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全唐诗》中“丝绸女”形象

2013-03-28 01:18邓永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全唐诗丝绸诗歌

邓永江

(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古代的中国不仅是一个“诗国”,而且也是一个“丝国”。诗与丝,前者作为精神文化的代表,后者作为物质文化的代表,两者很早就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诗·召南·羔羊》里面就有“素丝五总。”这样的诗句。在以后的文学发展过程中,“丝绸意象”进入文学作品,是常有的事,而且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丝绸审美现象。“秦汉以降,大量有关丝织锦绣的术语范畴,被移用到文学批评领域,成为文学审美的‘语言模子’和‘思维模子’。”[1]在陆机的《文赋》里就有“诗缘情而绮靡”的句子。[2]因“丝织锦绣代表着我国一种古老的文明,一种审美精神,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审美原型心理。它对于古代文学审美观念、文学创作、文学话语和文学批评,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3]。

在唐代,诗歌和丝绸业的发展都相继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因此,在我们品读和鉴赏唐诗的过程中,如果“将唐诗放在丝绸文化基础上进行审视和考察”,将“是对唐诗多层次解读的一种尝试,将使我们对唐诗的认识获得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同时这样的研究又会加深人们对物质文化的特质的理解,因而,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3]。在这样的视域下,我们来进一步解读唐诗中与丝绸相关的女性,将为解读唐诗和了解唐代丝绸文化打开新的突破口。

一、“丝绸女”类型

《全唐诗》,作为唐王朝诗歌的集成,按日人平冈武夫统计算可达诗五万六千二百零九首又三千三百六十三句,诗人达三千七百七十三人,这应该是目前所知全唐诗的最准确的数字。[4]在这些诗歌中,有大量的含有丝绸意象的诗歌出现,比如:蚕、丝、绸、绫、罗、绸、缎、帛、冠、囊、屏、衾、襦、纱、绨、茧、绢、彩、带、缟、巾、襟、锦、练、桑等等。出现频率次数和大约在一万次左右,如其中“蚕”出现频率为170次,“丝”出现的频率达581次,“罗”出现频率达670次,等等。这些含有丝绸意象的诗歌,约4000首诗左右,在全唐诗中,达到了7.14%左右的比例。这样的诗,都与丝绸有关,笔者把它们称为“丝绸诗”。这些“丝绸诗”中有大量关于女性形象描写的诗句。如《全唐诗》中第四百二十七卷中第十一首所选取的白居易这首《缭绫-念女工之劳也》: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翦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蹋泥无惜心。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注]《全唐诗》(增订本)卷427,第11首.1999年中华书局简体横排本。特此说明:在本篇文章中,如没有特别说明,说引用诗歌兼来自该版本《全唐诗》,且只标示卷目。

诗中的“绫”、“罗绡”、“纨绮”、“衫袖”、“裙”、“缯”、“帛”“丝”、“缲”等9个丝绸意象词,将一位贫苦寒女在撩绫过程中的一幕幕辛酸场景跃然纸上,妇女地位的悬殊和社会不公的现象撩动着读者的心弦。同时,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丝绸品的种类繁多,织染过程的复杂。像这样既有丝绸意象出现,又与女性形象相关的诗歌,在“丝绸诗”中,有400余首,占10%的比例,展现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她们中既有“夏衫短袖交斜红,艳歌笑斗新芙蓉”(卷212第77首)的玲珑少女,还有“冉冉青衫客,悠悠白发人”(卷268第45首)的伤感思妇,有“去年蚕恶绫帛贵,官急无丝织红泪”(卷506第32首) 的贫寒女辈,又有“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卷3第61首) 的高贵夫人……这些丰富的女性形象,笔者把她们简称为“丝绸女”,并按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类别主要将其分为四大类:贵族女性、平民女性、风尘女性,以及具有共性的一类(即“其他类”)。[5-7]

二、丰富的形象内容

(一)贵族女性

作为贵族女性,有位居高位的统治者,如“天下光宅,海内雍熙”的武则天;有得宠的妃、嫔,比如“争奈娇波不顾人”的杨玉环、“开国圣母”徐惠等;有娇宠的公主,如“艳日浓妆影”的太平公主,等等。这些女性,她们位高、权重,在丝绸诗中,体现出一种开放、高贵、端庄、娇宠等形象。如武则天的《从驾幸少林寺》:

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 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卷5第44首)

“香衣”、“幡”本是丝绸做的,但在此诗中,体现出权贵和端庄。

囊里真香谁见窃,鲛绡滴泪染成红。殷勤遗下轻绡意,好与情郎怀袖中。(卷800第25首)

这首诗中的“鲛绡”本是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后来借指薄绢、轻纱等丝织品,也延伸来指美好的爱情。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代女子的爱绝不是遮遮掩掩,而是大胆开放,敢于展现真性情。“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这样的诗句体现了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7]

(二)平民女性

与宫廷女性相对的是生活平实、艰苦的平民女性。唐王朝,总的来说,社会物质丰富,但在这背后,是百姓辛劳的结晶。在唐朝,农村妇女从事的与丝绸相关的社会工作有耕田、采桑、养蚕和纺织。戴叔伦在《女耕田行》这首诗中描写到:

……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卷273第19首)

在这里,作者如泣如诉地将一贫苦人家两个女儿“裁绢买刀”的艰辛形象地描写出来,突出贫苦农民生活的艰难。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首唐彦谦的《采桑女》:

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卷671第75首)

据《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要纺织丝绸,得先采桑养蚕。而对于宫廷女性奢侈的生活而言,有多少人明白养蚕人的心酸呢?蚕桑才刚刚露出青青的嫩芽,春蚕还细如蚂蚁,但官家催促缴丝的声音紧急,去年此时的清晨还在梦中的少女,此刻含着泪水,挽着长袖在采摘桑叶。时世变化无常,采桑女们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与唐彦谦的《采桑女》同时期的诗人司马札的《蚕女》和刘驾的《桑妇》,在表达的思想深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养蚕先养桑,蚕老人亦衰。苟无园中叶,安得机上丝。妾家非豪门,官赋日相追。鸣梭夜达晓,犹恐不及时。但忧蚕与桑,敢问结发期。东邻女新嫁,照镜弄蛾眉。(司马札 《蚕女》卷596第10首)

墙下桑叶尽,春蚕半未老。城南路迢迢,今日起更早。四邻无去伴,醉卧青楼晓。妾颜不如谁,所贵守妇道。一春常在树,自觉身如鸟。归来见小姑,新妆弄百草。(刘驾《桑妇》卷585第12首 )

在同一个时代,出现同主题诗歌绝不是一个偶然。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所承载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唐时期,采桑女辛苦的原因是因为官税的沉重压力。从而也可以反映出当时老百姓生存状况的艰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采桑女的形象都是艰难困苦的。以上两首诗歌都出现在中唐以后,正是唐王朝走向衰落的时候。而在中唐以前,采桑女大多数以靓丽的美貌,害羞的性格,忠贞的形象出现的。如李白的《陌上桑》中写道: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卷165第2首)

在这里,采桑女是一个自重、高傲、美丽、自信的女性形象。这类诗歌,除了描写平民女性朴素靓丽的外貌,和艰难困苦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生活的变化。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的不同,文人审美心里也截然不同。在《全唐诗》中出现一类通常以“织+某一丝绸物”为标题的诗歌,或是以相关的丝绸意象为题名,这类诗歌大约有三十首左右。前者如《织妇辞》、《织妇词》、《织素谣》、《织锦妇》等,后者如杜甫的《白丝行》。如以下这几首诗: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筋力日已疲,

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孟郊《织妇辞》(卷373第1首)

织夫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

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元稹《织妇词》(卷418第8首)

贫女苦筋力,缲丝夜夜织。万梭为一素,世重韩娥色。五侯初买笑,

建章方落籍。一曲古凉州,六亲长血食。劝尔画长眉,学歌饱亲戚。

——于濆《织素谣》(卷599第31首)

桃花日日觅新奇,有镜何曾及画眉。只恐轻梭难作匹,岂辞纤手遍生胝。

合蝉巧间双盘带,联雁斜衔小折枝。豪贵大堆酬曲彻,可怜辛苦一丝丝。

——秦韬玉《织锦妇》(卷670第16首)

当年谁不羡,分作窦家妻。锦字行行苦,罗帷日日啼。

岂知登陇远,只恨下机迷。直候阳关使,殷勤寄海西。

——赵嘏《杂曲歌辞·昔昔盐·织锦窦家妻》(卷27第8首)

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象床玉手乱殷红, 万草千花动凝碧。

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春天衣著为君舞, 蛱蝶飞来黄鹂语。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

香汗轻尘污颜色,开新合故置何许。君不见才士汲引难, 恐惧弃捐忍羁旅。

——杜甫《白丝行》(卷216第14首)

连枝花样绣罗襦,本拟新年饷小姑。自觉逢春饶怅望,

谁能每日趁功夫。针头不解愁眉结,线缕难穿泪脸珠。

虽凭绣床都不绣,同床绣伴得知无。

——白居易《绣妇叹》(卷448第81首)

这几首诗,都出现在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国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唐帝国的风采已经大不如前。整个唐王朝的诗风由前面的“风骨”转向“兴象”、“韵致”、和“神诣”[2],诗人张扬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收敛,广大国民生活大不如前。文学作为生活的总结和升华自然会反映当时社会悲凉的气氛。其实,与此相关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李德裕《鸳鸯篇》:“夜夜学织连枝锦,织作鸳鸯人共怜。”(卷475第45首)李绅《新楼诗二十首·城上蔷薇》中“窦闺织妇惭诗句,南国佳人怨锦衾”(卷481第34首)。这些诗句同样也写出了织绸女们生活的贫穷、困苦、被倾压的景貌。

(三)风尘女性

跟贵族女性和平民女性的生活比起来,“丝绸女”中还有明显的一类女性,那就是风尘女性。这类女性通常从事服务业,多数以卖身、卖艺为生,作为身份低下、居无处所、缺乏安全感的形象出现。如白居易《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中写到: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卷443第53首)

“绮罗”作为丝绸物,在这里意义被升华了,成为一种地位低下的象征。

愿君解罗襦,一醉同匡床。文君正新寡, 结念在歌倡。昨宵绮帐迎韩寿,今朝罗袖引潘郎。(卷81第22首)

乔知之的这首《倡女行》中“罗襦”、“绮帐”、“罗袖”三种丝绸物将“文君”婚姻生活中的波折和她心理的感受反映出来。这说明唐朝社会妇女生活观的开放、大胆,同时也反映出女性心中缺乏安全感的境况。在唐朝,尽管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但封建社会的礼教纲领还是在精神上给与了妇女一道“紧箍咒”。妓女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处在比普通百姓中良家妇女低很多的位置,她们仅仅是男人发泄情欲的工具而已。她们处在“日下骋琅玕,空中无罗绮。”(卷605第20首)的困境中。《全唐诗》中“丝绸诗”关于风尘女性的诗歌有40首。杨郇伯、储光羲、高适、王勃、王适、乔知之、张祜、崔颢、常理、李商隐、李群玉等诗人都有相关的诗作描写风尘女性。例如杨郇伯的《送妓人出家》,储光羲的《夜观妓》,李群玉的《赠琵琶妓》,李商隐的《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等等。如王勃的《铜雀妓二首之二》中写道: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卷19第85首)

这里的“锦衾”和“罗衣”作为丝绸物体现的是一种贞洁、纯真,和蚕丝一样,本是洁白无瑕,纯洁无疵的事物,但这样美好的东西一旦损毁,就再也不能还原。姑娘已经走向这条不归路,再也回不到正常的平民生活。这类女性她们身份低下,居无定所,孤独,缺乏安全感。

(四)其他类

在《全唐诗》中,以上三类女性中存在同一的共性,笔者把她们归为一类。以下与丝绸相关的女性,可以分为三小类,第一类是作为男性生儿育女或情欲发泄工具的妾类,第二类是思妇类,第三类就是美人类。

第一,妾类。无论处在皇宫大院还是平民百姓中,她们的身份地位都相当低下。如诗人李端就比较关注作为妾类女性的命运。他在《妾薄命三首》诗中描写一位美丽的女性作为妾从被宠爱的欢心到被抛弃的过程,最后只能“自从君弃妾,憔悴不羞人”(卷286第44首)。还有如张祜《爱妾换马》,在诗中,我们看到一个美貌如花的妇女,仅以一匹马的价值被等价交换。可见妾在唐朝男人心中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她们仅仅相当于财产,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类诗歌集中体现了当时有一部分男人喜新厌旧的恶习和女性地位的低下。

第二,思妇类。作为深闺相思、寂寞的思妇形象,在“丝绸诗”中思妇主要有三种:征妇、商人妇、深闺怀春这三种。首先,我们来看征妇形象。诗人徐彦伯的《春闺》中写道:

宝鸭藏脂粉,金屏缀绮罗。裁衣卷纹素,织锦度鸣梭。年光只恐尽,征战莫蹉跎(卷76第24首)

在这里,“绮罗”、“纹素”“锦”三种丝绸物中的“丝”,是一种缠绵、惆怅的情思。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往往靠人力的多少决定。或是为了扩大疆域,或是为了固守疆土,或是为了平定叛乱,成千上万的家庭因战争而撕裂。多少相思在历史的时间中被人遗忘和忽略。在丝绸诗中,描写征妇的诗歌有25首。几乎都是突出女性相思的痛苦,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因战争而造成的家庭生活的艰难。如杜甫的《丽人行》、《新婚别》,罗邺的《征人》等就是同类的诗歌。其次,至于失落的商人妇形象,大家都熟悉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了。内容讲述的是一位曾经美貌的长安歌女,在欢歌笑语中荒废了青春,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但商人经常颠沛外出,导致女子内心寂寞惆怅。最后,作为深闺怀春的思妇形象。这类女性中,不仅包括已婚的女性,还包括未婚的少女,其实这类妇女的怀春更多的体现在后者。崔亘的《春怨》、刘宪的《折杨柳》、孟浩然的《寒夜》、戎昱的《闺情》等都是描写已婚或未婚女性相思、寂寞情怀的。

第三,美人类。在张籍的《采莲曲》中我们可以读到: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船中未满度前洲, 借问阿谁家住远。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8](卷21第78首)

这里丝绸的丝和莲藕的丝交杂一起,一位温柔、贤惠、缠绵、害羞的美少女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再来看王翰《春女行》中的诗句:

罗袖婵娟似无力,行拾落花比容色。(卷156第5首)

以及梁锽《艳女词》中的诗句:

美人姿态里,春色上罗衣。 自爱频开镜,时羞欲掩扉。(卷202第28首)

也同样为我们描写了唐朝女性那种别于杨贵妃丰盈体胖似的拥有婀娜的身姿,衣着华丽的绫罗绸缎,做作温柔,面孔俊俏的美人形象。这样的美人在诗人的眼中是无法用诗句写完的,但诗人们还是为我们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纵观唐王朝丰富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为女性形象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唐王朝时期,中华民族无论对于国内还是国外来说,都以开放的胸襟待之,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唐代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加上唐代宽容开放的思想,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道家文化,以及景教等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这些因素,使女性无论在社会、政治、教育等地位上,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其他朝代,地位都相对较高。唐代女性袒胸装的流行就可以窥见一斑。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女性社会角色的丰满。

三、结语

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迈进,充满血和泪的历史为我们换来了前所未有的民主,当然,这民主并不是最先进的民主,还有太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我国,女性和男性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文明社会的象征,也是女性能和男性平等对话的基石。但社会中还存在着太多的偏见,女性在社会中,还忍受着太多不公平的待遇。我们读过去的诗歌,在于反思,不让历史重演,让女性真正能够得到人性的解放。

[参考文献]

[1] 古风.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J].文学评论,2007(2):153-159.

[2] 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 曾艳红.丝绸文化视阈中的唐代丝绸与唐诗[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55-158.

[4] 陈福季.《全唐诗》究竟收诗几何[J].书屋,2011(6):42.

[5] 田银娟.简析男性词中的女性意识[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 张晓彬.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科学大众,2010(8).

[7] 赵莉.论唐代女冠诗人的女性意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8] 暨南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历代诗歌名篇赏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全唐诗丝绸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诗歌岛·八面来风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丝绸情调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