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楠,宋冠澎
(1.绥化学院 教育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2.哈尔滨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浅析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
赵林楠1,宋冠澎2
(1.绥化学院 教育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2.哈尔滨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既是学校教育对象,又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学生干部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当前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培养学生干部素质有其必要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当代青年需要重温和吸收的,也是培养学生干部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的精神食粮,对当代高校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及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干部;素质;培养
当前形势下,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保证学生干部队伍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当前学生工作的要点.关于行政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中外许多管理学家都曾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综合看来这些看法的核心理念与孔子所讲的“恭、宽、信、敏、惠”的含义是相通的.也就是说高校不仅以培养既有较高思道德修养和较强的专业技能的知识人才为目标,同时还要以培养有较强领导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为教育目标.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当前社会越来越需要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领导和管理才能的人才.
高校学生干部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学校各级部门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还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具体参与者与执行者.高校学生干部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和团结广大同学的基础上,积极的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的课外活动,为学校的学风建设做出了巨相当大的贡献.因此,高校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1.1 提高高校学生干部素质是做好学生工作的需要
高校的学生干部是在学习和生活中比较优秀的人群,他们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在领导和教师面前,他们代表了广大学生的意见,在同学的面前,他们又传达了领导和教师的思想,所以,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高素质的学生干部不仅可以组织学生高效率的开展各项活动,而且还能够协助领导和教师完成各项工作.其实高校的学生干部就像是链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可以及时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及领导教师的作业布置.高校的学生干部不光在学校内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而且在走出学校步入社会之时也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在用人单位筛选人才时就会考虑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这一因素,总结以上几点可知高校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一项长远而十分必要的选择.
1.2 提高高校学生干部素质是带动高校整体学生进步的需要
学生干部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他们对自身要求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生对自身的要求.许多同学都是以身边优秀的人为榜样来规范自身的,所以高校的学生干部在其同学中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常说有了正确方向的战争才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一个集体中,有了高素质人才的正确领导才能使这个集体更具凝聚力、更具战斗力,同时也更具号召力.高素质的学生干部是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的,他们对普通学生潜移默化地在造成影响,从而他们对推动全校学生的精神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各项大型活动中,通过与外界社会的接触,我们便可以通过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来判断这个高校的育人水平.
1.3 提高高校学生干部素质是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在高校担任学生干部可以锻炼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的学生干部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都要让自己做到表率作用,每一件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服众.所以高校的学生干部在平时担任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使自己优秀起来,而且在处理各项问题与矛盾的能力在不断的磨练中渐渐增强.这是一个及其难得的平台,来使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完善,在校期间担任过高校学生干部的学生,拥有了大量的锻炼能力与提高素质的机会,在通过工作的过程中来使学生干部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样就为他们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增添点睛的一笔,并且能够运用原来的工作能力是自己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高校学生干部是广大学生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因此,高校学生干部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且也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经济全球化的当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不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要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注重修身,我们在培养高校学生干部各个环节的工作之外,还要注重其志向、胸怀的培养,做到从内而外,德才兼备.
2.1 功崇惟志、业广唯勤
高校的学生干部首先要做到胸中有志、足下有勤,高校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要做到先灵魂、后形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向上,那么他在行动上才会主动高效.在对学生干部进行各项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前,我们应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志向,并驶之行动,这样在以后推进各项活动的进程中,学生干部们才会有足够的动力来完成树立的目标.古之成大事者必先心存雄志,并为其持之以恒.普通的成功如此,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亦是如此.再者,天道酬勤,有了明确的志向之后就是用汗水来浇灌,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也不是运气之类一回事,若想深得民心,勤当先为之.学生干部重在树威信,修其自身则威信自然成,所以高校在培养学生干部时最先应做到对其人格魅力的塑成,多开专题会议,多例举成功人事,培养其心中志向,从而树立起成功人士的气魄胆识,这样就更加能够影响广大学生,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2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
“恭”指的是恭敬,“宽”指的是宽厚.孔子云:“恭则不侮、宽则得众”这就是说如果对人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做到了宽厚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信赖.作为高校的学生干部,拥有恭敬之心、仁厚之心是树立德行的重中之重,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中,恭敬与宽厚是实行仁政的措施,一个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靠的不是硬权利,而是软权力.先拿恭敬来说,在接人待物过程在对待他人和事物都应怀着恭敬的态度来对待,事物都是双向的,你对他人恭敬了,他人自然对你也就恭敬了;你对处理的事情认真了,这件事必定会以好的效果回报你,所以怀揣着恭敬之心的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自然会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再说宽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很多人可能会有意或者无意的做一些错事,这时高校的学生要以宽厚的胸襟来处理同学之间矛盾、协调人际关系、团结各部门协作,这样才会得到大众的拥护.一个高素质学生干部的培养可能也是步入社会后一个领导人的培养,所以不能光讲形式,高校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内涵的培养力度.
2.3 学如弓弩、才如箭簇
谈完灵魂的、本质的,再来谈实际的,高校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应由内而外,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不光要具备品德上的素养,还应具备学识、能力上的素养,所以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与知识储备的培训.在日常活动中,考验的是一个学生干部的组织、策划、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前面两项中培养的是树立威信与得到拥护的素养,而到了真刀实枪的战场中,高校就应培养学生干部的实战能力了,而且要不断的充实、不断的磨练,才能做到胸中有实才,在发挥的时候再能够淋漓尽致.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学习、靠积累,高校在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干部之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高力度的培训,不断丰富学生干部的领导决策力与知识储备量,这样在其真正在学生群体中工作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将才能发挥出来.这一项需要的不光是灌输形式的培训,更需要实际的锻炼,所以高校在培养学生干部这项才能的过程中,要多组织活动,给予锻炼的机会.
2.4 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准则,而作为高校的学生干部,诚信对上、对下是完成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涵.先说诚信对上,孔子曾说过:“信则人任焉”,是说只有诚信的人才会被任用,诚信对待领导与教师是作为一个学生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前面说过学生干部担任着纽带角色,对于领导与教师了解学生生活学习情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干部应该及时准确的地向上一级领导或教师汇报普通同学的日常状况,包括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一些棘手的纠纷、或是有意义的活动,这样才能使领导与教师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以便制定出更加适合同学们的政策.再说对下,要想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在对同学们传达领导和教师信息的时候也要做到诚信,而且在生活和学习中更要做到言出必行,学生干部是协助领导和教师为同学们服务的,只有树立了诚实可靠的形象,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同学服务,转达的事如实转达,答应的事及时操办,这样才会是学生工作更加融洽.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加强建设高校学生干部整体的必要性.要从提高高校学生干部素质入手,注重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要从培养高校学生干部人才入手,创造有力的条件;要充分调动高校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高校学生干部的聪明才智,以达到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继续探索,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培养出从内而外,德才兼备的高校学生干部,适应时代的步伐.
〔1〕徐丽超.对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认识和思考.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2〕蒋毅.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3〕杨高习.对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12).
〔4〕张际峰,徐博,朱其永.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初探.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
〔5〕钱春彦.高校学生干部素质能力培养途径[J].华章,2013(13).
〔6〕欧阳晓莺.高校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研究[J].教育科学,2005.
〔7〕余晓锣,罗芳.浅析高校学生干部素质培养[J].成才与就业.
〔8〕张延东,戴绍栋.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素质培养[J].世纪桥,2009(11).
〔9〕彭恩仁.高校学生干部素质危机及其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G645
A
1673-260 X(2013)10-01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