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甘肃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与产业化路径研究

2013-04-02 09:03何国长贠继庄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7期
关键词:甘肃特色农业

何国长,贠继庄

(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甘肃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与产业化路径研究

何国长,贠继庄

(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本文通过对甘肃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的分析,提出了四大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聚合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甘肃农业主体功能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化发展对策

甘肃省是黄河长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区.由于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就必须科学划分农业主体功能区.促进甘肃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不仅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合理布局特色优势产业的需要,也是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甘肃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

根据甘肃各区域农业自然环境条件、现阶段农业发展状况以及生产方式,甘肃省“十二五”农业规划把全省农业发展区域划分为“一带五区”.“一带”是沿黄灌区农业产业带.主要包括临夏、兰州、白银等黄河沿岸农业区,该区域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条件优越,人力资源丰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产业聚集条件.发展重点是高原夏菜、瓜果、奶牛和生猪为主的设施养殖等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层次和贮运能力.“五区”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在河西走廊农产品主产区,以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为建设方向,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效节水农业和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在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以粮食生产为主体,发展优质苹果、蔬菜、苜蓿草、白瓜子、黄花菜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推进猪禽规模化、牛羊标准化养殖;在中部旱作农业区,以旱作集雨高效农业为主要方向,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中药材等为重点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陇南、天水南部山地农业区,发展以果品、蔬菜、油橄榄和食用菌等为特色的高效农业;在甘南及祁连山等高寒牧区,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突出民族特色的生态畜牧业.

2 甘肃主体功能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要促进甘肃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通过制定差别化的农业区域引导和产业扶持政策,把特色农业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通过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化基地的形成.为了把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全省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建设四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1 河西走廊农业区,应发展荒漠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河西走廊是甘肃农业资源条件较好和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该区应以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为重点,推广荒漠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节水高效商品性绿色农业区.根据河西地区东西跨度较长,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的情况,又细分为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水源涵养林生态林牧业模式和河西走廊中部的“粮—菜—瓜果—牧—沼气”模式.在山地要建立国家级天祝白牦牛自然保护区,发展天祝白牦牛培育基地;在肃南县建立高山细毛羊养殖开发中心,提高细毛羊品质和良种覆盖率,发挥细毛羊在畜牧业中的主导地位.在中部地区以发展节水农业为目标,以沼气为纽带,联动玉米制种和蔬菜种植、瓜果栽培等产业,用畜肥沼肥推动特色农业良性循环.

2.2 陇东、陇中农业区,应发展“退耕—林果—畜牧—沼气—梯田—水窖”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该区应以旱作区集水高效农业为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发展“退耕—林果—畜牧—沼气—梯田—水窖”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要利用退耕还林还牧和沼气进农户工程的机遇,推动优势产业规模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产品向绿色发展.马铃薯是中部地区主导性产业,应加快沿黄全粉薯条薯片专用型、中部淀粉加工型、天水陇南早熟菜用型商品生产基地建设,运用“品牌+专列+团队精神”的营销手段,带动马铃薯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中药材是甘肃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中部地区应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和规范化种植,通过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扩大中药加工企业经营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苹果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花牛苹果”和“平凉金果”已成为中国苹果产业的著名品牌.苹果产业应推广“高垄覆膜+小沟集雨+穴贮肥水”旱地果品水肥高效利用模式,完善龙头企业、果品协会与果农之间的利益连结机制,加快苹果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2.3 陇南农业区,应发展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南地区农业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经济林果、畜牧养殖、冬春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等五大特色产业优势明显.该区应推广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挖掘山体生产潜能,建设山地高效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在山顶应发展“林—山野菜—茶—沼”循环经济链条,栽植花椒和银杏,种植茶叶和山野菜;在山腰应发展“果—菌—牲—沼”循环经济链条,栽植苹果和核桃,种植菌类和发展畜牧业;在山底应发展“果—粮—渔—沼”循环经济链条,栽植油橄榄、蜜桃和大樱桃,种植中药材和无公害蔬菜.用沼气产业链把特色农业生产循环起来,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效益.

2.4 甘南、临夏牧业区,应发展“高地—低地”和“畜—草”双向对流农牧循环经济模式.甘南、临夏高寒阴湿地区要开发特色畜产品和草原生物资源,实施黄河源头生态屏障工程,建立“高地—低地”和“畜—草”双向对流农牧循环经济模式,以整合农牧业资源优势;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牦牛、藏羊等种公畜基地;研究“基地+牧户+龙头企业+市场”的种公畜互动机制,实现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不同生态类型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只有加快草场和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畜牧科技创新,强化畜牧科技推广,才能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 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要加快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在循环经济视角下聚合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潜力优势,在理清制约因素基础上,选准优势,实现从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转化.

3.1 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农业循环基地.甘肃应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和要素构成,发挥气候类型多样、光照时间长和土地辽阔的得天独厚优势,建设特色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在张掖、武威和定西等地应建设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在甘南、临夏和陇南等地应建设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在全省推广“种植—养殖—沼气—沼肥—再种植”、“猪—沼—菜”和“果—草—鸡”等多种农业循环模式.通过循环基地建设和推广多种农业循环模式,进一步提高技术、机械、良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3.2 突出甘肃高原特色,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特色农业是甘肃具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各要素组合中频率最高的策略.为了把优势产业变成主导产业,必须在河西建立以制种、蔬菜、啤酒大麦和葡萄为特色的产业带;在陇东建立以果品、草畜、小杂粮为特色的产业带;在中部应建立以马铃薯、中药材为特色的产业带;在陇南应建立以花椒、油橄榄和核桃为特色的产业带;在甘南、临夏应建立以草畜为特色的产业带.通过产业带建设,把马铃薯、蔬菜、果品、制种、中药材、酿酒原料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变成全省性主导产业.

3.3 用好国家对甘肃农业的支持政策,建立特色产业加工集群.目前,要认真梳理国家政策文件中涉及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具体政策,通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建立区域特色产业加工集群.为此,在河西应建设以玉米制种、啤酒大麦、棉花、酿酒为主的加工链;在中部和陇南应建设以马铃薯、蔬菜、药材为主的加工链;在陇东应建设以果品、肉类为主的加工链;在甘南、临夏应建设以乳制品及皮革加工为主的加工链;应推广“梯田+林果+全膜+节灌+基地”的旱作农业模式,构建“研发—种植—加工—贮藏—物流”为一体的特色果品和绿色蔬菜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用“产学研”相结合形式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3.4 引进农业最新科技成果,促进特色产业品牌化建设.甘肃有些特色农产品质量不优,其原因是农业科技含量低和成果转化率不高,引进农业最新科技成果是缓解内部劣势的主要途径.要吸收特色农业最新科技成果,提高成果转化率,必须研究农业科技新成果推广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农业科技新成果来推动农业品牌化建设.为此,要以农产品科技创新园区为平台,创造本地的拳头和名牌产品;以现有国内名优品牌为纽带,通过聚集生产要素和整合提升,形成世界知名品牌;制定全省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为优势产业提供技术保障;强化对特色农产品监督管理,建立品牌质量保证体系.

3.5 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甘肃应依托天水国家农业园区建设,做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中心、中国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基地、西部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甘肃天水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把园区建设成甘肃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和农村人才培养的基地,通过推广“园区+企业+科技+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挥科技对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农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

3.6 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工程,壮大农业产业队伍.要培养和储备特色农业产业的实用人才,必须对农业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要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阳光工程,改善农业人才培训基地的设施条件;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经营和管理骨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的培训,造就一批生产型、经营型和技能服务型人才.只有培养和储备农业实用人才,才能把农业人力资源变成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

〔1〕陈钰.河西走廊干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6).

〔2〕吕文广.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模式选择[J].理论研究,2009(3).

〔3〕王万忠.我国西部农村特色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水土保持学报,2005(6).

〔4〕郭丽英,任志远.西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潜力与定位分析[J].人文地理,2006(1).

〔5〕李朝阳.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及发展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6〕王致萍,张凤芹.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问题探讨[J].甘肃农业科技,2007(9).

〔7〕王帆,栾娜.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8(3).

〔8〕何启明,杨时聪,等.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不可持续因素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6(4).

F303

A

1673-260X(2013)09-0031-02

本文为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甘肃特色循环农业产业链延伸研究”(12038JJ)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甘肃特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特色种植促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中医的特色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