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泉 王作军
肥城市农机培训工作调查
马庆泉 王作军
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大量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进入千家万户。农民科技水平低、操作能力弱等弊端逐渐显现。农机培训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肥城市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管理体制健全、师资队伍雄厚、教学基础设施完备,为农机化事业培训了大量的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广大农机教育工作者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立足农机,面向社会,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广泛开展农机培训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市现有教职工9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8人,教练场地2300平方米,教室面积290平方米,电教设备9台,教练车5台,配套机具12台(套),固定资产达220余万元,年培训能力3000人。
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开展综合培训,拓宽培训内容。除培训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基础知识外,还开展了交通安全法律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职业技能知识等培训,提高了学员适应市场、就业和致富的能力。
二是开展送教下乡,上门培训。利用“三夏”、“三秋”、冬闲等农村集中教育的有利时机,组织人员上门入户宣讲农机安全政策法规,开展安全操作技术培训。春耕之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利用“科技三下乡”、“科技之冬”等活动,组织农机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现场为农民群众解决疑难问题,今年共开展上门入户、田间指导400余人次。
三是开展新机具、新技术现场演示培训。在新机具示范演示现场会上,农机教师配合农机推广技术人员联合生产销售人员讲解培训操作使用技术,开展现场操作培训与指导,效果明显。先后举办马铃薯机械化播种,小麦、玉米联合收获,玉米贴茬直
播,免耕播种等现场演示会28场次,发放农机科技资料、明白纸和宣传页8300余份。
四是偏远乡镇延伸培训。肥城市有1/3面积被山区覆盖,针对部分镇村组地处偏远、交通不利、科技信息不畅的实际,定期组织开展驾驶操作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等农机科技服务活动,有效地延伸了农机科技培训服务网络。今年,肥城市先后在潮泉镇、孙伯镇12个村组开展了进村培训活动,深受农民、机手欢迎。
2013年肥城市农机局共培训农机人员318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400余人,农机管理人员80余人,新购机农民600余人,农机合作社社员300余人,其他农机大户、农机手1800余人。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新购机农民的技能,促进了农机事业蓬勃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局把农机培训作为农机化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列入年度考核目标任务,确保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机校年初根据各级考核指标制定详细的培训工作方案,明确培训思路、培训目标、任务分工,确保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二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等常用媒体,以及肥城政府网、“行风热线”节目、信息网站等平台加大对农机教育培训的宣传,印刷宣传单和农机实用技术手册,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参加培训的重大意义,掌握农机技术知识。
三是创新方式,灵活培训。打破原有的培训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根据机手的个人情况、区域布局情况、整体素质情况安排办班讲师,决定办班地点、开班时间、办班内容,将课堂放在乡村院落甚至田间地头,既方便群众,又扩大影响。通过科技讲座、科技大集、图片展览、学员互动等方式,适时将农机维修及保养知识作为科技下乡重点内容进行培训,提高了农机户使用、检修机具的意识及能力。
一是生源组织困难,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相当一部分驾驶操作人员,在购买农机后认为,从事农田作业或上乡村道路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更有甚者,不少驾驶员无视法律、法规,违章载人、载物,无牌行驶,把安全问题当儿戏,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隐患。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部分教学设备老化。肥城市农机校为差额事业单位,目前没有任何行政类收费项目,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均为公益性服务,经费极度匮乏,直接导致教学设备的配置更新不能正常进行,很难开展多元化培训工作,培训质量难以保障。
三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知识老化,教学内容和手段落后,导致学员所学知识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
一是更新培训模式,提高学员的参训积极性。
二是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农机校发展活力。
三是进一步拓宽培训范围,迎合市场需求。
四是继续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