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锐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对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的思考
程 锐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本文分析论述了在当前国内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涉及到采购经费的分配,设备招标,实验室软硬件建设,设备的使用、管理以及后期维护等多个环节.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建立在线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充分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与实验人员管理水平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招标采购;利用率
近几年,各地高校掀起了一股建设实验室与购置实验设备的热潮.一栋栋理科实验楼、综合实验中心拔地而起,一个个国家级、省市级重点实验室被设立.但热闹之余我们不禁会思考,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新实验大楼与新实验设备么?原来的实验设施全部都不能使用或者不合时宜了么?到底在原来的高校实验室中存在着哪些问题?是不是仅仅依靠增加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高等院校实验设备的采购通常都需要通过招标的形式来完成,整个过程通常是这样的:①学校向各学院下达采购通知,分配经费;②各院系、实验室向学校管理部门上报采购计划;③学校审批计划,向社会招标;④公司竞标,完成采购.
从表面看起来,整个流程似乎做到了公平合理,没有任何问题,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首先是在经费分配这个问题上,通常学校给各学院实验室下达的经费额度并非是基于各实验室的实际需要而设定的,而是综合考虑了学校的总预算以及各学院的经费申报情况,权衡多方利益的结果.这就意味着经费并不会完全流向那些迫切需要采购设备的部门,而是以一种近似于平均的方式分配到每一个学院.这样看起来似乎很公平,但事实上却使一部分经费流向了那些需求并不紧迫的部门,造成闲置和浪费.
其次是在上报计划和招标的环节,对于各学院、实验室而言,在上报设备采购计划清单的时候,一般还需要他们提供各种设备的市场参考价格与采购计划的总预算,以便招标.但由于实验室人员和教师通常都只熟悉设备的使用,而并不清楚各种设备的市场价格、生产情况、详细的指标参数以及招标的整个流程,因此他们所拟定的采购计划常常会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设备上报的参考价格与市场价格有很大的出入.如果报的价钱高于市场价,那没问题.但如果报的价钱大大低于市场价,那就意味着总预算会不够,无法完成招标和采购.事实上,这种情况经常会出现,因为在报计划的时候,实验室人员根本就不了解市场行情,他们上报的价格通常都来自于网络信息,例如“淘宝”上的打折价、最低价,而这种价钱在政府采购和招标过程中是不可能有的.
第二,由于实验室人员不可能熟悉每一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停产信息,有些设备还必须是在政府采购目录内的才可以选择.因此在拟定计划的时候,经常会列入市场缺货、停产或者不在目录内的设备.因而不得不回头再修改采购计划,这也会影响最终的预算和招标.
第三,在招标的过程中,通常还不能写明各种设备的品牌和型号,而只能标注关键性能指标和参数,因此要求实验室人员在拟定计划的时候要反复斟酌.既要通过标示的几项指标锁定设备,同时又要保证多家公司能够入围,使竞标正常进行.参数标示过于精细,可能会出现无法竞标的情况,出现废标;参数标示过松又有可能买到并不适用的产品.这都是经常会出现的情况.
以上任何一点出了问题,就必须要重新拟定计划,再次招标.整个过程长达数月,大大降低了采购效率,使教学需求得不到满足.
要解决上述问题并非不可能,只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可:
首先是要改变经费分配的不合理制度,杜绝平均主义.
在每年的采购预算下达之前,要求各部门、学院、实验室预先提交详细的采购计划与清单,并阐明理由,然后由学校审批,专家认证.坚持让“合理的项目上,不合理的项目下,紧迫的项目先上,非紧迫的后上”,不要顾及人情、面子,使经费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其次是要加强实验人员与设备采购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对计划拟定人员进行“项目申报专项培训”,使他们充分了解设备采购的整个流程、采购目录,从而提高计划书的完成度与招标的成功率.
从竖炉熔铜过程分析不难看出,其装料、熔化、升温及后续保温各阶段热负荷的需求状况及热传导方式差异很大,唯有针对以上特点,加强竖炉故障分析及过程控制,方能实现SCR型燃气竖炉的最优化效果。
第三是加强实验室的人员建设与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对于实验设备具有更充分的了解.既要会使用,又要懂得其工作原理.能够区分同类设备的关键参数与性能指标.从而提高计划书对于设备的区别能力,提高招标的成功率.
第四是要定期让一线教师与实验人员接触市场,了解市场行情与设备的更替情况.对价格与设备具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做预算.
近几年,为了配合本科教育评估工作,各大高校都大大加强了实验室建设的力度,一幢幢理科实验大楼、文科实验中心、媒体技术中心拔地而起,大量的机房、语音实验室被建立,我们不禁想问,原先的实验室和设备就都不能用了?
事实上,在高校中分散着大量的闲置设备.它们一般都是在某个大单中购买的多余的设备,或者是在某次招标中买错了的设备,或者是买回来没人会用的设备,或者是没有场地摆放的设备,或者是被某个部门淘汰下来的设备……
它们大多还可以使用,甚至有些还没有拆过封,但就被遗弃在了某个角落,静静的等待报废的那一天.
即使是在正常使用的设备,多数也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利用率.如果一个学期只使用一两次,到十年报废时也只不过使用过一二十次.
如何解决这种只重视建设而忽视使用的问题呢?我觉得有两点: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将所有实验设备纳入统一管理的机制.
这不是说要将所有设备集中存放,专人管理,而是说我们要建立一套实验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就像图书管理系统一样.将每一件实验设备进行编号,录入信息库.然后建立一套分级权限体系,使不同的人能够使用到不同的设备.同时这套系统还应该支持在线查询功能,使用户能够知道每一件设备的性能参数,工作状态,以及是否可以借用等等.
有了这套系统,就可以大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将不同设备分别在各个实验室存放,而不必去修建一栋大楼去专门存放.
其次,要在学校内部建立一套实验设备的流动机制.
某个设备可能是由某个实验室申报购买回来的,但却不一定适合他们使用,如果无法流动到其它部门,则必然会造成闲置和浪费.还有些淘汰下来的设备,其功能尚在,也可以考虑流动到其它部门使用,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长期以来,似乎中国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就只有硬件建设这一个方面,软件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从来就没有引起决策者足够的重视.以笔者2004年曾负责建设的数字音频实验室为例,当时建设实验室总共的预算是四十万,其中约有三十二万用于购置硬件设备,八万用于实验室的装修,共64平方,含布线、隔音、地板、家具、空调、照明等,软件预算只有1650,当时买了2款专业音频软件.再比如今年我们所组建的一个微格实验室,总预算四十五万,设备预算三十九万,六万用于装修,约120平方,含布线、隔音、地板、家具、空调、照明,没有软件的预算.
可以看出软件的配置根本就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而基础设施的装修也是得过且过.这并非是我们一线教师不重视软件与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实在是经费过于紧张,同时决策者没有重视配套设施建设的结果.
此外,实验室配套设施建设中还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光购买了硬件,却没有购买后续的服务.比如我们学校曾经花巨资购买过一批大型教学仪器,但买回来的设备却没人会使用,也没有经费聘请相关公司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培训,因而这批设备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经费稍微多一点,领导稍微重视一下软环境的建设,而不是仅仅看重实验室规模和硬件设备的数量就可以了.
实验室的建设,当然也不仅仅是修楼、买设备、做装修、买软件与服务,同时也涉及到实验员队伍的建设.现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验员的人手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实验员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实验员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可能很多高校都会遇到.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新专业、新技术层出不穷,相应的技术人才缺口较大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为很多高校的教师岗位超编,无法聘请更多的实验员所造成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引进人才,而得从多个方面着手.
比如:我们可以在校内建立一种长效的、便捷的转岗机制,让其他岗位上条件合适且自愿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甚至于行政人员经过短期培训能够转岗到实验员的位置上,实现重新上岗.当然这种转岗机制应该是既可以转入也可以转出,而且应保证教师的待遇不至于降低,才有可能执行下去.
高校也可以学习当前企业通行的一种做法,那就是“外包”.将某些课程的部分甚至于全部实验课时外包给企业.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在不增加岗位编制的前提下获得了更多的实验教学人员,而且这些实验员还都是社会上的技术专家,使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接触到技术前沿.此外,如果学校准备停开某些课程,而新开另一些课程,则可以在完成旧合同以后,将新课程的实验部分外包给另外的合适的公司,从而根据社会的需要灵活开设课程,而不至于受到人员的限制.
当然,外包也是一种比较具有风险的做法,在外包合同签订的时候,学校一定要建立一种监控与防范机制,以保证教学质量不至于降低.
对于已有的实验员,为了使其更加胜任自身的工作,学校应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的技术能力与水平尽可能赶上社会的发展,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当前,很多高校的实验室管理还是完全依赖“纸笔记录”这样一种原始的方式.有些什么设备?它们的运行状态怎样?谁在使用?这些都被记录在纸上.
这些记录既不利于查询,也不利于管理,更不利于统计.这也是造成实验设备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有一些实验室是通过word文档或者excel表格来进行记录与管理的,但这样仍然无助于实验室相关信息的查询.
要改变这种状况,同样有赖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只有将所有的实验设备都纳入到这个系统的管理之下,实现实验设备的信息公开与在线查询,才能最终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以实现物尽其用.
〔1〕林婷,范哲意.高校科研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62-164.
〔2〕唐凤娥.高校实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7-99.
〔3〕方渠娟.高校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统筹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57-158.
G482
A
1673-260X(2013)01-0249-03
湖北省十二五教科规划课题(2011 B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