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杰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宝塔山下,延河水畔,窑洞旁边,这里孕育了延安精神。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一个时代特殊的客观发展规律,并是它的精华、结晶。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认知和把握中国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基本矛盾的前提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结合中创造出来的科学、合理、系统的精神品质,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它是我党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的革命经验基础上,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际地运用到革命的实际斗争中有机结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味道”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品质。我们要充分挖掘延安精神所具有的时代价值,要把延安精神蕴含的多种精神品质贯穿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要把它融入到高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实践中去,促成革命精神的发扬和培养活动的积极推进。
延安精神体现的不仅仅只是一种作风精神、伦理精神,更重要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延安精神并不局限于地域精神即延安地区的精神,它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升华、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时代精神的体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对延安精神深度剖析都必须紧扣时代的主题,把对延安精神中蕴含的多种高贵、科学的精神品质联系到具体的现代化建设中去,把延安精神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凸显和提炼出来。
首先,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和信念是我们的动力之源、精神支柱和行为保障,有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够明确奋斗的方向和坚定正确的立场,才能够破除一切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并转换成动力,才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开拓和漫步提供一份炽热的诚心,才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事业鞠躬尽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把理想和信念寄托在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上。在艰苦的内外环境下,他们能够动员广大的青年党员、干部以及群众把自己的政治立场、方向统一到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中去,并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坚定自己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新时期,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弘扬延安精神蕴含的坚定政治方向的精神品质,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在延安时期的历史,深刻认识共产党人内心崇高理想信念的革命动力,还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1]16。
其次,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那天起,一直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放在第一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的最佳伙伴、最佳同盟。然而,在经历了党内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和盲动主义占据上风的情形下,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被党内一些主观主义者加以抛弃,这也间接导致后来一系列革命实践和理论决策的失误。延安时期,我党在充分吸取经验教训的前提下,把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作为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全党、全军加以宣传和弘扬。这个时期自然也成为了我党历史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最密切,党的路线执行得最好的时期之一。“大生产运动”“枣园”“三三制”等一系列思想和实践活动都证明党在该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高尚作风。“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1]16同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边区的文化建设,意在促使该地区文艺的发展以带动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在对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上,党中央高度重视不同制度、不同话语下文学、艺术的表现本质、形式、内容、方式,从抵制封建剥削文化、腐朽思想出发,通过深入工农群众和实际斗争,构建出属于工农兵、无产阶级的文化,属于人民的、大众的、反帝反封的文化。新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所蕴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科学执政理念,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一切从人民群众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保障人民群众切身的实际利益。
最后,弘扬延安精神,坚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延安时期,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干部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和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他们和人民群众一起吃饭、一起欢笑、一起忙活,穿补丁、吃小米、住窑洞、干农活。这些高贵的内在精神品质促成了延安时期的人民政府和领导人始终以清廉、服务、务实的形象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它既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实现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2]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也指出:“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地艰苦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3]市场经济背景下,延安精神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最容易陷入认知误区的。很多人不能够清楚地、理性地认知创业与艰苦奋斗的逻辑联系以及艰苦奋斗和市场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创业精神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与传统思维方式下延安精神具有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混同并随意加以曲解。现在的人们一提到艰苦奋斗精神就自然把它等同于“南泥湾精神”和“大生产精神”,而忽视了创业精神所具有的创造、发展、上进的独特精神品质。新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精神品质,加强对培养对象自身道德修养和创造精神的培育,努力使自己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率。
延安精神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精神品质的内生源、动力源,其所体现的价值诉求和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追求是内在统一的。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具有的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和创新创造素质分别对接了延安精神所蕴含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内在契合性。
思想政治素质和延安精神蕴含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精神品质内在统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是我党在延安时期能够不断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我党具有强大凝聚力、深刻感召力、高度吸引力的力量源泉。在艰难困苦的延安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共产党人、革命者不惜牺牲生命,不惜放弃升官发财机会,来到延安投身革命,最根本的还是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相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才能够建设新中国并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具有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思想政治素质很好地对接了延安精神所具有的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精神蕴涵,并能够把其所蕴含的精神品质融入到自身的内心的思想政治特质当中去,进而能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牢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做终极追求。
实践能力素质和延安精神蕴含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精神品质内在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和核心,是我党正确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开展革命的必然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总结批判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作风以及工作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作风,从1939年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全党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尖锐批判教条主义时起,到延安整风运动彻底批判王明教条主义后,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才真正成为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原则。同样,延安时期也是我党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群众关系最密切,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最好的时期之一。党自始至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联系群众为工作的原则,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组织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充分吸取和消化延安精神所蕴含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独特精神品质,真正做到把自身的理论知识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结合起来,在不断扩充、提升自身全面人文知识储备的同时,把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到较高层次的境界,进而实现知识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完美配合。
创新创造素质和延安精神蕴含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内在统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是我党在艰苦的、贫穷的、恶劣的内外环境和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的重要保障。延安时期,党和人民群众处在一种物资贫乏、住房短缺、卫生条件恶劣以及随时可能被“吞噬”的恶劣的内外社会环境中。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这种恶劣的内外部环境中,党和人民群众正是拥有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并期望通过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克服恶劣的物质环境,建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处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环境都比延安时期的环境要优越很多,物资富裕,医疗卫生条件优异,文化建设、政治文明建设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仅仅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各领域、各区域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和谐,社会结构不完善、利益调整不协调、意识形态形势严峻等等。我们不能够躺在三十年取得成绩的“温床”上,拿着过去的“功劳簿”去炫耀、张扬,而是需要坚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继续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达到新的高度。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学习我党先辈们在艰难困苦环境下所具有的精神品质,自觉地遵循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把创业精神内化到自身的创造素质中,充分遵循科学发展观,不断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活力和生命。
首先,弘扬延安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效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的关键,也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构筑大学生精神支柱的重要基础”[4]。延安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贯彻延安精神,是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拓展、目标坚定、功能导向的必备,有利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和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培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5]。培育者要充分掌握和了解培育对象的理论接受、需求能力以及理论薄弱点、增长点,通过采取内容渗透法、专题演讲法、资料演示法、以身垂范法等方法,通过采取讲授式、体验式、研究式和音像式教学等手段,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课堂氛围,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利用诙谐的、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合理的课堂互动,引导培养对象正确理解和把握延安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意蕴。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以延安精神所蕴含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内容贯穿于理想和信念章节的授课中,坚定培养对象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可以注重讲解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完成长征壮举后来到延安,并在13年的岁月里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在这里指挥着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完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壮举。培养者把延安精神具有的理想信念要素、服务精神、奋斗精神和首创精神贯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延安精神具有的优良精神品质,促使他们从内心中认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在“形势政策”的教学中,可以把延安精神作为几个专题来讲解,如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延安精神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传承,等,以帮助培养对象认知和理解延安精神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必备的精神品质。同样,还可以通过影像资料来传播精神魅力,让培养对象从生动的事迹中感受到延安精神的伟大魅力和独特品质。
其次,弘扬延安精神与“青马工程”培训班结合,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效益。“青马工程”培训班包括了以青年教师、青年辅导员、青年党员(预备党员)、干部等为培养对象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活动,旨在帮助这一批培养对象坚定正确的立场和方向、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激发崇高的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以及提升相关教学技能和技巧等。“青马工程”培训班可以把延安精神的相关内涵和精神品质作为内容来进行有计划性、目的性、层次性的培育,充分挖掘延安精神中具有理论、实践意义的内容和理念,使培养对象了解从红军长征到延安根据地的建立再到延安精神形成的艰苦历程,激发培养对象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培养者可以引导培养对象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所著的光辉著作,如《矛盾论》《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以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等,指导和帮助培养对象明白延安时期革命斗争的基本情形、矛盾和走向,党在延安时期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上的努力以及延安精神所发挥出的精神魅力。当然,培育者还可以组织培养对象集中学习具有现实意义的相关文章和著作。学习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具有权威性的报纸和期刊上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帮助培养对象加深对延安精神时代内涵、当代价值以及党的宗旨的理解,增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自觉性,也深刻领悟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财富。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更进一步坚定培养对象继续践行延安精神的信心,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同时,培育者可以组织开展讨论、辩论、演讲等主题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延安时期的艰苦奋斗的具体实践,提升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崇拜和敬佩。当然,还可以开展基于问题逻辑的专题研讨,即对“什么是延安精神”、“从长征到延安”、“延安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是什么”、“什么力量促使青年走上黄土高原”、“延安精神的弘扬能不能成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效途径”等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和坚定培养对象对延安时期革命斗争的认知,延安精神当代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以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树立,为他们成为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打下理论地基[6]。
高校要注重组织和引导培养对象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增强学习和研究延安精神的实效性。培养者通过利用校院学生会、校共青团组织和学校各种自组织社团等作为载体,把延安精神贯穿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使培养对象在日常的文化活动中理解延安精神的各种精神品质,并把其当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有的精神品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认同。高校培养者不仅要注重在课堂上对延安精神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的讲解,还要注重营造一个整体氛围,以延安精神为重点、以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等的宣传为辅助,让培养对象充分了解红色文化精神的历史继承与发展历程,认知革命战争时期红色精神资源发挥出的深刻的凝聚力、强大的吸引力和广泛的号召力[7]。培养者还需要广泛积极地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开展围绕“延安精神”为主题、“延安精神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为主线的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和容易推广性的多种活动,如“我心中的延安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融延安精神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专题报告、“红歌大比拼”的体验活动等,帮助培养对象从“知、情、意、信”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内化延安精神具有的各种精神品质,并外出参加具有积极意义的客观实践活动。培养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引导作用,开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延安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效途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传承延安精神—践行青春誓言”等红色网站,积极占领网上阵地,建立“青马工程”工作系统,为理想信念培育占据制高点;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集中对培育对象播放与延安和延安精神相关的影视剧或纪录片等,如电视剧《保卫延安》《延安颂》,电影《延安电影团》《张思德》,纪录片《毛泽东在延安》《延安时代》等;还可以通过采取延安精神进学生公寓的形式,在学生公寓中开展对延安精神的宣传,使广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达成对延安精神的直观认知与理性理解,并由此产生高度的情感认同。培育者通过对延安精神宣传和教育“走进社团、走进多媒体、走进公寓”以及基于问题逻辑的互动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培养对象的内外化。
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能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锻炼使培养对象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的统一。高校的培养者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培养对象在具体的互动体验中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认知,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与延安相关的红色教育资源,结合延安精神开展各类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对延安精神达成理解和升华,同时利用新的认知从事相关实践活动,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毛泽东在延安斗争时期社会调查的循踪调查”、“延安的红色传说宣讲”、“延安的红色歌谣传唱”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他们的社会实践用文学以及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结集出版发行;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关于延安精神的辩论赛,使学生在辩论中体会延安精神的价值与魅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活动的方式,将延安精神所具有的各种品质的学习融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促成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再如,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践行延安精神等主题实践活动,定期组织青年党员(预备党员)、学生干部骨干前往“延安纪念馆”、“延安博物馆”和“延安红色风景区”等实践基地和红色景区开展灵魂体验之旅,保障学生骨干在参观和体验的过程中达到对延安精神的高度认同,促使他们成功转变为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 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12-08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0.
[4] 刘丽琼,陈路.继承发扬延安精神,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136.
[5] 王亚媛,江士方,蒋霞.高校思想理论课嵌入“红色摇篮”历史的教学设计[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3-98.
[6] 胡杰.真善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追求[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2.
[7] 胡杰.雷锋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