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冲
(宿州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能够将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离不开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而应用性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管理类专业作为培养能够分析与解决企业管理中各种具体问题的专业,势必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重要的支撑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将其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这就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1]
在经历了高校大跃进、大规模的扩招、扩建之后,各个地方高校的规模、学生数量较之前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与学生数量突飞猛进相比较,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等的建设却严重滞后,很多高校出现了几百个学生同时上课、几十个人一起做实验、学生上自习找不到座位等场面.师生比有的地方也已经达到了空前的1:20、1:30,甚至1:40,超过或者远远超过了合理的师生比例.
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在现实的教学中,出现多门课程一个老师承担的现象,每学期都能看到同一位老师给自己上课,甚至一个学期一个老师独自承担两门甚至三门课程的现象,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局面使自己出现了审美疲劳.长时间这样的上课,学生也很难能够接触到不同风格的老师上课,不利于学生开拓眼界,使学生受到不同的熏陶.
在调研中,学生普遍反映,目前在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上不甚合理,公共课课程占用课时较多,专业课课时较少,这就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再者,很多地方院校的专业课普遍放在大三大四时集中开课,甚至到了大四,还有很多的专业课.而到了大四,大家忙着找工作、考研等事项,很难再像大一、大二、大三时能够集中精力于专业课的学习,导致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专业能力也因为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而导致综合能力不高.
在调查中,学生还反映部分高校存在着因教师设课,而非因专业设课的现象.部分高校在实际设置课程时,出现考虑老师能够承担什么课程就来安排什么课程,而不是具体研究本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或者是在学生就业、社会需要中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来安排课程.这导致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的需要之间产生了脱节.在具体的教学上,部分专业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交叉,不同课程的部分内容重复,出现了重复教学的现象.[2]
培养应用性人才离不开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的锻炼,这是共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实践却依然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门槛.在四年的本科生教育中,大多数高校相当专业的学生还是都在学校度过,很难有实习实践的机会.虽然很多高校也实行了“3+1”(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实习基地实习、论文设计.)或者“3+0.5+0.5”(三年在校学习,半年实习基地实习,半年论文设计.)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但在实际中,高校的管理类专业真正实现这种培养模式的却寥寥无几,基本上都是利用暑假、寒假或者是一个月的时间老师带队分批次到企业进行观摩式实习,或者是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解决实习问题.很难获得实现上述模式中的利用半年或者一年时间完全在企业顶岗实习,运用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需求就出现脱节,不利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3]
在调查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的角色的选择中,都选择了指导者、促进者与合作者,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学生选择了管理者、控制者角色.在对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中,绝大多数都是选择“老师的帮助下自己解决”.这说明,现在的学生对于以前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已经厌倦.调查中学生也反映希望教师能够采取“生问师答”、“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取代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
但在现实中,学生反映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还是老师讲的太多、学生被动倾听,由于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老师一味的灌输,师生之间难以取得良好的配合,互动过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再者就是,教学中还是偏理论,轻实践.往往理论知识占用较多的课时,而到了实践环节就草草结束,不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之所以导致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不够精彩,实习、实训、实践课时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在的高校教师过于繁忙,整天忙于各种琐碎的事务,无力研究教学方法.由于地方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导致师生比例失调,教师严重不足.这就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现在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即担任任课教师又兼任班级辅导员,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很大.作为高校教师,除了教书以外,还得做相应的科研工作.再者就是现在的学生都比较有个性,思想也千差万别,管理学生也会占用教师的大量时间,这些工作量往往已经压的教师喘不过气来,何谈改革教学方式,研究先进的教学模式.[4]
因为地方高校大多都是在原来的专科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现有的专业或刚刚获批的新专业应该如何去操作,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往往每年都更新一次培养方案,重新制定新的培养计划,这也造成了教师担任课程不能固定下来,往往每年都有新的课程担任,致使备课工作量加大.[5]除此之外,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每年都有一些各种各样的考核表格填写,也占用很大的时间.所有这些都限制了教师的时间.
所以,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教师提供便利.首先,精简管理机构,减轻一系列的教师考评环节,设立专门的教师考评机构为教师提供服务,节省教师时间使其专心致力于教学.其次,改善教师的办公环境,为每一位老师提供专门的办公场所,为教师的办公、科研创造良好的支撑平台.再者,实施办公自动化,压缩会议时间与会议数量,尽可能通过网络来完成信息的传递交流.最后,打通各专业的教学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一门课程组织各专业学生集中上课,减轻教师工作量.
一直以来,地方高校一直沿用以前的考核体系,没有开创适合实习、实践的新的教学模式的考评体系.这要求各地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重新制定新的考评体系.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也要转变观念,以实践导向重新建立新的工作流程.
对于老师来讲,先前的以整个班级为单位的考核方式只适合理论传授的大班上课的形式,对于实践性的课程,则不能大班上课,而是要将整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小班教学,这样就会增加教师工作量,也会使得教学成本上升,很多学校由于经费不足,不得已采取实践课中班上课或大班上课的方式,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对于实践性课程,高校应该重新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实行小班上课的培养体系.
对于学生的考核也要转变,改革以前的主要依靠试卷进行考核的形式,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学生成绩考核体系.形成以实践调研报告、课堂表现、学生科研、创新发明、竞赛活动、技能比赛、证书奖励、参加活动等多方位的考评体系,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实践成绩考评.同时,与各种考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强化实践导向,必须给师生建立良好的实践平台,以保证师生都能够获得充足的实践机会,提升实践能力.强化实践,应该从各个方面齐头并进.
首先,要强化校内的实训室建设,针对每一个专业分别建立自己的实习实训中心,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充实教学资源.硬件软件的选择要与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协调,注重模拟仿真与实践的统一.
其次,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优质的企业来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并深化合作层次,让学生定期到实习企业顶岗实习3-6个月,在实习期间实习学生与正式员工一样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也相应的给予学生一定的回报.为了配合企业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学校也安排相应的老师带队,与学生一样在企业进行锻炼,企业也安排带队老师一个合理的工作岗位,使老师也能充分了解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6]
再次,引进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同时选拔优秀的一线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活动,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采取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当师生之间建立起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时,学生才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到各种话题的讨论中.对于回答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或内向的学生,老师也应该多多鼓励其发言,而不能采取批评的方式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开辟新的教学渠道,比如通过电子邮箱、聊天工具、博文等方式及时有效地与学生保持沟通.
在教师方面,学校也要营造一个关注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各种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人员对教师进行访谈,倾听教师的心声,及时解决教师存在的问题.学校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水平以及积极帮助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工作,促使教师能够获取事业上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要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规章制度,压缩一些让人疲惫的评比项目,还原教师工作的真谛,消除困扰教师的无形压力.通过这些工作,可以使得教师获得组织归属感,切实感受到作为组织一份子的自尊与作用,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
〔1〕李玉米,喻旦辉.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特点及其建设模式选择[J].文教资料,2006(10):213-214.
〔2〕徐剑.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点及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2009(11):124-127.
〔3〕孙敬延.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质量 [J].才智,2008(21):109-110.
〔4〕李允志.浅谈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131.
〔5〕陈姗姗.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期间消极心理的分析与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113-115.
〔6〕李煜.关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若干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