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红
(湖州市塔山蚕种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湖州 313000)
做好原蚕区工作的几点体会
沈小红
(湖州市塔山蚕种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湖州 313000)
随着农村经济格局的变化,桑园面积急剧减少;受多次低茧价的冲击,严重挫伤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加上劳动力转移,蚕种饲养数量大幅度减少,从而影响到蚕种生产的稳定,蚕种企业大量技术骨干被迫离开,严重影响到蚕种生产安全性。目前浙江省一代杂交种的生产几乎都在原蚕区,过去对原蚕区的生产环境、农户、桑园、饲养都有严格的要求,现在为了留住原蚕区,尽管落实原蚕蚁量相当困难,桑叶全龄浸消等一些技术措施要完全到位也困难重重。蚕种生产基地不稳定,防治微粒子病形势非常严峻,蚕种生产风险大大地增加。如何稳定原蚕区,搞好蚕种生产是我们蚕种生产从业人员面临生存的大课题。下面以多年从事蚕种生产的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供同行参考。
作为原蚕区的技术辅导员,实际上既要当好教练员,又要当好运动员,工作中没有理由可推卸责任,唯一办法是在生产中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保证蚕种产量和质量。因此蚕种生产是蚕桑产业中难度大、责任大的一项工作,并对从事蚕种生产人员提出极高的技术要求。但对具体从事蚕种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机会参加有关技术交流会,极少有机会外出参观学习,信息来源相当有限,制约蚕种生产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技术水平,从蚕种生产实际情况出发,只能主要从以下途经来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1.1 加强学习
通过专业书籍、专业杂志的学习,了解技术信息,提高技术水平。特别是《蚕种资料汇编》是我们优秀的指导老师,这本书收集了全国有关蚕种生产的优秀论文,全面概括了蚕种生产各方面的技术,是我们良师好友。常去翻翻受益非浅,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能更清楚地了解蚕种生产过程各项因素对蚕种生产质量的影响,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技术措施。因此在蚕种生产前看为了减少技术失误,结束后看是对有些结论验证并进一步完善,这样可为次年蚕种生产采取的技术措施更合理、更有效。
1.2 多方交流
首先在本单位技术员之间、在蚕期各原蚕点之间要经常性交流,互通信息,统一认识,及时纠正一些不当的做法和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其次与兄弟共有单位交流,过去塔山冷库秋期蚕种浸酸时囊括了四个村办蚕种场的技术管理人员参加,我们与他们一起同吃同工作十多天,针对品种和生产中出现一些现象,一起共同探讨,对同品种各场各批蚕种进行对照、寻找差异、分析原因,有些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因此兄弟单位之间多走走,多沟通,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独特的条件造就了塔山雄厚的技术力量,生产的蚕种成为当时湖州蚕农的首选蚕种。
1.3 认真总结
每一蚕期结束后都要总结一下,对一期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措施、工作方法进行全面总结,衡量得失,重点是找出需加强的地方和需改进的地方,更好地提升自己技术水平,为来年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总结工作在蚕种生产企业比较缺乏,不重视,这样年复一年,错误再犯,水平没有提高,永远处在一个低水平,因此及时、认真地总结经验十分重要。
现在原蚕点难找,落实蚁量难,落实原蚕技术措施更难。在企业本部生产蚕种技术水平最过硬、产量稳产高产的技术员,在原蚕区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讲得再好,不如做得好,做得好的关键在农户。在原蚕区指导蚕农技术工作,处理好与蚕农的关系是原蚕生产重要工作之一,是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力保证。因此在原蚕区人员需相对固定,对当地情况相当熟悉,与原蚕户关系融洽,能更利于落实各项技术措施。
2.1 灵活处理好与蚕农的关系
目前农村中养蚕大多数都是60后、70后,子女大多数不在身边,每年跑农户要尊重老辈,面事带笑容,嘴要叫得甜。我们对于农户来说是来传经送宝,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给他们带来福气,增加收入。要摸熟蚕农的脾气,说话中少用指责,多建议多提醒,用比较的办法多宣传养原蚕的好处,找准时机落实技术措施。在蚕农高兴时多讲,不高兴时少讲、不讲,但个别脸皮厚的户还是要用严厉方法、甚至骂。要摸熟农户的性格,软硬兼施,分寸要恰到好处,要利于蚕农接受,最重要的是引导农民去做,工作措施到位才是目的。
2.2 重视抓好重点户,注意培养后进户
目前养蚕在原蚕点上没有选择余地,只要有人肯养,已经是比较幸运的事,不能过份挑剔。但措施要跟上去,工作难度大。重点户是指养蚕水平好,一般稳产高产,在原蚕点具有一定威望的养蚕户,在原蚕区起到各方面领头羊的作用。抓好了重点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点户关系到原蚕区的稳定和工作质量,一定要抓好。后进户指养蚕技术水平较差、工作到位比较困难,蚕茧产量一直以来不稳定且低的户。对这些原蚕户要加强指导,督促其加强管理,以达到原蚕饲养规范,保证蚕种产量。通过培养这些户往往可使蚕茧产量比养一代杂交种产量大幅度提高,收入成倍增加,在以后会对指导员言听计从,各项技术措施做得更到位。多年来体会对这些户千万不能忽视,一旦将这些户培养成功,对原蚕饲养比其他户更稳定。在农村蚕农钱少一点关系不是最大,面子观念更为强烈,蚕养得好与养不好关系到一户人家的荣誉。培养好这些户能促进整个原蚕区养蚕水平的提升,对稳定原蚕区保证蚕种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在原蚕区指导农民养原蚕,不仅要多讲、多检查,还要多记录,对发现一些问题最好有旁观见证人,把情况多讲,让知道的人多一点。因为大多数蚕养不好农户不从自身找原因,都要把责任推到蚕种的质量上。为了有利于以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纠纷,我们在原蚕区工作时重点对蚕种产质量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加强检查,认真做好记录,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1)桑地肥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好坏,桑叶污染情况;
(2)蚕室防病消毒准备工作质量情况,蚕期中防病措施执行情况;
(3)蚕期中饲养管理情况,特别是一些操作不当的现象,更要详细记录。
蚕期结束后,对产量不满意的农户,我们只要拿出蚕期中记录的证据分析给他们听,使他们心服口服,指出他们错误的做法,并把好的经验进行推广。
以上是在原蚕区工作多年的体会,归纳起来,就是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蚕种生产原始资料的管理(相当于合同管理)。搞好原蚕区工作要充分发挥这些措施的作用,关键是原蚕区工作人员和蚕农的积极性,都需要经济措施的保证。这决定了原蚕区的稳定和蚕种质量,合理的经济措施同技术措施更好地结合,会使原蚕区工作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