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友良,文才新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跑酷运动集结了生理、心理、技能、智能等多种属性于一体的运动项目.跑酷运动从进入中国以来,就身受80后、90后人群追捧,其刺激、惊险、自由、动作的无规律性等特点更受到到当代年轻人的喜爱.跑酷运动作为外来体育文化中的一部分——跑酷运动将如何发展,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是跑酷的运动者和国内学者们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的研究者从跑酷运动相关概念、起源、特征、价值功能、发展现状、发展对策与措施、发展趋势等主题入手查证研究,对近几年来跑酷运动研究的进展和动态进行了讨论和分析;针对跑酷运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点评,为跑酷运动在今后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任何事物或现象的概念是反映其本质属性的内在方式.随着跑酷运动在国内的兴起,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这项运动,跑酷运动相关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推向各种学术论文和著作中.跑酷是一项街头疾走极限运动,含有Free2running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Free2running更讲求表演——观赏性,而Parkour是速度——实用性[1].“跑酷”是根据“Parkour”一词的音译而命名的,在法语中表达的是“超越障碍训练场”的意思,通常人们又说成是“街头疾走运动”.它是一种移动的艺术,训练人们在任何时候利用周围的环境快速并且自然地到达目的地.这项运动并不需要特殊的器材,换句话说,身体是从事这项运动的唯一工具[2].本文主要对当前世界的两项极限运动进行一下介绍-Parkour与Freerunning.Parkour基本上以城市为主要产所,“运动及生活”将我们的生存环境当着运动的场所.总的来说,Parkour与其它极限运动一样,也是一项无既定规则的极限运动,从事此类运动的人群将生活设施当作障碍物或辅助,把城市看做一个大的训练场,在其间速降、跳升,配合跑跳、攀越,攀爬、跳跃、穿梭,根据运动者的自然能力,训练其快速移动速度,创造一种移动的艺术.Freerunning与Parkour大致相同,最主要不同的是Freerunning加入了空翻,在运动中利用空翻穿越障碍或辅助物,或速降,或跳跃,或是在平地上做特技表演,因而Freerunning比Parkour更具有观赏性而且难度上更大,Freerunning在现实生活中缺少了实用性.这是两种比较典型的概念.在国内跑酷运动没有明确的概念,人们基本上都是把Parkour与Freerunning当作结合[3].
跑酷运动是将各种障碍物当作可以利用的舞台,跑酷运动配合攀越,攀爬、跳跃、穿梭,把围墙、屋顶等自然物都视为穿越的对象,在运动的过程中加上各种特技动作.跑酷被划归为极限运动,跑酷这项运动对极限运动来说具有革命的意义.跑酷运动可以增强运动者的身体素质,重要的是跑酷运动让人们在城市中产生回归自然的感觉,在城市中可以体会到随意奔跑的感觉.跑酷运动的概念是本质属性的内在方式,对跑酷这项运动的界定,是本次研究对跑酷运动判断、推理和论证的理论基础.跑酷运动研究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跑酷运动进行论述,但对某一事物或者现象概念的界定,应该从自己的学理基础出发,而不应该是主观推断.跑酷运动的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对跑酷运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明确,是为了更方便深入讨论全部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近几年跑酷运动的国内研究历程来看,概念是需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才能明确,而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抽象思维的过程中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事物的内涵在规定中进展,其外延的划分就更加明确,相同的道理,其外延发展进一步明确,同样会促进内涵.通过系统抽象法来规定跑酷运动概念,这也达到概念的运动与内在联系的统一.跑酷运动的核心概念是运动,跑酷运动是在这些具体概念和不断改造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跑酷运动在外延上包括了这些概念,同时在内涵上也概括了概念内在的属性.
对于跑酷运动起源的研究,一直处在操作层面和观念层面上.从近几年来跑酷运动的研究者们对跑酷起源问题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在20世纪80年代,跑酷运动的发起者大卫·贝尔(DavidBelle)在父亲雷蒙德的指导下开始接受20世纪初法国的体育教育专家乔治·赫伯特的训练理念并进行穿行障碍的训练.大卫·贝尔与另一位发起人赛巴斯蒂安·福冈,并加入自己新创编的动作,历经了10年的发展,1997年,跑酷的雏形确立[4].来自巴黎郊区里斯的青年DavidBelle决心将郝伯特的理念付诸实施,把儿童时墙爬梯的玩闹扩充成一种超越体能与都市环境的极限运动,开发出Parkour的理念,历经10年,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跑酷[5].在上述两种论点外之外跑酷运动还存在着一种比较有逻辑的起源观点,跑酷运动的精神之父乔治?赫伯特,提出了“健有所用”的体育思想,大卫贝尔将“健有所用”的思想丰富了.乔治·赫伯特作为一名军官,19世纪末随舰队去过很多地方,但是非洲土著居民身体素质与技能使他最为吃惊:“那些土著居民的身体宽阔、灵活、速度、敏捷、忍耐力强,那些人并不是依靠系统化的训练,是大自然造就这一切”.1902年,赫伯特在一次火山喷发中英勇的带领当地的人民开展营救工作,成功营救了成百上千的围困居,这次营救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强化了之前“健有所用”的思想信念,他认为体育技能应该与勇气和利人相联系,他人生的座右铭是——“变得强壮、变的有用”.在当时“赫伯特的思想”一度成为了法国体育思想的主流,成为当时法国军事和教育的核心思想,士兵和消防队员在赫伯特思想的指导下创编了穿越障碍课程.大卫·贝尔的父亲深受赫伯特思想影响,在大卫·贝尔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让他学习障碍穿越课程,同时也参加武技、体操、街舞等体育项目的学习.大卫·贝尔17岁时,正式的离开了校园,开始自行开创一种强调力量、速度、柔韧、灵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跑酷.
跑酷运动在中国发展比较迟,跑酷运动是项舶来品.2006年由“奈落”将跑酷运动传到中国,后经杜易泽等人在中国推广.跑酷运动以及实用技能的出现,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是循序的,而是无序出现的,也不是在独立环境中形成的.其技能的形成,都具有多层取向的复杂因素构成,从其一开始出现就蕴藏着社会涵义.任何事物或者现象的起源,都有自己的历程,今天的跑酷运动也不例外.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蕴含着这项运动的母体文化,跑酷运动的母文化特征是生来就有的,不因为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就跑酷运动的特征而言,跑酷运动的研究者们进行了针对性的论述,比较集中观点如下:参与者的挑战精神、参与者的集群性特征、运动场地的随机性、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具有高度危险性、自由的创新性等特征[6-7].除这几种观点外,有部分研究者们从其他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论述,例如有从舞台表演的角度,时尚性、艺术性等角度进行论述[8-9].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这些观点为跑酷运动特征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视野,为跑酷运动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任何事物或者现象的特征是区分其他对象的重要之一标志,对特征的总结和概括要具有高度的宏观性与抽象性.纵观国内所有跑酷文献,所呈现跑酷运动的特征现象,有些特征重叠性较高,如艺术性与观赏性、娱乐性、游戏性、健心性与健身性等,对跑酷运动特征缺乏更生动的提炼.
事物的功能一般来说是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事物价值的形成来自于其主体,而事物价值形成的条件是满足其主体需要[10-11].事物功能与事物价值是有区别的,但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并没有深入区分功能与价值的关系.通过对跑酷运动相关文献的归纳与总结,跑酷运动功能价值有以下几点:其一,健身功能;其二,健心功能;其三,表演观赏功能;其四,竞技功能;其五,由于跑酷运动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吸引力[12].
跑酷运动价值功能深受学者们的关注,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不同层面进行了论述,但仍然是一种“应然性”的论述,缺乏学理层面的论述.事物功能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有时主观认识会出现偏差而超越事物的功能,夸大其原本价值[13].因此,在开发和利用跑酷运动的价值时,需要挖掘它的结构功能,在考虑人民大众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跑酷运动的本质属性与大众的主观认识的程度一致,以免个人的主观认识超越了其本身的功能,而夸大跑酷运动的价值,做出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决策.大多数学者对跑酷运动价值的探讨,都是从现象出发,只是从一般的质和量上判断,缺乏理论依据.
由于跑酷运动主要分布在城市,同时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跑酷运动在各地的发展现状必然出现较大的差异,这使得学者们对跑酷运动的现状研究呈现多元化,但有些观点也趋向一致.具有代表性观点如下:其一,人民大众对跑酷运动的认识还不够,其发展的步伐非常缓慢;其二,跑酷运动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未形成规范的知识体系;其三,在竞技性或表演性项目上尚未建立起制度化的训练与竞赛体系,体制上不完善,技能水平掌握不够,技艺性和观赏性不突出;其四,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对跑酷运动的管理不健全;其五,专业人才匮乏[14-15].虽然几年来跑酷运动发展迅速,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但上述研究对跑酷运动在国内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勾画,也为本课题更深层次的了解我国跑酷运动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跑酷运动的研究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性,一些观点的论述缺乏新颖性,谈的仅仅是跑酷运动的表面现象,对更深层次问题研究存在着不足.如何对跑酷运动现状进一步了解,还需要在基础理论上下功夫做工作,需要对这项运动制定标准的统计量表,需要构建跑酷运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据进行评估,建立在科学数据上,才具有说服力.
对跑酷运动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需要采用什么样的对策才能促进其发展,这是跑酷这项运动面临最大的现实问题,也理所当然受到研究者追捧和关注,学者们纷纷提出发展建议,观点不一致,有从宏观角度论述的、也有从微观角度进行剖析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第一,通过场地构造的不断变化满足了跑酷者对不同环境的挑战性.第二,通过场地构造的不断变化可以启发跑酷者的灵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第三,通过加铺海绵垫和加设安全网等措施来保证跑酷者的人身安全.第四,只要有需求和利润,厂家必定加强对跑酷产品的研发.第五,因为场地是积木式的构造,所以跑酷的地点可以随意搬迁,各种设备可以反复利用,从商业角度看,出租也是行得通的,这样就节省了大量资金[16].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跑酷运动提出具有建设性建议和措施,对跑酷运动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跑酷运动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如果对跑酷运动未来走向没有进行合理的论述,而进行一刀切,那么有些举措将无法实施.
国内经济的发展日益与世界紧密结合,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也出现了大融合,相伴而生出现了文化本土化.作为极限运动的重要载体,跑酷运动发展如何走向,是学者们研究关注的焦点.从近几年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来看,对跑酷运动的前景进行分析,得出跑酷运动未来的发展走向:其一,选择走科学化的道路,充分发扬跑酷运动的内在精神活力,积极的吸收东方文化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规范跑酷运动项目,调整其不适应该运动发展的部分,增添内在的精神活力;其二,跑酷运动积累了大量的健身理论和运动实践,这是走向全民健身的路径,学者们研究一致认为这是跑酷运动内在的逻辑轨迹;其三,跑酷运动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迅速的发展,向着生态体育的道路迈进;其四,加快大众项目的开发,走大众化道路,是发展趋势之一.
学者们从多视角、多层面对跑酷运动未来的走向研究,对跑酷运动的基础理论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些学者的研究缺乏明确分类和有针对性的具体论述,存在着以部分项目的发展趋势看成整个极限运动的发展趋势.如果对项目不加具体分析而一味地追求体育的统一化、标准化,将失去自己的原有的项目特色.
随着跑酷运动在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学者们开始了对跑酷运动的理论研究,但仍然处在比较薄弱阶段,而且科研工作基本上都是自发的、分散的研究,研究领域的力度不够,其实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许多极限运动研究在功能特征上淡化了体育运动文化基础和内涵,摆脱了自身的文化属性,因此,决定了研究的深度不够.由此,不得不承认跑酷运动的研究与相关体育项目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一,增加科研力度,更深更广的了解跑酷运动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总结,促进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其二,加大宣传和传媒报道,加大跑酷运动普及度,通过学术研究编写跑酷运动教材,通过教材来指导跑酷运动,更便于该项目的开展,促进跑酷运动更好更快的发展.
当前跑酷运动在国内还是小群体运动,随着电视媒体的宣传报道,跑酷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识,跑酷运动在国内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从某个角度上也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纵观这几年跑酷运动在国内的发展,体育领域开始重新思考极限运动的现象和本质,形成体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思潮,跑酷运动的发展前景将变得更加乐观.
〔1〕郭立三.跑酷运动的体能特点及训练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2009(2)28:193.
〔2〕王润斌.徐波论跑酷运动及其文化性格[J].体育学刊,2010(2)17:38.
〔3〕石镇华.跑酷——新兴的商业体育运动[J].商场现代,2010(10)28:96.
〔4〕曾忠文,蒙军,宋晓宇.论高校体育专业开展跑酷运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衡水学院学报,2011(2)13:62.
〔5〕王国永.论跑酷运动及其价值[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0(12)25:27.
〔6〕衣海永.国内极限“跑酷”运动的开展形式及市场价值[J].2010(3)29:166—167.
〔7〕闫昱欣.跑酷运动及其在我院建设体育与休闲专业中的发展前景[J].2011(5):117—118.
〔8〕杜治华,廖廷彬.跑酷运动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1(9)3:122—123.
〔9〕覃林,王成科,甘涛.阳光体育视域下跑酷运动与高校体育文化的融合[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9)26:45.
〔10〕张俊才.几组哲学术语内涵的把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5).
〔11〕巨乃岐.广义价值初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
〔12〕扈诗兴.跑酷运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3):30.
〔13〕赵连保.从结构功能角度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J].中国体育科技,2006(3).
〔14〕扈诗兴.跑酷运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3):30.
〔15〕曾忠文,蒙军,宋晓宇.论高校体育专业开展跑酷运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衡水学院学报,2011(2)13:64.
〔16〕郭立三.跑酷运动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