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田
(合肥学院 体育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王汝田
(合肥学院 体育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601)
通过对合肥学院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8年来的实践分析与总结,阐明了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特点、意义,同时指出了制约体育俱乐部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的措施.
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
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改革自200 6年初在黄山路校区试点到如今已经走过了8年多的历程.我院体育俱乐部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这8年多来,我们不断审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学院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在改革中规范,在规范中改革”的原则,进行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开展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
1.1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在体育俱乐部建设过程中,首先确立了我院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改革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个性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安排生活化、教学管理网络化、教学评价过程化、课内课外一体化.
1.2 教养性课程的功能定位
明确了体育课程主要作为教养性课程的功能定位.认为,大学体育适当进行“三基”(基本体育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终身兴趣和热爱,领悟健身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个人良好的社会适应和健康生活方式对学生一生的价值.
1.3 体育文化的传承
明确了包含体育精神在内的体育文化的传承是我院体育俱乐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组织体育俱乐部活动,发挥大学体育在塑造有利于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的健全人格、团队合作、拼搏进取精神中的作用,使体育俱乐部成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交流、沟通、适应和组织协调能力的系统能力培养平台.
1.4 隐性课程的价值
明确了作为隐性课程的体育俱乐部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价值.课程理论认为,显性课程与学术性要求联系在一起,隐性课程与非学术性要求联系在一起,两者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整体.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达到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个领域目标中可以看出,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非学术性要求所占比重相当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隐性课程的体育俱乐部活动对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2.1. 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体育教研室共有教学人员23人.其中专职教师19人,兼课教师4人.副教授1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2%,讲师7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1%,助教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7%,,学历结构方面,有硕士8人,占教师总数的35%.另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体院等高校外聘了近10位中高级教师、教练,师资力量雄厚.
2.2 教材建设
选用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同时根据我院教改实际,组织编写了新的体育俱乐部教学大纲和课程简介.
2.3 组织建设
在体育俱乐部建设中,成立了单项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制订了俱乐部章程,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招收俱乐部会员,并且配备了俱乐部教练给予指导,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俱乐部管理组织架构.2006年9月,我院两个校区共成立了14个单项体育俱乐部.同时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要求还可以开设新的单项俱乐部,到2012年年底,我院单项俱乐部达到了19个.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分别设立了学生主任、副主任及其相关职能的委员.2007年3月,为了协调各俱乐部的活动,成立了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现更名为体育俱乐部联盟.设主席1名,副主席2名.
2.4 会员建设
目前,俱乐部由原来的初、中、高三级会员制改进为四级会员制,即“准会员、初级会员、中级会员、高级会员”.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俱乐部,大一、大二的学生通过网上选课成为准会员.经过一学期体验式学习,如对俱乐部仍有兴趣并形成一定运动技能基础的学生可向俱乐部申请成为初级会员.准会员根据兴趣爱好也可直接申请,经俱乐部考核合格后加入初级会员.准会员和初级会员经选拔,身体素质、运动技术较好的学生成为中级会员;运动能力突出,在教练的指导下可以担任俱乐部中级课外辅导任务的学生以及能够代表校队水平的学生,则可以成为高级会员.
3.1 教学形式
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活动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俱乐部的基本活动包括会员招新、体育教学课、训练课、活动课、俱乐部赛事、会员大会等.会员招新:即在学期初招收俱乐部新会员,俱乐部管理中心和各个单项俱乐部,通过横幅、展板、海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加大体育俱乐部宣传力度,.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加入自身感兴趣的俱乐部.进入俱乐部的会员要完成一定课时的教学课和训练课,课外还可以接受中高级会员提供的训练辅导.各个单项俱乐部也会组织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活动来调动会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俱乐部的凝聚力.俱乐部也可以承办学院的体育赛事及校际间的体育交流活动,还有一种比较重要的俱乐部活动形式就是会员大会.各个单项俱乐部通过定期召开会员大会,使会员及时地了解俱乐部的动态,充分行使会员的权利.各课程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可以及时的听取会员的意见与建议,更好的为会员服务.
3.2 教学内容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内容是个性化的,教学安排具有生活化,教学管理实现了网络化,教学评价注重过程化.教学内容针对准会员,主要采用的是常规体育教学模式.针对初级会员,主要是进行“套餐式学习”,学生助教和指导教师根据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组织的学习.针对中、高级会员,采用“菜单式学习”.教师根据会员的不同要求安排训练、讲座、竞赛、活动指导、辅导等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学习.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安排将教学与活动等的时间最大限度的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以便于会员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也可以根据气候变化等灵活调整俱乐部活动时间.如早晨和晚上开设俱乐部课程,每年的五一和十一后提前或推迟教学活动时间.为了便于管理,俱乐部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2006年8月,自主研发的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计算机管理系统投入了使用,并借助校园“一卡通”对全院学生参加俱乐部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管理,并建立了在线考试系统,加强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俱乐部的教学评价更注重过程化评价,淡化终极性评价.会员的考核重点在于会员的学习过程、活动参与度、成长性和健康素质等,由单一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
4.1 常规赛事
近8年来,体育俱乐部开展了大量的体育文化活动,有力的促进了体育教学和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学期初,针对大一新生组织了全校性的“新生杯”篮、排、足三大球和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壁球四小球比赛,得到了新生很大的关注,增加了他们对俱乐部的了解.如今,承办的篮、排、足球系部联赛和俱乐部联赛以及“百胜杯”高校网球邀请赛已经成为我院的传统赛事,健美操、啦啦操、武术、体育舞蹈、瑜伽、街舞等表演队也成为学院每届体育节开闭式和闭幕式的保留节目.以三大球为例,改革前三大球每年的比赛场次不足百场,且参加的学生多是各系少数体育精英,而改革后的第二年,篮、排、足球的比赛有360多场,到了08-09学年,篮、排、足球的比赛达到了660多场.更重要的是,参与竞赛的绝大多数是普通学生.这主要是因为俱乐部会员的不断加入,组成的俱乐部队不断增加,赛事增多,会员水平的提高,赛事精彩了,吸引的学生自然也就多了.是俱乐部给他们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现在每当有比赛的时候,除了可以欣赏到双方队员场上的精彩表演、暂停时间的啦啦操表演,还经常可以看到对阵双方的啦啦队摇旗呐喊,为运动员加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驻足观看的观众将赛场围得水泄不通.
4.2 特色项目
击剑俱乐部是我院的一个特色俱乐部,也是我院唯一一个拥有高水平运动员的俱乐部,他们多次在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上取得辉煌成绩.每届比赛金牌数第一,并且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的双丰收.在高水平运动队的带动下,推动了击剑运动在我院的发展,击剑俱乐部举办的比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健美操俱乐部的啦啦操队也连续数年在全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每年举办的校园啦啦操比赛都吸引了各系的踊跃参加.网球俱乐部组织的“百胜杯”等高校网球邀请赛已经成功的举办了6届,我院的网球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举办的比赛吸引了校外众多的网球高手的参与,我院每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中国网球协会2009和2013年举办的两届梅赛德斯-奔驰高校网球行团体赛(合肥)站比赛中,我院网球俱乐部自行组队参赛,仅负于由硕士和博士生组队的中国科技大学队,均取得团体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网球普及率及运动水平居全省前列.体育舞蹈俱乐部每周五举行的周末舞会,健美俱乐部组织的角斗士比赛,有氧健身俱乐部组织的大蜀山登山挑战赛和环湖长跑比赛、瑜伽俱乐部组队参加了2012年全国第二届绿色运动会,取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和男子个人第一的好成绩.组织的“爱心瑜伽”等也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赛事和活动.在每年的四月中旬我院的体育文化节上,各个单项俱乐部承办体育比赛,很大一部分俱乐部会员作为大会志愿者服务体育节.俱乐部管理中心每年也会举行一些相关活动来提高俱乐部干部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加强俱乐部间的友谊和联系,丰富俱乐部干部的生活,比如请有关领导和老师对每届新干部集中进行思想和业务方面的培训、拔河比赛、座谈会、联谊活动等等.
4.3 品牌文化
体育俱乐部联盟每年举办一次的《俱乐部之夜-元旦大型联欢晚会》充分体现了我院“厚德博学,善思致用”的深刻内涵,以及“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思想,是检验俱乐部教学成果的大舞台,也是全院学生参与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优秀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每年举办,各俱乐部都根据自身特点,精心准备表演节目,宣传和展示教学成果.体育教研室则组织有关人员对节目进行2-3次审查,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严格把关.确保节目的质量和效果,传达正能量.尤其是2012年元旦晚会,因学生参与人数太多安排在新体育馆举行,院党委陶登松书记亲自出席晚会致辞并和学生互动,有4500名左右学生观看表演,连过道都站满了人,体育馆成了师生欢乐的海洋.
8年来俱乐部改革成级斐然,效果显著.在省内外影响较大,新华社安徽分社、中国教育报、合肥晚报等新闻媒体都就我院体育俱乐部改革作了报道,吸引了省内外近百所高校的来访取经.我院体育俱乐部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5.1 体育选课系统不在教务系统中显示.势必存在在体育教学时间与各系的临时加课、调课和考试安排相冲突的现象,造成学生两难的选择.
5.2 俱乐部联赛与系部比赛的冲突.主要精力放在俱乐部活动上,势必弱化了全校性的活动.俱乐部的活动也限制了广大非会员的参与.影响活动氛围.
5.3 教学时间学生自主选择,虽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但一个班学生选课过于分散,不可避免造成系部、年级、班级活动时间安排的困难.直接影响学生体育课的出勤,使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无法保证.
5.4 课程理论研究滞后,无教授和博士,缺乏拔尖课程带头人
6.1 将体育选课系统纳入教务系统,可有效解决与其他课程教学时间上的重叠与冲突.
6.2 全校性的活动和竞赛,必然会引起各系部的重视和全体学生的关注,应以全校性的活动为契机,推动俱乐部活动的开展.
6.3 学生在自由选择教师、项目的同时,教学时间的选择上应相对自由,给系部和班级开展活动留有集中统一的时间.
6.4 加大拔尖人才引进力度和校内教师的培养机制,使俱乐部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双丰收.
〔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
〔3〕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G807.4
A
1673-260 X(2013)10-01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