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玲,王吴芳,王伟祖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施精英教育是时代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所肩负的光荣使命.党中央已经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特别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精英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精英人才队伍,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用[1].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视野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创业人才.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改革,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纷纷成立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院.例如全国著名的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等,各校均以此作为吸引优秀高考生源的重要砝码,同时也把这项改革作为精英人才培养重要举措.[2]
精英学院一般是高考录取按学科大类招生,实施厚基础、宽口径大类基础教育.在大一大二修大类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根据自己专业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主修专业及专业方向.进入大三前,学生选择好自己的专业导师,施行宽口径的“专业导师制”培养,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经考核合格可认定若干学分.我国传统专业培养中,存在学生专业自主性选择机会少,创新性平台不完善,研究性学氛围有待提高等诸多因素,这些成为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障碍.而通识教育可以打破学科壁垒,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其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激发其探索冲动,促进其全面发展,以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重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施行小班化教学,通常一大类实验班由20-40人组成.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少高校提倡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营造一种科研探讨式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课题研讨,学生案例分析,课程实践等途径,提升大学生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和,从而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外,更应该设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是引导者,突出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出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可以获得知识,训练思维,成就自我.
学分制是以学生选课为核心,通过教师指导的一种管理制度,在国外得到了充分的推广.90年代初,我国部分学校开始试点试行学分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高校已经实行完全学分制,能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同时强化导师制,在学生选专业、选课、选导师等进行多方位的指导,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然而,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要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在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如实行班级末尾淘汰制和其他普通班级优秀生选拔入选相结合的机制.这一机制既有利于鞭策已被选入精英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同时又有利于促进其他未在招生时进入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益于全校学风的良好形成.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闭门造车培养不了世界级的创新人才,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须关注国际科学前沿,学习先进做法.培养出未来能善于国际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经开始采用全英语或双语授课,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各高校还积极拓宽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渠道,在实验班中培养出一批立志出国留学的学生,高校资助他们赴国(境)外著名大学短期交流、夏令营、交换学习.不少高校出台了系列制度,要求学生必须有出国交流的经历.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高校需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加强思想引领,创造有利于各种能力培养的土壤,通过研究性性学习、深化专业导师制,形成浓厚学风的学团,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顺利成长.[3]
人才的培养着眼点不仅在于学生的就业能力,谋生素质,更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往往是某领域专业带头人,具特殊才能.然而它具双面性,犹如双刃剑,因为它既可能为社会来带创新动力和源泉,也可能成为破坏的社会的核心力量.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精英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树立当地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志和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价值根本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把自己的命运于民族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整个人类文明联系在一起,并以此作为创新创造活动的出发点.通过思想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把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对于创新活动具有积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如果我们不能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就难于培养出合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如果人的政治立场不坚定,即使创新能力强,但自身思想不可靠,发明创造变成了危险品,更不用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了.
研究性学习平台重视开展课外科研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除理论课程学习外,还从事于所学专业领域相关的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自我意识,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到最后“学我要”的三种学习递进式状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能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形成优良的学风新格局.为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试验改革,教育部启动和实施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各省份之间也构建了相应的科研创新平台,如浙江省实施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积极倡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研究,以此来加快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各高校也正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与自主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通过实施该计划,让学生扩展视野,通过完整、规范的科研训练,初步掌握科研的方法,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同时鼓励同学们要在科研过程中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可以通过课题结题报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形式结题,其实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尝到了创新曲折的经历,坚定了科学信念和精神.浓郁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活动氛围将激励更多学生从事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引导了更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不少同学因创新活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了优秀学生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乃至国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
为深化专业导师制,在导师指导下形成一个学风浓厚的学团,不少高校实施了“优秀学长团制”,如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要求启新学员能百分百的参与科研项目,在导师下面选择一到两名优秀的学长作为组长,形成学团,积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长“导学、导管、导助”的作用,做好“传”“帮”“带”,努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和责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学团充分运用优秀生“共生效应”这一科学规律,把学风建设作为抓手,致力于优良学风的培育,力求把学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渗透到个人的行为规划中,以展示、竞争、交流和推广等方式,激发学生追求出色、追求卓越的潜力.通过配套奖励和激励制度,以竞争和创新的导向,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奋斗精神,培养他们获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独立自主意识,能独立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人.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但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性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高校的使命.精英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能否培养出一大批精英人才关系到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而高校正在打造品牌人才培养战略,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教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作为人才培养工作先导的精英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本科拔尖创新人才教育体系已经构建.然而我们还必须从人才培养平台与环境、机制保障、内涵建设等多管齐下,努力打造全员育人大教育格局,时刻保持国际视野,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水平获得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证!
〔1〕刘建平.构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6-28.
〔2〕邹晓东,李铭霞,陆国栋,等.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64-74.
〔3〕徐小龙,孙力娟,季一木,等.本科教育中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J].理工高教研究,2009(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