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蒋德俊
( 河南省南阳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473056)
唐朝文化繁荣,文人雅士迷恋茶道,引茶入诗成为当时文人的雅好。卢仝以茶诗而名冠天下,古今尚无第二人。卢仝好学工诗,才华横溢,一生痴茶、迷酒、恋诗,不愿入仕,与当时的孟郊、贾岛相鼎足,成一时风尚。卢仝的名气不在诗,而在茶,被誉为茶仙、茶痴,与茶圣陆羽齐名,亦被世人称为“亚圣”。卢仝生活清贫,性格清高、狂妄不羁,思想上愤世嫉俗,忠于君主,能体恤民众疾苦,对前途充满希望,偶尔亦有哀怨、忧愁情结。卢仝擅长煎茶,好饮茶、品茶,“知茶味”,崇尚礼、智、仁、义、信,具有鲜明的和、合、敬、美的茶道思想。可惜的是,太和九年(公元835年)“甘露之变”时,因卢仝留宿长安宰相兼领江南榷茶使王涯家中而被误害,死时年仅40 岁。贾岛在《哭卢仝》中慨叹,“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
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佛教的盛行、科举制度的举行、诗风的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令的推出推动了唐茶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煎茶道的形成与流行、茶文学的兴盛、茶书的创作,使中华茶文化在唐朝达到第一个高峰。卢仝的茶诗茶歌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对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引领作用。
2.1.1 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
随着隋朝的覆灭、大唐的建立,人民从战争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封建统治者们深感江山来之不易,吸取前朝覆灭的经验与教训,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政策。对内轻赋税、重民生,社会安定团结;对外采取怀柔政策,积极与邻邦搞好关系,国家和平发展。唐王朝恩威兼施,适时对外用武,不断开拓疆土,国力日渐强盛,八方来朝,盛况空前。政治的相对稳定,使大唐王朝呈现出一派“泱泱大国”、“地大物博”的繁华景象。
唐王朝建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家鼓励农耕,对盐铁茶等山泽之利采取了宽松甚至优惠的政策,尤其对茶叶生产放任私营、自由发展,使茶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唐代中期,全国茶叶已有相当面积。德宗时期,朝廷从财政考虑,开始征收茶税,推行搉茶制,茶税收入很快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政治环境相对安定,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各个阶层,生活上追求安逸,物质上追求奢华,精神上追求超脱、享受、自由,饮茶之风盛行,几乎达到举国皆饮的程度。灿烂的中华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兴起的。
2.1.2 繁荣昌盛的经济环境
唐贞观年间,太宗注重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永徽年间,高宗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开元年间,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在农业方面,改进农具,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方面,丝织业技术高超,花色品种多,陶瓷业发达。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商业大都市如雨后春笋般形成,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也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中唐时期又先后历经“永贞革新”、“永和中兴”。经济的繁荣,给朝廷和国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开放繁华的唐朝还进一步拓展了“丝绸之路”、“茶马之路”,加强了同海内外的友好往来,中西文化得以交融、发展。
盛世兴茶,朝廷鼓励发展茶叶生产,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制茶工艺不断改进,饮茶人群不断增多,以陆羽为代表的僧儒、文人、学士们,开始较为系统地研究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于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饮茶之风开始兴盛。受《茶经》的影响,卢仝的识茶、煎茶、品茶等茶知识茶技艺不断精进,茶道思想进一步得到升华。
2.1.3 宗教的发展与繁荣
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与宗教有不解之缘,秦、汉、魏、晋时期各派宗教相继产生,唐朝时期举国信奉佛教。佛教来源于印度,起初以天竺佛教为主流,而天竺佛教的教义与我国固有教派道家、儒家思想都发生过冲突。到唐代,随着人们思想境界的转变,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出现僧、道、儒合流的趋势,产生具有兼容性的禅宗佛教。禅宗主张静心、自悟、和谐,重视坐禅修行,要求参禅之人心无旁骛、跏跌而坐、过午不食。而茶有提神、养心之功用,既能助思,又能解困,于是茶与禅宗完美结合。僧、道、儒对茶倍加青睐,茶道由此大盛。卢仝对禅宗茶道甚为推崇,颇有研究,他主张弃旧扬新,尊孔崇儒,笃信佛老,消极入世、出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思想。
2.1.4 推波助澜的科举制度
唐代执行严格的科举制度,非科举出身不得入宰。因此人们对应试及第趋之若鹜。名门望族子弟均以攻读经书、考取功名为荣。每逢科考,考官与举子均被全封闭,孤独、困乏之极。皇帝特命朝廷官员将茶送至考场,以茶解困、助考,以示皇恩浩荡。举子一旦考取进士,朝廷在雁塔金榜上题名,在曲江杏园里赐宴,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此茶也被称为“麒麟草”、“及第汤”,举子们对得到皇帝赐茶感到无比自豪。赐茶助考的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唐茶文化的发展。卢仝作为莘莘学子,毫无例外地有及第入仕、大展宏图的夙愿,这有助于他茶思想的形成。
2.1.5 唐文学的大盛
大唐是文学繁荣的鼎盛时期,除诗风盛行之外,唐散文也盛极一时。诗为心声,为张扬个性,朝廷把诗文列为科考的主要内容,其余科目被视为下等。以诗中第是士人的理想目标。利禄所驱,文人无不攻诗,于是诗风盛极一时,尤其中唐,诗风达到极盛。写诗词、歌赋需要益智提神,诗人们发现,饮茶可使头脑清醒,精神飘逸,文思如泉,故诗人多嗜茶。唐朝的茶诗中有极浓的禅味,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就是佐证,“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唐代,还有很多文人雅士如贾岛、孟郊、袁高、白居易、袁稹、李白、张籍、柳宗元、薛能、温庭筠、郑谷、秦韬玉、杜牧、韦处厚、李群玉、李郢、郑遨、齐己、成彦雄、吕岩、刘禹锡、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等,对亲朋好友馈赠的好茶视如珍宝,常聊以自慰。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多次歌颂和描写茶叶,且大多都是脍炙人口。
在卢仝看来,茶与酒均能使人兴奋,但茶对激扬文思的作用更为巨大,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就是在饮了友人赠送的新茶之后的有感而作。卢仝嗜茶如命,认为“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卢仝的茶诗茶歌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其笔墨之酣畅,思想境界之高,可谓淋漓尽致,对茶文化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1.6 朝廷的直接倡导
中唐以后,宫廷以“酒乱人性”为由,政令禁酒,倡导饮茶。尤其是王室、显贵,由于饱食终日,体态变得“雍容华贵”,大腹便便,慵懒、腻食,为提神、消食、治病,于是行使特权向民间搜刮名茶,更有好事之徒,以茶进谗献媚,于是贡茶兴起。江苏、浙江、福建一带相继成为贡茶的产地,如阳羡茶、顾渚茶都是当时的名茶贡品。同时朝廷在一些优质茶产地相继建立贡院,专司朝廷御用茶叶的征收,每年新茶出来后,由贡院组织通过“快速通道”,于清明节前送到都城长安,供宫廷举办“清明茶宴”之用,届时王公大臣、皇亲国戚、外邦使节、得高望重的佛僧均受邀参加,席间朝廷赐御酒、御茶,宫娥彩女载歌载舞,御用文人学士作诗作歌。中唐时期,宫廷茶道盛行,无论是政治生活、还是宫廷礼仪都非常注重茶礼、茶道。宫廷对茶文化重视,直接推动了唐茶文化的发展。
身在宫外的卢仝受此感染,也与三五茶友诗友相聚品茗论诗,有时竟“情怡自然、通宵达旦”。卢仝过惯田园式的隐士生活,与自然更为贴近,对“茶味”的体验也近乎天然。
卢仝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州镇),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之嫡孙。时逢宦官阉党弄权于内,藩镇朋党割据于外,国家兵祸连连,民不聊生。幼年的卢仝虽然家徒四壁,但勤奋好学,满腹经纶,志存高远。据史料,卢仝十三岁时探望在扬州做生意的叔父,得到叔父的钟爱,被留在家中读书,学府颇深。十五六岁时,叔父病故。卢仝料理完叔父的丧事,一时举目无亲,因乡朋韩愈在河南做官,便变卖家产,只身来投。在韩愈的关照下,卢仝被安置在济源的武山头石榴寺继续读书。
此时的卢仝,内心是充满沉痛、落寞、寂寥,但所幸有诗书相伴,数年的勤学苦读,使卢仝学业精进,智慧大启,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读期间,看到寺僧们植茶、制茶、饮茶,卢仝也亲力而为、亲身体验。卢仝经常携茶游历乡间,广结文友、茶友。他自号玉川子,沉迷于济源山水的秀美,感受到当地民情纯朴,便决定把济源作为长住之地,还在这里薄置田产,娶妻生子。卢仝既不会持家,也不善商贾,所以家境并不富裕。为让妻子、孩子生活得好些,好面子的卢仝数次重返苏州“行商贾之事”,“取利弥补家用”。公元812年春,卢仝在扬州行商时,时逢新茶开采,专事贡茶的挚友以刚刚制做的新茶相赠。卢仝如获至宝,在租住客栈的后院,迫不及待地汲水煎茶饮用,由于茶味好,竟一连吃了7 碗,仔细品味,每碗都有不同的新感觉,回味无穷,即兴一气呵成千古绝唱《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七碗茶诗把饮茶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觉描绘得有声有色,其笔锋之刚健,感受之深邃,描写之传神,境界之高远,达登峰造极之地步,实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力作。
虽然卢仝具有清高、性狂的思想性格,但作为诗人、儒者、社会名流与高人隐士,因“物以类聚”、“文人相惜”,卢仝常常择友而交,他以文会友、以茶会友,其时,达官显贵、士、农、工、商均不乏“过从甚密”者,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卢仝游历甚广,生活阅历极其丰富。他经常往来于洛阳、长安、边塞、苏杭等地,与上至达官显贵,下之搬夫走卒交往,兼收百家之长,尤其受韩愈及其学派的影响颇深。感触社会底层阶级生活的艰辛,经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景象,卢仝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开始用犀利的笔触、愤世嫉俗的情感、激扬奇崛的格调,针砭时弊,讥讽社会。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卢仝对人民生活的凄苦、权贵们的专权与荒淫无道,他难以从制度上去分析,所以他苦闷、孤寂、彷徨,对现实生活的极度不满,同时又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向往。与李白一样,卢仝潜意识里也有“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里。
卢仝茶思想核心内容是物我两忘、清静无为;崇尚礼、智、仁、义、信,倡导和、合、敬、美;坚守生活的净土,弃恶扬善,追求健康、幸福的人生;突出茶道的美学特点。
品味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冬日行》、《忆金鹅山沈山人》、《月蚀诗》、《直钩吟》等诗句,有助于全面了解卢仝茶思想的内涵。从卢仝的茶诗中,我们不仅看到他对身悬“巅崖受辛苦”的亿万苍生的深切同情,对唐皇室和高高在上的达官显贵,也作了辛辣的讽喻。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卢仝从一人的穷苦,想到亿万苍生的辛苦。韩愈所谓‘忠孝生天性’,正是指诗中这一类的思想”。
自晚唐以后,卢仝茶思想被历代文人学士发扬光大,极大地推动了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后代诗人骚客嗜茶擅烹者,每每拿“卢仝”、“玉川子”自比。明·胡文焕“我今安知非卢仝,只恐卢仝未相及”;清·汪巢林“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品味茶味,常常以“七碗”、“两腋清风”代称,宋·苏轼“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宋·杨万里“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
我国是茶树的故乡,茶文化起源于我国。卢仝茶思想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东南亚诸国,卢仝的茶诗广为流传。据日茶书记载,卢仝茶思想在813 ~816年间传到日本,尤其是《七碗茶歌》受到日本、韩朝文人的推崇。
唐宪宗元年,日本高僧最澄、海空西渡来中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佛,归国时带回了中国茶籽,种于日本近江台麓山地区,最澄倡导并建立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这两位日本高僧最早向本国传播了中国饮茶的习俗,此后日本茶道盛行。
公元815年日本嵯峨皇帝行幸唐崎,大僧都永忠,煎茶献给皇帝,得到赞誉。这是日本关于饮茶的最初记录。唐茶文化起初仅在留学僧侣中间流行,后才普及到大众之间。
日本传统的煎茶道中,按照“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顺序,作为茶道的“七道汤”,也是学习茶道的必修课。卢仝在日本被视为煎茶道的鼻祖,家喻户晓,和陆羽一样被日本国人崇敬,可见卢仝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之深。
深入系统地研究、挖掘卢仝的茶思想,对促进中华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刘增惠.道家文化面面观[M].齐鲁书社,2000.
[2]朱利民.茶佛一味[J].人文杂志,1999.1.
[3]李丹.茶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4]宛晓春.中国茶语[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5]林治.茶道养生[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
[6]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7]清·曹寅等.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