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福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寻踪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门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铺垫;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笛声触动了诗人思乡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 “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来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来讲,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造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此诗写法的关键,还在于是借声音抒发情感,一声声笛音,却能牵扯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思,声音的飘逸,好像是乡情的绵绵不绝,而天才的李白写起绝句来,四句一气呵成,舒缓婉转,仿佛四句诗是那笛音凝聚而成的。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此詞言辞婉丽,深情绵邈。内容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即由此词点染而成。“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这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现。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尾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清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伤感,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总之,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邹祗谟《远志斋词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