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丽,何晓亮
(1.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2.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试论瞿秋白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之新发展
——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审视
马 丽1,何晓亮2
(1.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2.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瞿秋白的哲学思想承袭了俄国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意义的世界观。其哲学思想主要分为四大块:唯物论;辩证法;社会历史观;认识论。这种划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进入了新的规范化的阶段。
瞿秋白;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次高潮,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涉及的都只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瞿秋白则不同,1920年秋,他应北京 《晨报》之聘,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到莫斯科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略尽一份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1]他学习和研究了普列汉诺夫、列宁、布哈林、斯大林等人的思想,接受的是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也是在中国传播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人。
较之前提到的历史唯物主义,瞿秋白认为,它只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运用。而仅在历史领域的运用是远不能概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的。瞿秋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一种普遍的、宇宙的世界观。他涉及的范围,囊括的内容更加广泛、更加丰富。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这种彻底性不仅体现在历史领域而且体现在自然观、政治经济学、认识论等等领域中。所以,在瞿秋白看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应是由四部分构成:(一)唯物论;(二)辩证法;(三)社会历史观;(四)认识论。下面我们就从这4个方面来探讨瞿秋白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 “物质”与 “精神”、 “思维”与 “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在 《社会哲学概论》的开篇瞿秋白就对哲学做了一番简要的概括:“实际上哲学没有什么高深,最初不过是一切知识的总称,随着认识的发展,各种知识从哲学之中分出;至今所剩的仅仅是方法论和认识论”。[2]接着,他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分清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他明确地指出,“他立刻就遭到的难题…… ‘我’与 ‘非我’的关系, ‘认识’与 ‘实质’以及 ‘灵魂’与 ‘自然’的关系。直到如今,这一问题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凡以客观为出发的只要他是一贯的思想家……他必成唯物论中之一派。而以主观为出发的,——便是唯心论中之一派”。[3]268—269从根本上来看,这里所言的几对关系都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到底从客观出发,还是从主观出发;到底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还是从主观的心灵出发,这在瞿秋白看来是哲学的 “根本”问题。在论述哲学第一问题时他曾指出:“无论什么样的思想,绝不是一个人的创造或想象。就是纯粹抽象的算术也是现实世界的反映。”[4]347可见,瞿秋白认为创造、想象或者纯粹抽象的任何东西都是要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基础和前提的,不能凭空存在。而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到底如何?在瞿秋白看来就是:“精神不能外乎物质而存在;物质却能外乎精神而存在,物质先于精神;精神是特种组织的物质之特别性质。——物质当然是宇宙间一切现象之根本。”[4]445可见,瞿秋白对哲学根本问题上的看法还是比较正确的。他明确指出,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一切精神性的东西都是源于物质性的东西,物质可以离开精神,而精神离不开物质。就如重量是物质的属性一样,精神的东西一离开他的赖以存在的基质,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皮之不存,毛将嫣附?之后瞿秋白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证明宇宙的客观物质性,指出不仅自然界而且社会历史都是物质的。显然,在世界的本原,哲学的首要问题上,瞿秋白是坚持唯物主义的。但这 “物质”绝然不只是历史领域的 “物质”,它涉及宇宙间一切现象之根本,是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瞿秋白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又坚持了辩证法。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而言的,即马克思辩证法是要求联系、发展地而不是孤立、静止地看问题,是要求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其它什么别的东西。瞿秋白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及社会间的一切现象可以有两种观察法。一种是以为一切都是静止的,一成不变动的。还有一种就是以为是变迁不居的。第一种是所谓静力观,第二种是所谓动力观。”[4]449在这里,他已经认识到了,事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人对待事物的眼光也应当随着事物的变动而富有动态的思维。
在瞿秋白看来,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瞿秋白认为 “宇宙现象的根本便是物质的动”,宇宙间的一切物质都是 “动的物质”[5]347,都处在 “动”与 “变”之中,不存在停滞不变的东西。而 “所谓 ‘动’就是斗争,就是矛盾”[6]。在这里,“矛盾 “和” “动”被瞿秋白看成是宇宙万物变化、发展之源泉,是一切现象,一切生命互变发展之根本原理,整个世界都是在这“动”与 “变”的过程中逐渐演化,相互依存,不断发展。不存在绝对静止,永远不动的事物;也不存在绝对孤立,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的事物。整个世界都处在以矛盾律为根本内核的有机体系当中。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瞿秋白认为,既然矛盾律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那么,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便只能是实现事物不断发展的形式。对立统一律是内容、是根本,质量互变律和否定之否定律是形式、是“根本”的延展。而具体到客观的事物,瞿秋白认为:“宇宙及社会里的一切发展,就是数量变更的逐渐积累,然而数量的变到一定的程度,必定突变为质量的变。”[3]352—353这就是说,他把整个宇宙世界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归结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量的形式;一种是质的形式。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度”,就会产生质的变化。亦即类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这里,瞿秋白把这种由量到质的变化又归结为了 “质”对 “量”的否定,如此以往,无限延展,那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否定的一体的世界。这就是他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这种对于 “三大规律”的理解显然比较简单,但在内在的意蕴上,它能自成一体,形成逻辑,有一定解释力和研究性。再者,这些理解基本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意。
显然,瞿秋白辩证法思想的运用范围也是“宇宙世界”、“一切现象”,其具有普遍的、宇宙的 “广延”,并不只是历史领域,本体论、认识论的领域都有辩证法,都能适用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的思想是对之前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补充。但这里须指出,瞿秋白的辩证法思想本应当是建立在他的唯物论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瞿秋白的那个时代比较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现实斗争中的运用,更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使得他比较重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性质,辩证法的性质并没有突出。也就是说,他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并没有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而关涉到唯物主义的方面,他和李大钊、陈独秀一样在历史领域把它充分发展了。
瞿秋白和当时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样,重点宣传历史唯物主义,但在某些方面突出了辩证法。
瞿秋白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既然是永久动的,相互联系着;社会现象亦是如此。所以社会科学中的根本方法就是互辩的唯物主义。”[4]451—452把辩证法运用到社会的研究就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具体的说就是:“第一,应当研究每一种形式的社会的 ‘自性’……”“第二,应当研究每一种社会的内部的变动历程……”“第三,应当研究每一社会的发生及其必然的消灭……”[7]这种研究方法显然是把辩证法运用到了社会的领域,体现了两者的统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瞿秋白在阐述社会制度时专门说明了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问题。他指出,社会制度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经济关系。虽然社会制度的内容都是社会经济关系,但其表现形式却极为复杂。他认为,社会中出现的过渡形式和复合形式都不过是社会进化过程和同化过程的步骤。“这些步骤的迟速依当时生产力的状况而定;技术愈低,进化及同化的进程愈缓,技术愈高,进化及同化的过程也愈速。”[4]559—560在这里,瞿秋白把社会历史形态及其转变都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同时在生产力与社会形态之间也存在着某种正比列的辩证关系。瞿秋白还把发展的观点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观点都运用到了社会历史领域,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无疑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要求他把重心放在对唯物史观的宣传与运用上,他提出的辩证法思想在理论上无疑弥补了当时理论界对辩证法的忽视。为李达、艾思奇最后到毛泽东完整地介绍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打下了基础。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也是现代社会化大工业实践的理论反映。”[8]288瞿秋白的认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认识论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也是与唯物辩证法相统一的。既然坚持唯物论,那么人们的认识便来源于客观实际(如前述,这个 “客观实际”当然不仅只涉及历史领域)。既然坚持辩证法 (这辩证法的对象当然也不仅涉及历史领域),那么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便会坚持用辩证的即联系的、发展的而不会是孤立的、静止的眼光去认识这个世界。列宁早就指出:“辩证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同样也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其本身包括现在称之为认识论的内容[9]”。“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0]这里,瞿秋白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认识论或方法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瞿秋白具体指出的如:一切认识都是由主观的 “我迎受外界的刺激而得来的”,而且人的认识的正确与否也要靠客观实践来检验;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人似乎处于一种矛盾的地位,一方面尽力求知,另一方面无论如何不能全知,等等。[11]这些基本上都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在这里,瞿秋白的认识论里隐含了“完全的”唯物论和 “完全的”辩证法。
综上所述,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提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较之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宣传中只提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有益的补充;但是,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被他看成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显然又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为毛泽东后来彻底厘清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即两者互为前提、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留下了空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构是相互贯通、相互包含和融为一体的,以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彼此分离的 “两个主义”,而是如同 “一块整钢”的 “一个主义”即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8]前言当然,不可否认他的有些理解不是那么准确,但是,瑕不掩瑜。毕竟,在那个乱象丛生满街飞的动荡年代,能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播中填补一项理论的 “空白”,总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1]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一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8.
[2]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0.
[3]黄美真,石源华,张云.上海大学史料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4]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二卷 [M].北京:人们出版社,1993.
[5]瞿秋白.社会科学概论 [M]//上海大学史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6]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56.
[7]许全兴,陈战难,宋一秀.中国现代哲学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9.
[8]李秀林,王于,李怀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9]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中文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
[10]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中文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8.
[11]余素娟.瞿秋白人生哲学及其现实意义 [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4—105.
【】【】
The Research of QU Qiu-bai’s Dialectical M aterialism Philosophy
——A Survey Based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 arxist philosophy
MA Li1,HE Xiao-liang2
(1.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2.College of Humanities,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QU Qiu-bai’s philosophy inherited the dialecticalmaterialism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ought in Russia.He considers Marxist philosophy as a world outlook with general and universal significance.His philosophy thought contains four parts:materialism,dialectics,society outlook and epistemology.This division has led the propganda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into a new and normative stage.
QU Qiu-bai;dialecticalmaterialism;marxist philosophy;sinicization
B02
A
2095—042X(2013)03-0006-03
10.3969/j.issn.2095—042X.2013.03.002
(责任编辑:刘志新)
2013-03-02
马丽 (1989—),女,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