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弘治时期治水研究

2013-03-31 12:09刘旭东
长沙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决口黄陵流向

刘旭东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黄河水患主要集中在中下游,“渑池、孟津而下,岸无山矣,即河南有比邙山,河阴有广武山,亦仅障南岸,北岸殊无山,俱不能相夹束河。至武涉又有伊洛沁汜之水合流,故益泛滥亦固然之势也。”[1]P1000黄河在进入河南省境内之后,水势开始放缓,水量开始变大,特别是在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处,水患频发。而黄河自古北上山东入海,仅在汉代、隋代有过几次南下入淮的历史,但是不久又北流而去,直到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东京留守杜充为了阻挡金兵南下,掘开黄河大堤,黄河才由泗入淮。自此而后,黄河主要向南流入淮河入海,但是北流也没有完全断绝,只是以南入淮河为主,北流山东为辅。正因为如此,黄河时常在河南境内决口,向北流入山东古河道,给山东、河南两岸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

一 明代前期的黄河

洪武二十四年之前,黄河河道在开封城北四十里,分南北两支,一支北经山东境内入海,一支向南汇入淮河入海。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在原武决口,河道向南迁移,距离开封城北仅五里,向南流经项城县、颍上县,至寿州正阳镇注入淮河,黄河山东段断流,黄河全部向南注入淮河入海。由于明初统治中心在江南一带,黄河水患带给明廷的只不过是几个州县的损失。但是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后,黄河的下游正好处于运河的中间地段,所以“前代河决,不过坏民田庐,至明则妨漕矣,故视古尤急。”[2]P376永乐九年(1411),明成祖命工部尚书宋礼疏通会通河。会通河位于山东境内,水源并不是很多。宋礼经过实地考察,运用汶上老人白英之策,在戴村筑坝,将汶水拦截下来,全部流向南旺;又开凿了一条新河,从汶上袁家口向左迁移了十二里到达了张秋镇,五十里到达了寿张沙湾。新开河道利用了黄河故道,对于漕运来说成效显著。但是自此以后,黄河多次在河南境内的封丘金龙口地区决口,河水顺势向北流向山东旧河道,冲毁了运河张秋地段,影响了大运河的运输:“宣德元年霪雨,溢开封州县十。金龙口渐淤,而河复屡溢开封。正统二年筑阳武、原武、荥泽决岸。又决濮州、范县。三年,河复决阳武及邳州,灌鱼台、金乡、嘉祥。景泰七年夏,河南大雨,河决开封、河南、彰德。其秋,畿辅、山东大雨,诸水并溢,高地丈馀,堤岸多冲决。天顺五年七月,河决汴梁土城,又决砖城,城中水丈馀,坏官民舍过半……”[3]P2015-2021

明廷在张秋河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 弘治时期的黄河

(一)白昂治水

弘治二年(1489)五月,黄河在金龙口决口,河南、山东多地受灾,最重要的是河水向北冲毁了张秋运道,南北漕运受到了威胁,明廷派户部侍郎白昂前往张秋治水。

黄河刚决口之时,河水有十分之七流向了北岸山东段,只有十分之三流向了东南。其中向南的河水自中牟杨桥到祥符地界分为两支:一支经尉氏县会和颍水流向涂山入淮,另一支流经通许等县下荆山流入淮河。而向北流的河水,从原武流经阳武、祥符、封丘、兰阳、仪封、考城,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张秋镇。但是经过了冬天的枯水期,决口已经渐趋淤合,河水已经由祥符翟家口汇合沁河,从丁家道口流向徐州。此时河水分为南北两支,共同汇入淮河。

弘治三年(1490)春,白昂开始大规模治河。白昂治河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好张秋运道,因此他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修筑了阳武长堤来保卫张秋。大堤修好之后,白昂又把中牟段的河水从荥泽阳桥引入了淮河;疏浚宿州的汴河故道,使汴水流入泗河;疏浚睢河,使其从归德饮马池流经符离桥、到达宿迁、进入淮河;同时开凿了十几条月河用来排泄洪水,减缓水势;最后堵塞三十六个决口。这样一来,河水流入了汴水,汴水又流入了睢水,睢水流入了泗水,泗水最终流入了淮河以达大海。河患得到了平定。但是白昂深知这样做只能治标不治本,河患早晚还会爆发。所以他又在鱼台、德州、吴桥修复了古代遗留下来的大堤;又从东平以北到兴济开凿了十二条小河,流入山东境内的大清河以及黄河故道,同时在河口地区分别建立石堰,定制时间来控制开启,以此来确保将损失降到最少。

白昂治河仍然采取了将黄河导向南北两个方向的方法,东南为主,东北为辅,这样做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二)刘大夏治水

果不其然,弘治五年(1492)秋七月,黄河在张秋再次决口,沛县、兰阳县、郓城县都深受其害。随后又在杨家口、金龙口决口,冲毁了黄陵岗与张秋大堤,向北冲毁运道,流入汶水入海,漕运又被阻隔,这次决口较上次损失更大。弘治帝命工部侍郎陈政前往治理,但是陈政不久就卒于任上。七年(1494)春二月,黄河再次在张秋决口,明廷命浙江左布政司刘大夏为右佥都御史,治理张秋决口,他提出了要在张秋上游河南段分流来缓解张秋大堤的压力,但是刚刚动工,“张秋东堤复决九十余丈,夺运河水,尽东流,由东阿旧盐河以入于海。決口阔至九十余丈,讹言沸腾,谓河不可治,宜复元海运,或谓陆挽虽劳无虞。”[4]P380明廷在此问题上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废河运,另辟元代海运;另一派则主张全力督治河道。不过,由于海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南北运河已经运行多年,明廷在经过权衡利害之后,仍命刘大夏全力治理张秋水患。

刘大夏上任后,戴星出入,居无定所,日夜奔波在千里河岸上,摸清了张秋决口的前因后果。甫任之初,河流湍急,决口达到九十余丈,百斤大石放入决口当中立刻就会被卷走。刘大夏经过巡视,认为要想堵塞决口,决不能将思路单单放在如何堵塞之上,而应该将思路放宽。“欲于下流修治,缘水势已逼,尤难为力。惟看得山东、河南与直隶大名府交界地方黄陵岗,南北古堤十存七八,贾鲁旧河尚未泄水,必须修整前项堤防,筑塞东注河口,尽将河流疏道南去,使下徐沛,由淮入海。”[5]单单治理下游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是应该上流、下流双管齐下,同时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于是命人在决口西南方开凿一条三里多长的月河用以运输粮草。随后在张秋上游进行了一系列的疏浚:疏浚仪封黄陵岗以南的贾鲁河故道四十余里,使河水从曹县流向徐州方向,以此来分散水势;疏浚孙家渡口,另开新河七十余里,将河水导向南部的中牟、颍川,由两地向东流入淮河;疏浚祥符、四府营地区的河段,使河水由陈留至归德分为两支,一支流入宿迁小河,一支流向涡河,最后都汇入淮河。在将上游河水分流之后,刘大夏开始命人全力堵塞张秋决口。沿着张秋两岸,在河岸两边东西分别筑造石台,用铁索贯穿石台,使两岸相连。同时将巨舰载以石土放置决口之中,用铁索阻挡,依靠铁索以及巨舰,一步一步地填埋土石。刚开始之时,激流将土石冲刷殆尽,但是且合且决,随决随筑,又调来巨石压制,昼夜不息,经过数十个昼夜的努力,最终将决口合龙。决口堵塞成功后,又将大堤贯以巨石,将大堤变为石堤,隐若长虹,张秋决口顺利合龙。张秋决口虽然被堵塞,但是怎样才能将此河段的险情一劳永逸地解决呢?刘大夏又提出了将张秋上游的黄陵岗河口筑断,使河水全部流向淮河,彻底断绝黄河北流,山东将彻底杜绝黄河水患。明廷同意了他的主张。弘治八年(1495)正月,刘大夏又将黄陵岗等七处河口筑塞。黄陵岗河口位于张秋的上游,宽九十丈,荆隆等口又在黄陵岗的上游,宽四百三十余丈。黄河流到此处,由于河面十分宽阔,又地处豫东大平原,河水流速放缓,泥沙大量淤积,所以这几处河口经常在夏秋季节发生决口,河水顺势北流,流向古河道,给两岸百姓以及山东运道带来深重灾害。黄陵岗等河口被筑塞后,黄河重新流入兰阳、考城河段,经徐州、归德、宿迁三个方向,最后都流入淮河入海。同时,刘大夏又在黄河北岸修筑大、小两处长堤。大堤起自大名府胙城,历经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曹县,抵达虞城,全长三百六十里;小堤起自于家店,经过铜瓦厢、东桥,抵达小宋集,全长六十里。大小二堤前后策应,都用石料筑之,起到了双保险的作用。“河流恒南行故道,而下流张秋可无溃决之患矣。”[6]P1290

黄陵岗被筑断以后,黄河北流的河段被彻底断绝,黄河自开封、归德以下,黄河裹挟淮、运入海路有三条:其一,自开封府兰阳县、考城县而下,经过李集口、坚城集入六座楼,出茶城而流向徐州、下邳,是谓浊河,此为中路;由曹县、单县而下,经过丰县、沛县而出飞云桥,流入昭阳湖,而后入龙塘、出秦沟,流向徐州、下邳,是谓银河,此为北路;由潘家口过司家道口至何家堤,路经符离、睢宁,流入宿迁而出小河口,最后流入运河,是谓符离河,此为南路。这一大体情况一直持续到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铜瓦厢再次大决口,河水尽数流向山东段,黄河由淮入海的历史才告一段落。

刘大夏筑断黄陵岗,使河水全数向南流入了淮河,缓解了运河山东段的漕运,但是却给徐泗地区带来了极大的水患威胁。“黄为运害,以故黄未治,运亦未治,只以通漕暂安目前,河、运之溃决无岁无之,而疏故道、开新河,亦频开频淤,常见不鲜。”[7]P136明廷是为了漕运才治河,并没有利用河水的水性,北半球的河流水性决定了黄河应该向北摇摆,明廷人为地改变黄河流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1][明]周之龙.漕河说[A].明经世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62.

[2][4][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明]刘大夏.刘忠宣公遗集(文集卷一)[M].清光绪元年刘乙燃刻本,安徽大学图书馆藏.

[6][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杜省吾.黄河历史述实[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决口黄陵流向
2020年吉林德惠饮马河决口抢险案例分析
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
小溪啊!流向远方
渤海湾盆地秦皇岛32-X油田决口扇储层的沉积特征与区分标准
“围绕”在百姓四周——黄陵“代办领办”拓展为民服务
黄陵祭
村翁雨中田间排水
十大涨幅、换手、振副、资金流向
流向逆转的启示
陕西煤化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