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炜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城邑建筑理念及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据《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夏、商都曾多次迁都,但是,“自盘庚迁殷至纣之亡,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不仅如此,周代商后,西周以镐京为都,东周以洛邑为都,都不再进行经常性的大规模、大范围迁都。这说明,自商代后期起,人们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城邑规划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在建造伊始就进行有效规划。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对城邑建筑思想进行整理和总结,其成果集中在《周礼》、《考工记》的相关篇章中。其中所反映的建筑设计理念甚至被后世统治者所借鉴和应用,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色,也内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商朝城邑的规划布局,对于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形成及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考古学的成果,为研究商朝城邑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多年来,考古学家发掘了多个商朝城邑,主要有河南偃师商城、[1]郑州商城,[2]山西垣曲商城,[3]湖北黄陂盘龙城商城,[4]安阳殷墟[5]等。这些城邑虽然不是商朝城邑的全部,但它们是商朝不同时期、不同性质城邑的重要代表。如在时间上,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等属于商朝早期,安阳殷墟属于商朝晚期。在性质上,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属于全国性的都城;湖北黄陂盘龙城则是地方性的城邑,带有强烈的军事性质。因为时代、性质上的不同,这些城邑在规划布局上也有同有异,其内涵和当时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当时社会文化面貌的集中反映。
城市既是一种地理现象,也是一种人文景观,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们综合考虑人地关系的产物。商代城邑的周边环境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条件,这反映了商人对人地关系的思考。
第一,城址一般选在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之处。偃师商城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地势平坦,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南北交通也颇为便利。郑州商城位于嵩山余脉丘陵高地东端和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处于金水河和熊耳河之间,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盘龙城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黄陂县,不仅土地肥沃,资源多样,农业发达,而且坐落在海拔44.8米的高地上,雄踞大江北岸,严控矿产丰富的鄂、赣等地,其地理位置至今仍是中原与江汉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殷墟所处的安阳小屯在洹水之滨,卫、漳、洹、滏四水穿流而过,土壤湿润,富含腐殖质,土地肥沃,有良好的森林植被,而且是晋、冀、鲁、豫四省交汇的要冲。
第二,城址大都选择在近河的台地上。府城早商遗址位于焦作市西南10公里府城西北部台地上;盘龙城筑于府河北岸高地之上,且三面环水;垣曲商城位于垣曲镇南黄河与亳清河之间陡起的高台上。把城址选择建在近水的高地上,是古人总结生活经验作出的选择。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但在古代,人们的防水设施和治水经验尚不丰富,况且黄河流域属于季节河域,夏季雨量比较充沛时非常容易泛滥成灾危害人们的生活。因此,古人把居住地选择在近水的高地上,既方便生活取水,又可以防止水患。诚如《管子·乘马第五》所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第三,城址一般选在有厚重人文环境之地。商朝城邑的选址除了注重优厚的自然环境之外,一般都选在有厚重人文环境之地,考古发现多为当地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垣曲商城所在的垣曲镇位居山西省南端,早在距今6 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就在这里生息,发展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以及手工业,如今在古城镇周围的允河和亳清河两岸的河旁阶地上,散布着许多原始文化遗址。这些古代遗存告诉我们,古城所在的垣曲小盆地自古以来便是原始文化的发祥地,数千年的古代文化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商人代夏以后在此建立城邑正是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之后作出的选择。府城早商城址也是如此。该遗址位于焦作市西南10公里府城西北部的台地上,东西走向长约280米,南北走向长约300米,面积近10万平方米;文化底蕴丰厚、内涵丰富、集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
第四,城邑选址还充分考虑了现实的需要。商朝的统治中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商朝城邑大多也分布在这里。与此相比,盘龙城商城这座长江流域的商代城址就显得有些突兀。经过长期研究,现在一般认为,盘龙城商城的修筑一是为了巩固商人在南方的统治,二是跟南方丰富的铜矿资源有关。当时铜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盘龙城地近鄂、赣等产矿区,又有着水运的便利,自然就成为黄河流域商王朝控制南方铜矿资源,并向长江流域扩充势力范围的理想据点。其实,这种处于战略考虑而修建的城址,除了盘龙城外应该还有很多。如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就是三千多年前商人灭夏之后在河南西部和中部兴建的两座城址。而垣曲盆地内垣曲商城的修建也有保卫京畿之地的重要作用。
第五,城址的选择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念约束。甲骨文将王都称作“大邑”或“天邑”。如商代晚期都城殷墟被称为“天邑商”。其中“邑”字上通围字,下部作人字解,意指方形围墙内为人所居。《周礼·冬宫·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国”指“城”或“都城”,其平面呈方形。这说明城市平面布局方形结构已经出现,和自由开放式平面的格局形成鲜明对照。
据学者研究,“方形”城址的形成和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密切相关。古人认为,在宇宙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圆地方”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中占主导地位。“地”既然是方的,国家也应该是方的,国都的规划也应该是方的。这种封闭式的、静态的布局结构经商人的探索实践,至西周时被定格为《考工记》中的模式,成为中国后世城市建设设计的特点。[6]
在中国古代城邑建设中,城郭制是一个基本要素。《世本·作篇》里讲“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因受发掘制约,夏代及以前是否有外郭城墙尚不可知,而商朝城址大多有城墙遗迹可觅。
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是《世本》所述城郭制的典型代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偃师商城有大城、小城和宫城三重城垣。但实际上,应该是两重城垣。因为偃师商城的大城和小城是在不同时期修筑的。准确地说,小城所圈定的范围是偃师商城最初的规模,此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内人口的增多,偃师商城地位不断上升,遂在小城之外重新夯筑一城墙,成为现在看到的大城。郑州商城分为内城和郭城。内城城址平面为长方形,城垣周长6 960米,东墙长1 700米,南墙长1 700米,西墙长1 870米,北墙长1 690米。墙基最宽处达32米,地面残存最高处为5米。城墙上发现8个大小不同的缺口,可能与当时的城门有关。建筑方法为夯土分段版筑而成,每段长约3.8米,夯层厚度为3-10厘米,有的达20厘米,夯窝密集,十分坚固。在主墙体内侧或内外两侧还有夯土结构的护墙坡。郭城墙围绕内城建造,现在只发掘出了南墙、西墙等部分墙体。
城郭双重城墙制在商朝并没有完全实现。垣曲商城和盘龙城这两座商城都只有一重城墙,但都有护城壕。安阳殷墟是商朝晚期都城,无论建筑的技术还是规格,都应该是商朝城邑中最高的,但是就目前发掘所见,安阳殷墟迄今尚未有城墙发现。为何如此,可能和殷墟商城的位置有关,也可能和考古资料不足有关。
《易·坎卦》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这个险即指城墙及其附属防御设施。总览商朝诸城邑的建筑方式及规模,可以看出,在商朝的城邑建设中,城的政治、军事作用尤其突出,无论都城还是一般城址,基本都设有城墙、护城坡和壕沟等防御设施。城墙也一般采用夯筑的技术建造,并尽可能地增加厚度和高度,以增强防御功能。为了保证城墙防御作用的发挥,在城墙两侧又特别增筑护城坡,在城墙外建造壕沟等。这些都特别凸显了商朝城邑的军事功能。虽然安阳殷墟尚未发现城墙,但是有研究者认为,安阳殷墟或是尽量利用了自然形势,以宫殿区以北的洹水作为天然屏障,防御外来侵扰。
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城门与街道。南北中轴线大街对称的格局是中国传统都城建设的形制之一。这种形制是随着中国历代都城建设的不断进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在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等古都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其实,这种形制在商朝已经略具雏形。在偃师商城中,小城城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城内有大型建筑基址3座,南部正中一座面积最大,长宽各200余米,四周夯土厚约3米,墙内是一座长宽各数十米的宫殿基址。基址前有一条大路通往城南,大路两侧有几座稍小的建筑基址东西对峙。现存的三面城墙上已探出7座城门,东西墙各3座,北墙1座。城内还有若干条纵横交错的大道。可以看出,偃师商城在初建时已经显露出中轴线布局的特点。[7]垣曲商城城址城门及街道形制也都比较清楚。该城址四面城墙可能都有城门,西墙中段偏北距西北角140米处为西城门,城门以北为较宽的单墙,城门以南修筑了双道夹墙,外墙将内墙城门围圈在夹墙中,城内有祭祀坑。内墙宽6-9米,外墙宽4-6米,两墙平行,其间的窄长夹道宽约4米,向南直通到西南角出口。南墙中段被一冲沟截断,仅余两块夯土,这里的缺口有可能是城门之所在。西段亦修筑了双道夹墙,外墙现存164米,宽2.5-5米,与内墙平行,相距4-14米,其间的夹道向西也通向西南角出口。北墙东端有缺口一个,东墙因破坏严重门址不明。自西城门通往宫殿区有一条横穿东西的城内主干道,长300余米,宽12.5-13.5米。还有湖北盘龙城,该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城墙是夯筑的,四面各有一个缺口,可能是城门。城外有壕沟。
综上可以看出,商朝城邑的形状并没有整齐划一,而是各有特点。不过,商朝城邑都特别注重城邑的军事防御功能,而这种被强化了的军事防御功能是强调该城政治功能的反映。也就是说,商朝城邑的修建,更多地是出于统治者加强统治需要而修建的,是统治者保护自己、加强统治的表现形式之一。
都城性质的诸商朝城邑,内部都包含有宫殿区、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墓葬区等。其中,手工业作坊区包括铸铜作坊、制陶作坊、制骨作坊和制玉石作坊等设施。这些设施一般都有特定的区域,它们的不同位置也能反映出统治者在建造城邑时的政治考虑和现实需要。
偃师商城是商灭夏后营建的第一个国都。[8]城址中首先营建了小城和宫城,宫城位于小城中轴线上,坐落在小城中央偏南高地上,武库和铸铜作坊分别位于城的西南和城外东北靠近河流的地方。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统治者扩建偃师商城,在小城外又夯筑一重城墙,是为大城,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这时的城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有五座城门,城墙外有沟壕。所以,偃师商城有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可分为东、西两组。宫城内有多座水井,还有较为完善的供水和排水系统。城内各宫殿中、城门遗址的路土下,都发现有埋在地下的供水和排水管道,形成暗渠,经过城门,通往城外的护城河。
郑州商城分为内城和外郭城两部分。内城位于遗址中部略偏东,略呈南北纵长方形。内城内最主要的遗址宫殿区位于内城中部偏北和东北部较高地带,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约占城内面积的八分之一,是奴隶主和贵族聚居的地区和祭祀场所。城内的南部为空旷地带,少有遗迹。内城外四周分布有手工业作坊区和墓葬区。其中,制骨作坊和铸铜作坊位于内城外之北,制陶作坊位于内城之西。墓葬区则在内城之西、北、东都有发现。外郭城城墙只发掘出了南部和西部的一部分,环抱着内城的东南角、南墙、西南角和西墙的一部分。内城之外的南面与西面和外郭城之间,是居民区。
黄陂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地处长江支流府河北岸的高地上。整个遗址由夯土城址及其周围的若干一般遗址组成。城址坐落在一小山丘上,略呈方形,随地势起伏而修筑,城内东北部是分布密集的宫殿建筑遗迹,其中一号宫殿基址有四间横列的居室,各有一门朝南,四室与檐柱之间有一周外廊,似为奴隶主的寝殿。二号宫殿基址建筑技法大致相同,是不分室的通体大厅堂,似为奴隶主开会议事的朝堂。盘龙城的宫殿建筑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经古建筑学家杨鸿勋先生研究,采用的是“前朝后寝”的格局,这是我国最早采用此格局的建筑。[9]城外南面、西面、北面都发现有大量商代文化堆积,应该是居民聚落区和手工作坊址区。城西、城北、城东发现有墓葬。民居为单体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简易窝棚,手工作坊一般为酿酒、制陶和冶炼遗址,出土有手工工具、陶器、炉渣等。
垣曲商城城址内中部偏东为统治者居住的宫殿区。宫殿区由多座大型夯土台基组成,以南北并列的两座长方形大型台基为中心,其余分布在其周围,形成一组基址群,台基四周有长方形宫城墙将宫殿区围在中间。城内东南部为一般居民区,是平民进行生产与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分布着大量储存物品的窖穴和堆积废弃物的灰坑,其间散布着少量房屋基址,另有少量墓葬和人工挖制的排水沟分布在周围。城内的房址有圆形双间半地穴式和方形半地穴式两种,室内有中心柱洞,地面及穴壁涂有白灰面防潮。房址周围的灰坑已发现数百个,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具、生产用具以及大量兽骨。
安阳殷墟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若以横穿遗址的洹河为坐标,宫殿宗庙区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东北,在其周围分布着手工业作坊,一般居址和平民墓葬;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和武官村北地是王陵区。在宫殿宗庙区,已发掘夯土建筑基址53座,台基上设柱础,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手工业作坊分为制玉石作坊1处,铸铜作坊3处,制骨作坊2处。
综上,可以综合概括商代城邑布局的基本特点如下。
第一,宫殿是国家机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时最高统治者生活起居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因此,无论在哪所城址中,宫殿区的修建都是统治者最先考虑的问题。宫殿区往往选择在城址内的高地,占据着城内的最佳位置。而且,为了显示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建造宫殿之前先在拟建宫殿地带建一夯土台础,再在台础上起建宫室。在夯土台基上营建宫室一是出于防潮的目的,最重要的则是宣扬统治者高高在上的政治权威。这样,宫殿区既位于城内最高之处,又立于高高的夯土台基之上,使统治者有君临天下之感和高屋建瓴之势。这种建筑模式为后世统治者所遵循。
第二,在各个城址中,居民区都与宫殿区有明显的区别和反差,表现出等级的分化与阶级的对立。这种分化与对立在房屋建筑形式以及墓葬规格中也有明显的反映。代表平民居址的小型房基分为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居址两种,地平和墙壁都系夯筑,房屋建筑比较注意防潮,显示平民生活以实用为主。和唐以后的都城规划相比,商代城址中居民区的设置显然没有经过仔细的规划。居民区既有在内城之中的,也有在内城和郭城之中的,还有如殷墟那样普遍存在的。
第三,从诸城址中的手工业作坊来看,商朝手工业社会分工详细且门类齐全、规模宏大。手工业作坊主要有铸铜作坊、制陶作坊、制骨作坊和玉石作坊等。在每一种作坊内部,也有了一定的分工。如郑州商城的2处铸铜遗址中,虽然都铸造青铜礼器,但是,南关外的铸铜作坊遗址以铸造青铜镢等生产工具为主,紫荆山北的作坊址则以铸造青铜刀、镞等武器为主。殷墟的3处铸铜遗址中有2处以礼器为主,1处则有大量矛、镢等武器和生产工具陶范出土。说明该处不仅生产礼器,也是主要的武器、生产工具生产地。此外,陶器也分为泥质陶器和夹砂陶器两种。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石器、骨器和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器,反映出当时的手工业生产颇具规模。这些作坊的性质各所不同。有的属官营性质,离宫殿区等贵族生活区比较近,所出产品主要供贵族使用;有的属平民经营,其商品主要用于商业交换。
第四,在每个城址中,都有一些区域作为专门的墓葬区,说明商朝实行聚族而葬。在同一个城址周围,又有多个墓葬群,说明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墓地,区分非常严格。墓葬区的位置可能没有严格的规定,有的在城内,有的在城外;有的离居住区近一些,有的又比较远。墓葬中,一般平民只有少数陶器或无随葬品,而贵族墓葬都随葬有铜器、玉器,有的还有殉人。另外在许多灰坑中都发现了散乱的人骨架,或被砍头,或被腰斩,说明人祭的盛行,表现了国家作为阶级压迫之工具的职能。
本文选取商朝城邑中考古资料相对比较丰富的部分城邑进行研究,希望能探析城邑建筑所反映的文化因素。从现今学术趋势看,古城邑研究已经逐渐撇开了就事论事的浅层次,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这些古城历史风貌之简单的物质复原,而是要通过古城邑外在的物质结构,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如城邑的建筑理念、城内布局的相互关系及文化内涵等。本文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尝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J].考古,1984,(10):3-10.
[2]袁广阔.郑州商城1953-1985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3]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1985-1986年度勘察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6]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67.
[7]李自智.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轴线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4,(4):33 -43.
[8]李久昌.论偃师商城的都城性质及其变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7-121.
[9]陈朝云.盘龙城与早商政权在长江流域的势力扩张[J].史学月刊,2003,(1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