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霞
(河南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南 济源 459000)
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王东霞
(河南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南 济源 459000)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推进,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一元化的重要动力.劳动者的素质制约着劳动力的转移范围、从事的工作及其稳定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其就业资本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来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剖析了职业教育在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职业教育对策建议.
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劳动力素质;河南
随着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统筹区域发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在转移过程中,劳动力素质成为制约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劳动者的素质制约着劳动力的转移范围,从事的工作及其稳定性.劳动力资源众多,质量不高是我省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其就业资本便成为当务之急.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主要是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来实现.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最为直接,关系最为密切,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培养各级各类具有专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资本,培养和造就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技能型人才,是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途径.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既是客观现实的要求,也是农民脱贫致富主观愿望的体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转移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职业教育的优势即体现在最直接最有效的对人力资源开发.由于职业教育自身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在当前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战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一,职业教育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劳动者所受职业教育与培训越多,程度越高,越易于接受新事物,实现有效转移.
第二,职业教育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收入.经过培训的农民工找工作相对比较容易,年平均收入也较高;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工不仅找工作比较困难,年平均收入也低.
第三,职业教育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距离.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可以使他们克服保守思想,掌握一技之长,走向远方的城市.
2.1 农村劳动力的规模及结构
河南农村劳动力有几个特征.一是增速快,待转移数量大.仅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就有近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需求,劳动力严重过剩.目前,河南省农村大约有2000万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就业.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受教育水平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水平.三是转移就业的层次低.进城主要从事靠身体和力气生存的低层次的劳动,市场效益较差,回报较低.四是转移就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等非农产业就业比例较大,农业产业比例较小.五是外出劳务自发性、盲目性突出,秩序混乱.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很少.六是转移具有兼业性和不彻底性.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返乡务农,长期性和稳定性较差,转移不彻底.
2.2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特点
近些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新特点.跨省跨地域转移人数下降,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了在省内打工创业;向东部转移力度有所减弱,“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暂时得到了一定改观;“离土离乡”模式有所改变,省内转移的劳动力大幅增加;自发择业态势逐渐改变.农村劳动力输出正在走出无序、自发的困境;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呈加速增长态势,与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基本持平;技能培训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经过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型培训的人数大幅上涨;转移工作成效显著,自“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启动以来,全省培训农民252.9万人,转移就业232.7万人.
3.1 职业教育未得到充分重视
受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双师型”教师缺乏;职教师资补充渠道存在困难,师资力量薄弱;重视培训数量,轻视培训质量;培训管理体制混乱;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就业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各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权责不分、追逐利益、推卸责任、培训市场管理混乱,严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
3.2 职业教育市场化不足
传统上,河南的职业教育是由政府进行投入和管理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招生地域要求和培养方式等方面都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划管理,职业教育的办学行为仅限于完成“计划”.因此,河南职业教育市场化不足.这也导致了职业教育管理混乱、互相牵制、投入不均、认证混乱、衔接不够、责任推脱等弊端,并且使职业院校办学主体地位被虚置,从而削弱了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3.3 职业教育资源的分布与需要不相对应
河南现行职业教育的重心仍然在大中城市,大部分中小城市包括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则相对较少.而这些地方却恰恰是农村劳动力最集中地区,也是劳动力转移最多、最需要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地区.国家财政部、教育部、河南省政府对大中城市的职业教育进行扶持,更加剧了职业教育的分布不平衡,对民办职业院校的支持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3.4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混乱与经济结构脱节
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专业类有19个,专业数有321个.专业设置较贴近市场.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衔接上有很多欠缺,不利于学生的在职进修和终身教育.专业设置离市场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各高职院校热衷开设投资少、实验实训设施简易的文科类专业,对工科类专业设置感兴趣不高.
3.5 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忽视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有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结构性、渐进性等特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需要的短期性、实用性、易学性、前瞻性、灵活性和多层次性培训工作不相适应.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践课不成比例,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突出.职业教育培训课程缺少法律常识、城市生活常识、安全常识、维权意识、寻找就业岗位能力等内容.
教高[200 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因此,职业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突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和发挥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共建共享资源,努力构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代职业教育平台.
4.1 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平台
4.1.1 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基地.政府、职能部门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取代行政手段,从农民工培训机构的管理向抓农民工培训市场的方向转变,创建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通过优化重组或多样化的合作方式,统筹区域内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教育资源和培训力量,形成培训合力,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基地.
4.1.2 抓住温暖工程的契机.“温暖工程”是1995年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倡导并开始实施的一项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资助的社会公益事业.近几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施,我们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工作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温暖工程的研究成果和一些实惠的帮助,来进行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的工作.
4.1.3 拓宽思路,开辟市场,面向劳动力转移办学.面对农村待转移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应针对如何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设置专业;学校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教育及岗前、在岗、转岗等职业培训.
4.1.4 拓宽办学渠道,改革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这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职业学校应该抓住机遇、瞄准市场,与各行各业签订培养合同,走校企联办的路子.校企之间实行“订单教育”.同时,行业企业要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并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向职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经费、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使培养出的劳动者符合企业、行业的要求,最终达到“双赢”目的.
4.1.5 进行开放式办学,实行弹性学制.实行弹性学制是许多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点.为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职业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实行开放式办学,从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变成全方位、开放性的社会教育,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的需要,满足职业技能学习的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多层化的发展需要.体现在招生对象上不受年龄、学历的限制;学制上,可以有全日制、函授制、业余制等多种形式;学历上,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教育教学管理上实行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教学管理模式.
4.1.6 专业设置改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针对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合理设置或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比如对农村待转移和已经转移劳动力的培训,除了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生产和经营技能外培训外,还应进行适应城市和企业管理以及终身持续发展的生活技能培训.课程内容应该包括法律常识、城市生活常识、安全常识、维权意识、寻找就业岗位能力等.
4.2 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结构调整,城市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为主迅速向“技能型”为主转变,对农民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要求对农民工进行全面的培训.这种现实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对接受更多地教育与培训有着强烈的要求和愿望,也推动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改革和发展.
4.2.1 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要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首先,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利用媒体宣传和舆论的引导,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使农村劳动力积极、主动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其次,形成政府主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制,保证职业教育有充足的经费来源.
4.2.2 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劳动力转移中的积极作用.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要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于农民.培训项目和内容要结合市场需求、针对农民就业意向确定,培训方式要考虑农民的特点,在培训费用方面尽量降低,服务质量方面不断提高.将就业培训、介绍和职后跟踪服务相结合,建立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的培训模式,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切实以服务为宗旨,发挥职业教育在劳动力转移中的积极作用.
4.2.3 以创新为动力,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进行办学模式、办学机制、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根据社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强化技能突出实践,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灵活办学,不断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适应性和吸引力.
4.2.4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解决好剩余劳动力出口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同样遵循“只有出口畅,才能入口旺”的规律.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确定培训的规格,通过“订单培养”、“合同培训”等形式促进劳动力就业和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以转移就业培训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切入点,面向不同对象,针对不同个体,按照不同区域、专业、行业、工种、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操作要求,确定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不断探索有效快捷的培训模式,使培训与学历教育、技能鉴定、就业相结合,达到增强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效果,使培训合格率、就业输出率和就业适应力不断提高,最终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减少“回流”现象的发生.
4.2.5 以提升培训质量为前提,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要始终把提高培训质量、农村劳动力专业率放在第一位,立足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把实用技术和新技术推广作为重点,开展农村科技示范户和经营大户的培训,从而在科研、教学、推广中架起一座桥梁;在向城市转移的二、三产业培训中,突出应用操作,强化技能训练,根据不公岗位要求在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通过培训质量和就业安排的提高,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广大农民素质.
总之,在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成为目前上下关注焦点的时期,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职业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需求促进改革,不断加以调整,谋求新的发展.
〔1〕范超.加强山区农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3).
〔2〕蒋丽珠.浅谈构建适应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体系[J].农业·农村·农民,2006(05).
〔3〕张军.论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职业技术教育,2010(28).
G710
A
1673-260 X(2013)10-0224-03
2013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32400410363)的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