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丰才 庞 蕾
(山东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49;山东理工大学 档案馆,山东 淄博 255049)
以前,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健康就是“吃得香,睡得好”,无病便是健康。但现在来看,这种观念已经不全是正确的。其实,在联合国世界保健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WH0)就对健康的定义做出了新的诠释: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良好总称①肖焕禹:《上海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趋向探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体育在人们心目中已不再仅限于是专业运动员所从事的职业,也不再仅限于茶余饭后跑跑步,做做操,而成为人们逐渐追求的一种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服务,这就对体育设施、体育器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适应人们身体锻炼的基本要求,也要给人一种高品味、高享受的感觉,所以,一种能被“消费”的体育油然而生。但在目前,因体育设施不同、体育消费观念不同而造成的城乡差别也明显存在,为了符合“新时期体育面向13亿中国人”的根本宗旨,加快提高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消费水平,完善和提高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劳务消费支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消费支出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体育运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保证。一切有形的、无形的且能够满足人们参与、观赏各种竞技运动、健身运动的体育产品,通过市场途径得以体现,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得体育产品,便产生了体育消费。而其中的绿色体育消费是指能为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提供支持的各种绿色体育环境资源,它是绿色的、自然的、和谐的、健康的,是人类健康和社会环境持续发展所提倡的一种消费方式。
对于体育消费的选择,其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单一的,个人的消费需要和支出受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制约,这些非经济因素必须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不同阶层对体育消费的选择、场所的选择都会不同,社会上层主要从事能够体现身份、满足社交的个性化体育消费,如网球、高尔夫球等活动成为上层人士的消费时尚;社会中层通常具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和观念,经常从事简单实用的健身锻炼方式,诸如跑步、游泳、健身操、瑜伽等;而社会下层健身运动观念淡薄,积极性不高。”②陈华:《社会分层——体育消费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体育学刊》2007年第1期。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日趋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城市体育设施迎来了一个建设高潮,城市的聚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都使参与体育活动人数大幅提高。健身的场馆场所以及健身器材、相应的体育用品消费等便摆在了人们的眼前。因此,城市中在大力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也积极引进了先进的体育设施项目,以此来丰富体育设施类型。城市社区,由于体育场地、运动器材的开辟和增设,支持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日益增加,运动形式呈现出多元化,既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太极拳、跑步等传统项目,也有轮滑、体育舞蹈、瑜伽、小轮车等现代项目,而配合这些项目的场地场馆、设施器材便如雨后春笋般的呈现在城市社区人们的眼前。
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管理体制不健全。人们受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锻炼场所的限制,体育设施单一、体育运动贫乏,致使农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少,体育消费量极小。这是因为,人类在“糊口农业”经济中,生存高于一切,体育和健身活动与生存相比微不足道,对于处在“糊口农业”经济中的人类而言,体育和健身设施无疑是天方夜谈似的奢侈品[注]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在农村,只有村子里的学校有篮球场,而且场地不规范,篮架也不完整,健身场所少之又少,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观念的制约,农村家庭和个人拥有体育器材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笔者所居住的城区中家庭有健身器材的(包括各种跑步机、哑铃、脂肪运动机等,不包括球类)占48.5%。从体育器材的价值看,低于90元的占10.9%,90-150元的占51.2%,150-250元的占32.3%,250元以上的占5.6%,而在农村拥有健身器材的比例仅为5.3%。由于农民对体育消费仍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又加上紧张的生产劳动和器材价值的昂贵,他们没有时间和金钱从事健身。因此,农民健身没有场地和设施也造成了农村与城市在体育消费上的差异。
健身场馆场所是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场地,它包括:健身房、篮球馆、足球场、游泳池等等,以及各社区的健身场所。笔者所在城区的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健身场所,单杠、双杠、桩等,整个区设有一个篮球馆,正规健身房(器械在10种以上的)有6家,游泳池8家。而周边的乡镇却无一所正规场馆,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健身设施在我国城乡间的分布极不均衡。近几年健身路径等健身设施在城市里广为普遍的走进社区,然而一些地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凋零,有些靠近城市边缘的农村虽然也象征性地安装了一些设施,但因为老百姓的认识及兴趣问题日渐“荒芜”,由于缺乏后续资金维修、管理、更新、补充,农村本来就匮乏的体育设施基本处于“有始无终”状态:一年新,二年旧,三年破烂无法用。
体育消费作为一种体育文化的消费是指“个人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消费之后的以追求发展和享受等方面需要”而引发的消费活动[注]孙汉超:《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就目前来说,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行为主要涵盖以下几种类型,即实物性、参与性、康复性、观赏性和博弈性。从体育消费层次来分,可以概括为通过货币的支付来用于体育消费和参与具体的体育活动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它可以表现为高品质的消费形式,也可以体现为低廉的体力消耗。而在这几种消费行为中,实物性消费占据着相当高的比例,同时表现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活环境,不同认知度的城乡人口在这一类消费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花钱运动、花钱买健康”在现代城市人中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盈利性的体育场馆、保龄球馆、水上运动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等在城市社区中应运而生,不但为国民追求生活健康提供了条件,而且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与此同时,“绿色体育”消费在城市人的意识中也逐渐地被运用开,使轻体育和娱乐体育项目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参与体育的人口数量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体育消费是否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数据。与城市越来越突出的健身热相比,农村体育人口却在“原地踏步”,甚至下降。在消费方式上主要集中在一些规模比较小、消费比较低、周期比较短、见效比较快的消费项目上,究其原因,一些农村仍处于解决温饱阶段是一个因素,政府在设施建设投入方面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乡镇体育消费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居民消费心理的提高会随着当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文化因素、体育设施基础薄弱也决定了农村体育消费心里的低落性。尤其让人们感到悲哀的是,多达两亿的农民到城市打工,推进了城市建设,却极少分享城市体育设施,成为被健身“遗忘的角落”。随之而来的是,留在农村的老人、孩子和妇女等,基本以年轻人侧重于运动服的购买及球类等小型运动器械的消费,老年人更是以棋类、散步这些花费很少的运动来消费,大型体育活动更是基本处于“零状态”,也就更谈不上让他们拿出相当多的钱来进行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包括购买健身器材、服装、球鞋等实物性消费,也包括观赏比赛等购买门票的精神消费,而这种精神消费又比较大。笔者曾就所居住的城区做过调查,数据显示看过现场比赛的人数占体育人口的30%,而农村中只占5%。城区每2人有一套运动服,而农村每20人才有一套运动服,这种差距是相当大的。而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消费观念的不同,以及经济条件、时间限制等原因造成的。很多农民没有时间观看比赛,他们也认为观看比赛没有什么价值,所以这种差距将继续持续并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目前体育消费品越来越多,如:服装、鞋帽、器械等等,也出现了众多的知名品牌如“李宁”、“361°”、“安踏”等国内品牌,“Nike”、”adidas”、”puma”等国际品牌。这从某种意义上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体育消费品的机会,也使人们的体育生活更加方便。但通过对地区调查发现,在城区穿着和选择名牌的人占23.6%,其他则认为品牌无所谓。农村中只有7.7%选择名牌,这其中大多为在校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对知名品牌的认识程度调查,城区中知道的人占60%以上,而在农村中农民穿过运动服和鞋帽的本身就很少更不用说品牌了。这种差距与经济条件的差异有很大程度的关系,再就是农民接触到的事物和体育人口少的原因造成。
体育消费本身涵盖了健身、保健、娱乐、休闲等,其社会功能是多元性的,而又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体育消费也呈现出较大差别,以上我们分析了因最基础的体育设施差别、消费观念、经济条件等等因素,已经造成了城乡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而这一差异在整个消费环境中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绿色消费水平的进一步发展。绿色体育消费之所以又与传统体育消费存在着差距,是因为其绿色消费最大的阻碍来自于市场参与者的利益损失。笔者认为这主要依靠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体育消费产品因包含一部分绿色成本,所以价格必然要高于传统体育消费品,城市中因基础设施质量好、品种相对要多,居民的消费意识、环保意识相对于农村居民要好很多,农村居民只是依据现有的设施,做一些简单的锻炼,所以对于那些保健的、娱乐的、休闲的绿色体育消费品是不屑一顾的。
制约体育消费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消费者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又分为经济因素、市场因素和社会功能。体育设施是制约体育消费中社会因素中的市场因素,主要指体育场馆场地、器材设施的经营环境,这也是市场因素中的硬件设施。消费者个人因素分为体育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城市居民中因为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价值观念相对宽广,消费行为和心理必然也就能够放的开,如果配套的体育设施能够跟上人们的思想进步,体育消费必然也会大幅提高。而因农村居民在这几个方面都相对缺失,加之起主要诱因的体育设施匮乏,也就使他们产生一种望尘莫及的思想,这必然会制约体育消费的发展,更不用说成本较高的绿色体育消费。
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媒,以科学的、健康的口号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健身意识,尤其在各级学校中宣传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其中农村各级学校更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广大农民的健身意识,提高农民参加锻炼的自觉性,引导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通过农村体育的开展,促进农村体育服务业发展,增加文化体育消费。在城区内建设标准的体育馆,足球场,游泳馆等各种健身场所,充分发挥经济上的优势,使大众体育消费向主动消费过度。应当经常组织各类比赛,尤其不能忽视农民的存在,定期在各区县进行各种比赛,如长跑及游戏性项目等,减小城区与农村的差距,同时加大和重视组织宣传,力争使乡镇群众性体育活动长期有序的进行下去。
设法扩大社会福利,强化其在市场中的角色地位,建立网球场、门球场、保龄球馆等高雅休闲娱乐性场所,把农村体育纳入日程,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尽可能的支持农民经济。也可以运营其他体育或娱乐设备,将体育或娱乐带进社区,带进农村。通过收取较低的场地保养费,使得很多低收入的农民能够参与[注]吕民:《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政府投入一定的经费帮助修建一定数量的健身场所,大力开展以送体育器材、体育培训、体育测试下乡为主要内容的“三下乡”活动,缩小城区与农村的差距,以此带来正面的经济影响,使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有效的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引导城乡居民积极而科学的进行体育消费。同时加快城乡结构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场馆建设,借助政府的力量。保持城市消费市场的同时加大农村体育产品和体育消费绿色观念的引导。加大对社会体育的宣传与指导,减少盲目消费、冲动消费及攀比消费,引导健康的体育消费理念[注]代万雷:《四川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让城乡居民手中的钱花得值,花得乐意。让文明健康的可持续绿色消费,有利于恢复、发展人们的智力和体力,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社会生产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建设为开展体育活动和促进体育消费提供了条件,乡镇消费要以实物性消费向参与性、观赏性消费过度,让乡镇低收入人群感受到健身、游泳等高品位的体育项目带给人们的享受,在满足现代乡镇居民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在人们意识增强的同时,体育消费市场要跟上发展,注意其市场开发的层次性,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收入水平的体育消费者,来细分体育消费市场,设置相应类型、层次的体育设施,科学的把握城乡消费的差别,把城市体育消费与乡镇体育消费有机的结合和区分,以此来提高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消费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利用现有的体育人才特别是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力争让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社会共享,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的培育和扩展体育市场,满足人们对体育设施上档次、上水平的要求以及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
社会的长足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许多弊端。乡镇居民体育的健身和健康是被遗忘的角落,地区发展不协调,公众认同度低,体育场地的多少,体育设施的是否完善都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状况。所以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现有场地设施的服务质量,多为居民建设经济实用的体育健身场所,体育消费定为是大众的、社会的才能有稳定的持续市场。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锻炼宣传工作进一步深入,体育的参与性也越来越体现,参与人数逐步增加,人们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加强,让城乡居民体育消费心理发生变化,体育行为习惯发生变化,积极营造良好健康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们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树立“花钱买健康”的新型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