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艳
(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西方古典修辞学首先是一种对演讲艺术的研究,亚里斯多德认为修辞学是一门说服的艺术(the art of persuasion)。[1]中世纪之后至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修辞学逐渐与作文修辞联系在一起,后者成为前者的一个分支。而现代修辞学研究的是人类使用符号进行交流的能力。美国语言学家Brooks与Warren在“Modern Rhetoric”一书中就将修辞学定义为“有效地使用语言的艺术”(Rhetoric is the art of using language effectively)。[2]美国当代修辞学泰斗Kenneth Burke的定义则是“用作为符号手段的语言在本性上能对符号做出反应的人身上诱发合作”(The use of language as a symbolic means of inducing cooperation in beings that by nature respond to symbols.)。所谓“诱发合作”,指的是说服他人,使之认同修辞者的思想、态度、行为。[3]因而,传统的修辞学主要研究劝说技巧与语言艺术,而新修辞学则涉及所有人类交际行为,是阐释人类交际行为的学说。
根据《辞海》的定义,修辞是依据题旨情景,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恰当地表达写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切活动。陈望道先生定义修辞为一种“依据题旨情境调整语辞的手法”,“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切努力”。[4]修辞学就是研究在一定的题旨和条件下如何对语言素材进行调整、加工、润色,如何运用修辞方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学科。它旨在探讨修辞规律和方法,并将它们上升到理论高度以具体地指导语言实践。[5]现代修辞学研究的人类使用符号互相交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使用符号来构建自己的世界,来认识自我,来和其他人一起互动,使生活更有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将一切符号化、话语化,实际上是将一切修辞化。[6]新修辞学强调“修辞存在于人类的全部文化现象中,语言在本质上就是修辞性的,甚而人是修辞的动物,意义在修辞交流中存在。”[7]
语言即交际,而修辞学则是研究如何实现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因而,修辞学揭示了语言的本质与规律,反映了语言的功能与目的:修辞代表了语言交际的本质属性与发展方向,对语言学习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众所周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成效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经过多年专业英语学习,仍然难于在英语语境下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沟通,成为新型“哑巴”英语。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得比较缓慢,语言能力充其量仅仅停留在“正确与通顺”这个层次上,始终难于逾越“初级阶段”;且中式英语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修辞意识与知识的普遍缺乏,语言“修辞能力”低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英语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修辞意识与素养。福建师大刘亚猛教授呼吁只有了解西方修辞,才能真正了解西方、和西方打交道。[8]然而,长期以来英语修辞学的弱势与附属地位使得学生的修辞知识与能力远远达不到要求,修辞意识薄弱,严重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效率与效果。“遵照大纲,适时地建立起教学上的修辞意识并未成为专业英语教育界的共识”。[9]
因而,只有树立修辞教学观,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修辞意识,真正达到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人们对修辞的认识仅仅限于“辞格论”“修饰论”或“技巧论”,修辞被视为“对言辞的修饰美化”而成为一种锦上添花的点缀,修辞似乎成为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的专利。其实,修辞学并不深奥,它并非游离于语言之外,而是蕴含于语言之中,显示并制约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各个方面。因而,必须首先帮助学生摒弃认为修辞高高在上、与己无关的观念,要使学生认识到:修辞除了辞格之外,选词用句、谋篇布局以及语体风格的选择等等,都属于修辞的内容;只要是开口说话、动笔写作,都存在修辞的问题。但凡修辞活动,都是语言的运用,都是言语活动。它的基本要求(标准和依据)就是要适应语境,获取最佳的修辞效果。这也是现代修辞学的基本观点。
只有树立与强化学生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修辞主体意识与修辞观,从思想上转变学生语言学习的被动消极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其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有利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与效果。
修辞学“以人为本”,强调修辞主体,即人在言语交际中的能动作用。建立修辞教学观,就必须向学生灌输并强化英语学习中的修辞主体意识:修辞就是交际主体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交际意图、环境与对象的不同,运用合适的语言形式以有效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的行为。只有把语言教学本身视为一种以修辞主体(即学生)为中心的修辞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众所周知,在人文修辞学范围内,英语修辞包括两个基本侧面,即交际修辞与美学修辞。美学修辞即指修辞格。尽管我们强调修辞格不是修辞的全部,但是却占有其中很大份量。作为经典的语言表达形式,修辞格的教学仍然是修辞的一个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地使得学生的语言运用从贫乏单调到生动丰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尽快逾越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然而修辞格的教学却不能只是限于修辞知识的罗列,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修辞主体意识,惟此才能促进修辞格的学以致用,因为好的修辞手段,只有通过学生的实际运用才能真正掌握。
比如,I was too surprised to speak.
试将这个平淡的句子经过“修辞”的改头换面,教师可以首先以例示范:Amazement stripped me of all power of speech.使得学生能够顿时感受领略到修辞“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于是学生的修辞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激发,集思广益,进一步给出了能够表达同样意义的修辞手段运用的不同版本:
Amazement held my tongue.
Amazement choked my throat.
有的学生甚至还颇具创造性拿出了I made a big“O”这样一个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中完全能够传达同等的修辞效果,的确妙不可言。
这种建构主义的修辞教学法,有利于鼓励学生在文本重建中习得英语表达的方式,提高英语修辞的能力。意义建构的主要方法有模仿、替换、拓展和创造等以促进与提高学生修辞主体意识的教学模式。
例如:精读课文中肯尼迪的“Inaugural Address”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And so,my fellow American,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经过模仿、替换与再创造,学生很快得出了类似的句式:
We should not ask what our school can do for us,but we should ask what we can do for our school.
We cannot always prepare the future for ourselves,but we can prepare ourselves for the future.
If we fail to prepare,we will prepare to fail.
英语教育必须重视修辞教学。因为“中国外语教学要取得真正的突破,非实现从语言到话语,表达到应对,交流到说服,解释到论辩的跨越不可。”[8]也就是说,英语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修辞能力而不是单纯注重他们的所谓语言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交际,修辞就是选择,即依据题旨情境,恰当地选择语言手段,选择表达方式,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修辞能够提高言语交际的表达效果,因而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修辞过程,是修辞主体与受众的一个互动过程。修辞与语言的使用是不能脱离的,也就是说,修辞应该是贯穿语言交际过程的始终。修辞教学观应该有机地融合在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中,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修辞首先是“辞令”的艺术。众所周知,修辞学研究如何使用符号尤其是语言去影响他人,应将传统课堂中语言技能的训练转变为以话题为中心的论辩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英语思辩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从交流到说服,解释到论辩”的跨越。
论辩与说服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亚里士多德劝说三要素的应用过程,也即是修辞学的宏观原则之一“交际三角”(the communications triangle)。它指的是“人品诉诸”(ethos)、“理性诉诸”(logos)以及对听众所施的“情感诉诸”(pathos)这三种“诉诸”之间的交际关系;[10]分别特指演讲者、演讲内容和受众三方。把西方修辞学诉诸逻辑、情感和气质三原则运用于演讲,才能真正提高言辞的交际能力与说服能力。Logos,即演讲者要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引导听众或读者理解自己的观点。Pathos,就是演说人要研究听众或读者的心理,善于从感情上打动他们。修辞艺术的第三要素ethos的力量来自演说人本身,即劝说者的可信度和人格威信,能令受众信服。
此外,恰当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高级阶段,则应把表达的得体性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
修辞的目的是影响读者,英语修辞与英语写作的关系尤为密切。在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较低,虽然能够造出语法正确、甚至表达通顺的句子,但却难于写出修辞和文体好的句子或段落。
写作过程,包括作文的修改、讲评过程即修辞活动。修辞的目的即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主要表现在使得学生能够切合情境得体地运用语言。教师必须将西方修辞学的“五艺”(即取材、谋篇、风格、记忆与讲演)和对比修辞学融入到写作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懂得适合题旨和情境,从而在写作中得体取舍,恰当选择,游刃有余地驾驭语言。
基于对比修辞学角度,不同语言均有其具体的、显著的修辞习惯,这些修辞习惯的差异会影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写作习惯。因而,必须教授学生认识到英语和汉语之间在语义层面与语篇层面上的差异,克服母语的干扰,从而减少在写作中由于修辞差异所导致的负迁移。
大学生英语写作最大的弊病可能就在于受汉语意合语言的影响,中式英语现象严重,语言松散,表现为“流水句”,缺乏英语作为形合语言的严谨与紧凑,造成较为普遍的中式英语现象,
英语作为形合语言,注重形式与结构,常常通过各种连接手段来体现语义层次,而汉语则注重功能与意义,少用或不用连接词。只有把握汉语与英语之间意合与形合这个最重要的区别性特征,才能摆脱由于修辞差异所导致的负迁移,写出地道严谨的英语句子。试比较:
一言出口,自负其责。(One shall pay for what one has said.)
诸多不便,请多包涵。(You must excuse us for the inconvenience we have caused to you.)
此外,学生英语语汇的单调贫乏也是修辞能力低下的表现。修辞即选择,包括对不同的词语与句式的选用,从而产生丰富多样的用词与句式。例如:
Out of the cabin window it was bright.Some passengers enjoyed the air scenery,some gazed into the splendid Alps,some others skimmed through newspapers.Although my eyes were fixed on one magazine I couldn’t help looking back upon the years of World WarⅡ……(Martin Rowe)
此例中,表达一个与“看”有关的含义的字眼,分别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词汇与短语,反映了作者独具匠心的修辞写作能力。
精读课程、尤其高级英语中的课文许多都是修辞运用的经典之作。一切语言的运用总是切合特定的题旨情境,服务于特定的思想内容,而对语言材料进行的恰当得体的选择。精读教学便是全面深刻地讲解分析一篇文章所修之辞〔课文内容)与题旨情景的关系。
传统的语言“释义型”教学模式,即逐句逐段地给学生讲解词义、句义、语法结构,往往会令课堂教学按部就班、索然寡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修辞学的角度去讲授课文,通过对修辞因素的分析来把握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从文体特点、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到具体修辞格的运用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领略名家作品之美,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语言的欣赏水平,并进而能够学以致用地锻炼与提高自身的修辞意识与素质。
“以文为本”“修辞入文”,对课文的语体风格、主题思想、布局手段、表现方法、艺术特色、人物性格、矛盾冲突,乃至语言手段、字词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这就是精读教学中的修辞教学。可见,修辞教学并非凌驾于语言之上的深不可测的东西,而是蕴含于语言学习之中,或者根本就是语言交际本身。
修辞现象无处不在,因为一切语言的运用必定要适应具体的题旨情境,总是为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骆小所教授在《现代语言学理论》中指出:“学术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和修辞学转向”,[11]将修辞问题提高到一切学科研究的首要地位。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英语专业的修辞教学观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与主流。英语专业教学既要重视微观的修辞格,更要注重宏观的修辞知识,关注人文价值,强化与提高学生的修辞主体意识与修辞运用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
[1]Aristotle.Rhetoric[M].New York:Random House,1954.
[2]Cleanth Brooks & Robert Penn Warren.Modern Rhetoric[M].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9.
[3]Burke,K.A Rhetoric of Motiv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0:43.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8.
[5]吕熙.实用英语修辞(Practical English Rhetoric)[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5.
[6]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3.
[7]鞠玉梅.新修辞学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7.
[8]周耀东.西方修辞与中国的外语教育—刘亚猛教授访谈[J].外国语言文学,2004(1).
[9]王家衡,刘英凯.试论本科英语专业教师加强修辞意识的必要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10]Crusius,T.W,& Carolyn E.Channel.l 1994.The Aims of Argument:A Rhetoric and Reader[M].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1]骆小所.现代语言学理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