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舞结合”高素质武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3-03-30 03:49卿光明唐
武术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武术创新能力特色

卿光明唐 林

(1.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安仁中学,四川 成都 611300)

高素质人才(High-quality talent)是指具有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强大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强,以及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1]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以武术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培养具有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如何培养高素质武术应用型人才是目前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从2000年开始,按照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要求进行了学科建设工作,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武术文化的传承和社会对武术人才的需求,就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开展了一系列建设和改革工作,在人才培养中,以“武舞结合”为培养高素质武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突破口,重视对校本特色的保持,依托武术专项的优势,对构建武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改变传统培养观念,注重武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武”、“舞”同源,都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身体运动艺术,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价值,具有很强的娱人和娱己的功能。充分挖掘武术套路本身具有的表演潜质,把具有艺术性的舞蹈元素融合到武术之中,或用舞蹈的表现形式来诠释武术,打造“武舞合一”的武舞艺术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武术和舞蹈两种元素的融合和创新。摒弃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武术专项水平的提高,而忽略武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到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是构成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元素,视专项水平的提高与专项拓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加强基础,拓展专业,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以市场为导向,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专业精、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是学校培养武术人才的基本要求。为此,学校以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一流的体育院校为目标,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就业主要方向,逐步凝练出了科学性、特色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共识。突出“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为主体、以武术套路为本位、以武舞结合为特色、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为目标”的培养理念;明确加强基本能力培养,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定位。

2 构建武术人才培养新体系

通过提炼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试验成果,借鉴其他体育院校改革经验,根据武术专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现代社会对武术大学生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建立了平台式、阶梯式人才培养和教学新体系。[2]新体系贯彻“立足基础、注重层次、加强能力、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根据武术套路所具有的艺术表演性,充分挖掘武术的表演潜质,立足武术专项,以提升学生的武术表演艺术能力为目标,按不同阶段对学生加以引导,为其提供独立武术套路演艺与创编、各级武术比赛和武舞表演等武术专项实践机会,使学生的专项技能得以明显提高,既夯实了武术专项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实现“四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场馆内与场馆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武术技术训练、特色实践和武舞结合创新实践平台,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新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 优化武术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特点,以及武术发展和社会对武术大学生的要求,将过去以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为主的教学内容,按照专业性、层次性、创新性进行优化与整合,按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如缩减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突出民族传统体育国家级特色课程《武术》的优势,不断挖掘校本特色—郑怀贤武学体系、地域武术—巴蜀武术、峨眉武术等特色课程内涵。同时,注重基本能力、结合专业方向和体现武术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与年级层次。重视低年级中专业基本技术能力的整体提高,高年级和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则以其主攻方向和优势项目为出发点,抓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设“武术套路演艺与创编”、“成体精华项目”、“武舞艺术”等课程。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知识面,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紧密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和武术发展前沿,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武术运动技术与理论”教学中、第二课堂的实践和能力培养以及校内外竞赛与武舞比赛之中。武术系教师编写了郑氏武学丛书《中国猴拳》、《飞叉》等多本教材已由人民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正在整理编写成果与特色教材达十余部。申报的课程项目改革和武舞结合的课题得到了学校和四川省教育厅的资助。

图1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结构示意图

4 高素质武术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革。几年来,学院十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重点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方法进行了改革,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效果良好的培养运行模式。

4.1 教学方法的革新

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立足专业”、“分层教学”以学生所学习的武术专项为出发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采取“基本动作—组合动作—自编套路—课堂竞赛—期末考评”的方法进行教学,强化基本技术、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培养。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即:大一学生,以长拳套路或规定拳为主进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项素质;大二、三阶段,以校本特色和地域武术教学为主,拓展学生知识面,并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发展学生的个性,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四阶段,依据学生具有优势和个性特色,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针对就业,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就业技巧。综合能力培养中,注重过程教学,以武术基本动作的强化训练为着力点,在掌握了一定的组合动作后,给学生武术素材,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创编套路,掌握创编的规律,从而逐步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分组训练模式和传统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传授模式相结合,既提高教师的指导效率,又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拓展知识面,并为创新提供了平台。[3]“一对一”的传授方式,使指导效果更明显,有利于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针对性。这些方法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武术应用、传承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采取导师制,分别对兴趣和武术背景相同的学生,进行专项技术、毕业论文等的对口指导。

4.2 教学手段的丰富

坚持课内与课外,训练馆内与馆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手段:

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注重教学组织环节,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用科学理论指导武术的应用。(2)建立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强调自主学习。制作了国际级精品课程《武术》教学课件以及基本教学动作训练视频、武术套路演练视频、全国武术锦标赛视频等教学资料,作为教学资源放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学习和借鉴。(3)成立学院武术比赛、表演队,定期进行课外指导。通过课外辅导,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发展其优势与特长。同时,队员之间相互借鉴,促进双赢。(4)成立课外“武舞结合”的舞蹈表演队,聘请舞蹈艺术老师进行表演理论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5)加强课后点评环节。每一节课或训练结束,对学生的训练情况、武术演练和套路创编进行点评,促使学生不断地进步。(6)定期举办“学院武术竞赛”、“暑期三下乡武术表演”和“汇报演出”,参加“学院舞蹈大赛”、“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舞蹈大赛”和“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舞蹈大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地区级、国家级专业竞赛,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3 以考核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评价方法

武术系依据培养方案和专业实际,确定学生成绩评定按专业技术成绩50%+创新能力30%+武术应用与社会实践20%构成。专业技术成绩采用技评和考试两种方式,技术评价主要检查学生的专业技术是否达到武术的规范性要求进行的平时考核,期末考试主要是对学期专业技术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对技术水平的评价;创新能力主要是对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学会一种拳种的基本动作或组合后,进行套路创编的能力的考查;武术应用与社会实践主要是对学生的在校园内的武术竞赛、汇报演出、第二课堂活动等运用武术进行实践和服务社会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据类型和级别的不同而累积成绩的方式,每个活动和实践评定指标所占比例也不同。(见表1)

表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成绩评定表

4.4 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

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实际,建立了结构合理、实施有效的教研室、学管办和艺术老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指导教师团队。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注重教学过程和细节控制,制定和落实有效和可行的措施,教与学、训与练两手抓,提高专业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来确保教学质量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武舞艺术创编,舞台设计等,实时监控培养方案的实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长期的人才市场信息反馈体系,通过对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实习生的需求现状分析,以及对校友信息反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满足社会对武术人才的需求。(见图2)高度重视实践运用环节,通过校企合作,与成都演艺集团,青城文化集团合作培养人才,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体系,为民族传统体院专业学生培养应用实践能力提供平台。

图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舞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图

5 实施效果

通过十余年的“武舞结合”特色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断改革与实践,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在武术竞赛、舞台表演、武舞结合竞赛、社会公益演出以及各种大型文艺表演等活动中取得了曙目的成绩。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武术大学的综合素质提高显著。

(1)专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近十年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武术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0枚、银牌17枚、铜牌11枚,重大奖励达6次。(2)学生在舞台表演、武舞结合的竞赛中成绩斐然。参与了从学校到中央的各级各类舞台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在武舞结合的竞赛中获全国排舞大赛一等奖、连续三届获得教育部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一等奖,多次获得学院大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一等奖,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3)社会实践与公益演出成绩卓著。承担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开幕(闭)式的大型文艺节目的编排和演出、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特别演出、抗震救灾义演、非物质文化节文艺演出和武术三下乡服务演出等活动任务,得到相关部门嘉奖和社会认可,锻炼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4)“武舞结合”人才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从事舞台表演、影视武术表演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他们中有连续10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编排与指导的塔沟武校校友解福印,“龙的传人”前十六强、最具爱心奖得主邓长城,参与“功夫之王”拍摄的王群,中国达人秀四川赛区冠军2011届毕业生李祥玉等;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系列中,毕业校友承担了单位和地方政府组织的大型表演任务,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5)就业率稳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学生具有基本功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强、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连续10年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舞结合”人才的培养的学生得到了各级单位和艺术表演市场的高度认同,“武舞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1]http://baike.baidu.com/view/1307498.htm.

[2]陈 馥,严思明等.油气化学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

[3]姬瑞敏.武舞结合——武术表演舞台化的新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5).

猜你喜欢
武术创新能力特色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武术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武术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