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使命与任务

2013-04-01 18:35赵为粮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

赵为粮

(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 400020)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系列基本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我国文化建设指出了改革发展的方向。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充满创造活力的育人殿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引领社会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理应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思想新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基础上,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专门作为一个部分,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与党代会的历次报告相比较,十八大报告对文化强国建设提出的新思想新部署,至少有7个首次1个明确。即: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概念;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概括提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首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写入报告;首次提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和“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首次使用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明确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围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报告提出了4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深刻领会这些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使命

(一)肩负着文化育人的使命,确保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一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和奉献。高校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帮助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成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高校要把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根植于学生心灵的深处,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以不断加强大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国情的认知、对国家的认同、对人民的热爱,以帮助大学生养成浓烈的家国情怀、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承担起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三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高校是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大学生则是先进文化的生力军。用先进文化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首要要求。要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付诸行动,将自己的知识才干全部贡献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使他们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践行者,为人类文明不断前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推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一是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基本功能。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明确指出,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大学是最高教育机构,高校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文化育人、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等重要工作,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高校具备文化创新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具有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为文化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些因素决定了文化传承创新成为高校的基本功能,为社会主义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历史责任。文化传承创新不仅是高校的基本功能,更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在中国近代史上,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西南联大的“刚毅卓越”精神,至今仍然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现在我们更应该具有这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通过教育、传播、熏陶,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审美追求、科学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从而使优秀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并发扬光大。三是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流大学之所以被人们赞誉,不仅在于校园面积、招生规模和科研水平,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长久流传的精神和严谨朴实的校风上。我国高校与世界名校的差距,主要在于缺少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文化的传承创新对于高校自身建设发展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就是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扬弃,破除思想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上的定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大学发展之路。

(三)肩负着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的使命,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对文化的觉悟和觉醒,表现在对文化地位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在此基础上,承担起文化发展的责任。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信心。高校在推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在文化引领中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高校是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的摇篮,是国家发展的人才库、智囊团、思想库,在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建设方面,始终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始终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同时,高校为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增添新的内容与成分,持续地改善市民结构,提高市民素质,赋予社会文化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高校文化的理性品格具有匡正时弊的超越性,引领社会风气沿着正确的方向,向着更高层次发展。二是在文化创新中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高校是文化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是新文化精神的培育基地。在美国有一种说法,“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在中国,同样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就没有五四运动的壮丽和中国社会现代性的生成。所以,高校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以辩证取舍的科学态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努力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中,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文化,为培养文化自觉和自信提供丰富资源。三是在文化传播中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高地,也是高层次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传播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责,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文化传播就是把中国优秀文化向外辐射传播出去,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因此,高校要把文化传播视为自己崇高的使命,努力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一方面要在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注意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化修养、道德风尚、精神风貌,使其用丰富的知识和全面的素质及能力不断影响和辐射全社会,推动社会道德文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真正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和咨询平台。

三、切实抓好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高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应突出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

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最为关键的一条,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

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各门课程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认真组织力量编写辅助读本,作为现有教材的补充,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十八大的新提法、新要求。要通过课堂教学,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讲透彻,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讲清楚,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讲明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切实推进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二是要大力拓展教育途径。要充分利用好重庆大学生手机报、重庆大学生在线以及各校园主题网站,新开通一批辅导员博客、微博,抢占新媒体阵地;要继续开展好“革命传统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政经要人进校园活动”;广泛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大学精神、基本道德规范等内容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教育。三是要注重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设的几个结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结合起来,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尚师德结合起来,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教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更好担负起文化育人的职责和使命。

(二)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是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这对我们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一步,主要思路是:全面落实中办、国办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和“2011协同创新计划”,着力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全面提升我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发展一批学科。大力加强人文社科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加快发展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以及立足学术前沿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尽快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人文社科学科体系。二是着力打造一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示范基地。目前,我市已有52个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有2个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期间力争能新增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对市级重点研究基地管理的总要求就是“凝练特色、分类管理、示范带动、动态递补”,建立扶优和汰劣机制,打造示范基地,真正发挥重点研究基地的“思想库”“人才库”作用。三是着力培养和聚集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实施人文社科重点人才培养和聚集计划,以重点研究基地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坚持每年聚集一些高水平人文社科拔尖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理论大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尽快形成一支学术精湛、作风严谨、具有多学科背景、综合研究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四是着力遴选和确立一批重大研究课题。增加人文社科项目研究经费,紧紧围绕十八大提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组织选题,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重点立项资助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研究课题。五是着力推出和转化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依托高校人才密集、学科齐全、力量雄厚的优势,积极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扎实推进“2011计划”,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将人文社科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积极向产业化方向转化,更好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三)建设彰显生态文明的校园文化

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为党代会报告的一部分,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国家建设新布局。高校要努力建设宜居宜学的校园自然环境系统,努力营造境界高尚、底蕴深厚、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大学学术生态,共同构建人文生态校园。

一是要完善并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坚持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不断吸收现代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思想精华,努力培育现代大学精神。落实好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举措,使其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不断培育师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奉献社会的思想观念。认真研究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做好吸收转化工作,努力提升教育及管理水平,用优秀的大学文化培育栋梁、滋养学术、振导社会,自觉担当起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二是完成校园基础设施及人文环境建设。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规划建设好学校各类文化场馆设施,规划建设好人文景观及文化形象识别系统,提升文化环境品位,传承大学历史文化传统,彰显重庆高等教育特色和形象。要通过5年建设,校园基础文化场馆设施、人文环境达到西部教育高地的目标要求,校园人文环境在西部高校处于一流水平,校园环境文化对人才培养的熏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要将高校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三是加强科技化、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增加投入,加强科技校园、信息校园建设,提高软硬件现代化、数字化水平。要建设好以学校主网站(页)为核心,以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工作、信息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等为分支,涵盖学校各个方面工作,融思想性、知识性、系统性、服务性于一体的高校网络管理及服务体系,提升高校管理智能化水平。要加强图书数字资源建设,建立高校协作机制,实现数字资源共享共建。四是推动文化设施对外开放。让社会民众有条件享受高校文化设施资源,增强高校文化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加强文化资源设施校地合作,形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切实提高高校文化设施建管用的综合效益。

(四)大力推动文化人才培养的工作

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复合型、开拓型、创新型人才。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文化人才的培养摆在基础和关键的位置,多渠道、全方面地加紧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一要加强文化领军人才培养。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充分利用好“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和“巴渝新秀”青年人才工程,着力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培养一批文化领军人才。二要培养更多优秀文化骨干人才。大力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更多优秀文化人才。三要推动市民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通过普九、普及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

(五)着力打造文化精品

文化艺术精品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代表着文化发展、文化追求、文化价值的最高水准。而我市高校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显得较为薄弱,高校文化艺术精品代表着一所高校的文化形象,应当下大力气抓好。

一是构建有利于打造文化精品的体制机制。要形成金字塔式的高校文化生态格局,文化精品、知识体系、理论基础、科学研究、学术文化、网络文化等要分层次地对师生、社会受众产生影响,沿着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发展路径,推进文化的整体协调发展。二是大力推进网络文化发展。实施高校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学术思想文化、文化艺术精品在网上的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师生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占领网上文化主导权。三是抓好精品图书出版。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出版社的作用,加大对各类学术、文化、艺术成果出版集结的力度,推动我市高校专家学者的文化艺术成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四是积极参与推进文化强市的重大文化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进行文化创意产业成果转化,探索创新文化成果转化模式,鼓励协同创新,促进高校文化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六)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汉语国际推广是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也是我市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和综合平台。近年来,无论是海外孔子学院数量、承担国家汉办重大项目数量,还是孔子学院奖学金名额和外派教师数量,我市均保持西部领先的整体优势。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已办的孔子学院,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切实帮助对方解决在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使海外的孔子学院办学更加规范,质量不断提高,影响逐步扩大。正在积极申请与海外院校和教育机构合作设立孔子学院的高校,要加强沟通,增进了解,积极推进,力争申办一所就办成一所、办好一所。二是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才库”,提前选拔、培训和储备一批数量充足、知识技能完备的高素质人才备选备用。同时建立“考试选拔、招募招聘、培训实习、选派使用、跟踪管理、后续评估”一条龙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机制。三是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学校。按照“学校申请、专家评审、统筹考虑、按需设立”的原则和程序,在全市建设20个具有良好办学条件、先进教学理念、国际化办学特色、较强国际交流能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学校,使之成为我市教育对外交流的窗口,并肩负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重任。四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我们要抓住国家发展的大好机遇,积极主动申办汉语国际推广系列活动和项目,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渝留学。大力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我市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推动我市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多元化发展。五是大力开展专项研究。集结我市汉语国际推广专家、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国际合作交流专业人才,建立我市汉语国际推广专家库,为海外推广提供智库支持。健全历史传统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开展汉语国际推广专题研究,设立专项经费,支撑孔子学院(课堂)发展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因为我们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我们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努力工作、锐意创新,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文化建设工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