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军,李秀领
(山东建筑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在高等学校立项建设3000 个左右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1-4]。
许多高校依据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基本要求,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初步成绩。李明华等结合国家建设生产一线对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从市场定位、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5];康俊涛等对土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质量评价体系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6];张云莲等对地方院校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复合化进行了探讨[7];金立兵等对土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8];雷劲松等围绕教学团队创建、教学内容改革等进行了探讨[9]。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于2009 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后,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文章结合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比较深入探讨和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前身是山东建筑大学于1958 年最早设立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目前,形成了“以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相融合,以建筑工程为主”的办学特色。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结构工程”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1 个、“工程结构与防灾”山东省“十二五”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 项。分别于2003、2008 和2013 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标志着土木工程专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同济大学李国强教授受聘为本专业“土木结构诊断改造与防灾减灾”岗位的“泰山学者”,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的马中国教授被聘为本专业“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近五年以来,专业教师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2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 项),推广科研成果50 余项,创经济效益上亿元,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之路。现已为国家及山东省培养了八千余名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山东省基本建设行业中结构工程领域的技术骨干近80%来自我院毕业生。
充分保持和利用目前该专业在省内办学的整体优势,强调科学的、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并具有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紧紧围绕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遵循“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基本原则,面向山东地方建设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把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
以“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行业,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土木工程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基础,构建由理论、实践、课外教学组成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升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
(1)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平台,采用校企联合“3+1”模式组织教学,即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累计约3 年,校内外实践累计约1 年,建立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土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校企合作 与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威海国际集团、山东建工、青建集团等企业的合作,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扩大“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在建筑行业拓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专业领域,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层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双方师生的学习交流,提高师生国际化视野[10]。
(1)强化教学建设 编写具有土木工程特色的教材,优先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以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群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加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为主体,造就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2)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即由公共基础平台、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平台和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三个专业方向、不同层次构成的课程体系。
(3)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实现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内容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对接,针对注册结构师、注册岩土师、注册监理师和注册建造师职业技能和资格要求,增设《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等课程。
(4)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将实习教学与生产企业相结合,在生产一线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5)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探索与建筑企业联合开发《建筑工程安全》、《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资源,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与实践。
(1)利用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软硬件条件,修订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开发性实验课程,使其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以上。
(2)针对土木工程特点,结合《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土力学》等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开发混凝土结构实验、土木工程施工流程及土力学实验的视频资料、虚拟工艺及动画演示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效率和效果。
(3)举办结构设计大赛、测绘技能大赛等活动,完善学生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平台。
(4)加强与山东建工、青建集团和威海国际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土木工程领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实践基地。
(1)以“土木结构诊断改造与防灾减灾”泰山学者岗位和“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为基础建设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及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队伍,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国家及省级教学名师,形成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人才梯队。
(2)每年有计划地从国内外重点大学引进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博士及以上人才,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通过攻读学位、做国内外访问学者等渠道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
(3)注重教师企业工作经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通过“产、学、研”的相互结合提高实践经验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优秀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企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
(1)在管理体制方面 继续完善“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吸纳行业、企业骨干人员建立专业建设理事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专业建设内容。
(2)在教学管理方面 强化信息化建设,完善学籍预警体系,制定教学质量保证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重点建设由企业共同参与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效果。
(1)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本专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鼓励教师在搞好教学、科研同时积极参与生产实践,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将学生纳入“产、学、研”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2)结合土木工程省级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大力开展学历及成人高等教育,积极组织注册建造师、结构师、造价师、监理师等辅导以及建筑行业职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3)依托本专业的2 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利用本专业在建筑抗震加固改造、空间钢结构和基坑支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积极服务于建筑行业,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1)加强学生注册工程师(包括注册结构师、建造师和监理师等)的职业道德教育,传承“求真、务实、严谨、创新”的土木工程学院精神。
(2)为弘扬和发展优秀建筑文化,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通过建筑物整体平移、异地重建等方式对重要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使学生树立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和增强学生建筑文化知识。
自2009 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经过本专业全体教师的努力,使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建设水平长足发展
2009 年在校内开办土木工程辅修专业,2010 年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2012 年土木工程专业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高厅函〔2012〕7 号)。至此,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同时,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条件有了很大进步,除了拥有国内先进的静力加载设备和火灾试验装置外,投资1000 余万元建设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系统,目前正在建设期间,预计2014 年投入使用。本专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的师资队伍,在钢结构基本理论及空间结构、新型结构体系及其抗火性能和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并在楼房平移方面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相关成果荣获2012 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建筑结构移位与加固改造”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2013 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工程结构防灾减灾”科研团队入选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2)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重视并积极倡导教学改革与探索,积极开展相关教研课题的立项研究工作,以达标课程建设为起点、重点课程建设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省级、校级和院级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及教改项目,并取得了较大成果。在原有省级精品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钢结构原理》的基础上,2011 年《土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和《基础工程设计原理》等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至此,土木工程专业主干专业课程均为省级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的投入使用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012 年,山东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经专家鉴定,项目整体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同类院校开办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供了示范和参考。“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运行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成果分获省级一等奖、三等奖。同时,“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入选山东省高校省级教学团队。
(3)人才培养质量初见成效
土木工程专业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刘宁、孙秀松分获2012、2013 年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毕业生奖。2011 年在张鑫教授的指导下王恒、司道林等两位同学的《汶川大地震震害调查与启示》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09—2013 年本专业学生均获山东省测量技能大赛一等奖1 项。本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表现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上手快等特点,得到用人单位好评,不少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在高校中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优化学科结构、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校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培养高级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及实力的体现,也是未来高校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土木工程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具体建设方案,取得了积极效果。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李国强.区分不同类型制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必要性与初步设想[R].南京: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2008.
[3]谭凤训,罗从伟,王琳,等.工程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1):130-132.
[4]李梅,陈文兵,王洪波,等.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以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2):180-183.
[5]李明华,雷晓燕,童谷生.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效果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25(3):126-130.
[6]康俊涛.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165-167.
[7]张云莲,韩国英.地方院校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复合化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28-31.
[8]金立兵,薛鹏飞.土木工程国家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8):115-117.
[9]雷劲松,王汝恒.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C].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10]陈启辉,周学军,吕明英.中澳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C].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