自然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治愈系”动漫中体现的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与大自然的和谐正吻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影片达到了“治愈”的效果。
(二)“言灵信仰” 在动漫作品《千与千寻》中,独裁的汤婆婆拿走了千寻原本的名字,只留下一个字“千”,目的是让千寻忘记自己的名字而永世为奴。千寻在失去名字的同时也忘记了在现实世界的生活。白龙把千寻来时穿的衣服和写有自己名字的纸条让千寻好好保存。这两个情节的设定都体现出:名字是与真实世界联系的象征,是在现实世界的身份和生存的依据。
日本是一个信仰神道的国家,在此文化氛围中盛行“万物皆有灵论”。认为语言具有魔力,只要向神祈愿便会实现愿望。久而久之便形成“言灵信仰”。日本人相信永世轮回,认为神灵在异界生活一段时间后会重新回到人间,因此他们会使用祖先的名字来给下一代人命名。名字不仅仅作为一种符号,而且有更加神圣的含义,是生命的象征,是沟通前世与今生的纽带,也是图腾式崇拜的对象。
正是“言灵信仰”在“治愈系”作品中的体现,使观众从作品中找到自我、肯定自我,克服了自我的不确实感,从而达到了“治愈”的效果。
(三)“无常观” 在动漫作品《千与千寻》中,主人公千寻在陌生的魔幻世界中只身一人,不但要找到回家的路,还要救出父母。在无比绝望中,千寻并没有因孤独、害怕而消沉,而是积极面对困难、努力寻找办法。在此过程中,千寻不但使自己成长、成熟,还收获了友谊、救出了父母。
千寻克服困难救出父母的过程正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无常观”,让观众观影的同时达到内心的共鸣,产生“治愈”心灵的效果。
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日本的自然灾害频发,加之佛教中诸行无常的“无常观”对日本人精神和生活的影响,使得日本人的危机意识非常强烈。因此,在日本人的“无常观”里虽然存在佛教上的消极,更多的则是在无常变化的事物中寻求新的开始、追求积极的意义。在“治愈系”的文化中,日本人的“无常观”常常展现出励志的精神和绝望中积极寻求进步的精神。
(四)“集团主义” 在动漫作品《千与千寻》中,千寻无意闯入另一个奇异世界,成为汤屋集团中的一员。虽然她一直在努力寻找回家的路,寻找解救父母的办法,但同时作为集体的一员,千寻整日仍在继续努力工作。千寻努力团结汤屋的朋友,在协同劳动中收获了友谊。该情节充分体现出日本人“集团主义”文化。
日本属于稻作文化圈,历代的日本人都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采用共同劳作的方式栽培水稻。团结、友爱的家庭或家族之间的协调合作使其形成一个稳固的团体,大家共同耕作、共同祈求神灵的庇佑、共同庆祝丰收。比起个人,更注重和优先集体的利益,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日本人的“集团主义”。“所有人通常被共同体式的秩序氛围所包围,每个人都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客体,都必须意识到这一氛围的存在。任何违反这种氛围与之抗衡的意识和行为,都意味着会破坏这种牧歌式的和平。那是被禁止的大忌。”川岛武宜曾这样评论日本的“集团主义”社会。如今,这种“集团主义”在企业和团体中被继承和发扬,注重与他人的团结协作、协调发展被看作是日本人的集团性。
治愈系动漫中的“集团主义”文化与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使作品产生“治愈”效果。
日本的“治愈系”动漫体现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借助媒体的传播彰显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并得到认同。“治愈系”文化符合了大众在浮躁和经济低迷的后工业时代对于社会归属感的心理需求,使受众体会到放松和舒缓的治愈效果。由于“治愈系”文化的历史不长,对于该文化的的定义和文化根源的深究还将是今后继续探讨的问题。
[1]周晶.“治愈系”电影研究——以五部日本影片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孟祥.浅谈“治愈系”动画——以动画《萤火之森》为例[J].金田(励志),2012(07):91.
[3]韩思齐.日本“治愈系”的文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2):49.
[4]吴新兰.存在与感知:日本动漫在中国的跨文化影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5]吴永梅.日本电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日)多田道太郎著.汪丽影译.身边的日本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8]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A Glimpse of Japanese Healing Culture from AnimationSpirited Away
MENG Hong-m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After the collapse of economic bubble,the Japanese who were lost gradually hope to cure the mind steadily and stably.Therefore,the healing culture has gradually formed.In recent years,this culture has formed an omni-directional industrial system-healing,which centralizes literature,film and television,animation,and so on.In Japan,animation——the carrier of healing,is the first to bear the brunt.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animation Spirited Away,has fully manifested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healing culture can warm the heart and purify the mind.It has also manifested th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nature worship,soul of language belief,variable view and collectivism in the Japanese culture.
Japan;animation;Spirited Away;healing culture
G124
A
1674-0882(2013)05-0067-03
2013-08-15
孟红淼(1983-),女,山西大同人,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与文化。
〔责任编辑 冯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