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王蓉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27)
质量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的源泉、动力,而且还必须关注经济增长的后果、前景及其持续性。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于9月14日至16日在大连召开,关注增长质量成为千余位参会的经济学家、企业家热议的论题。从理论上来看,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内容有两个:一是对经济增长的优劣程度进行价值判断;二是提出经济增长在数量提高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质量。这两个方面都涉及价值判断,由此可见,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更加有道德的经济增长,其研究方法是一种规范分析方法。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导致经济主体不同的行为特征以及不同的交易成本,从而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影响。为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必须要重视经济道德基础的构建,重视经济增长价值判断的建立。
道德基础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精神动力。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道德基础能够为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中的经济主体提供激励和约束,正如诺斯所说:“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体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的小部分,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习惯、伦理等非正式规则来约束的。”[1]道德基础在客观上也是作为一种无形的经济构成要素而存在的。这种隐形的经济构成要素通过为经济活动提供理念支持、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环境,来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经济活动效率受制于具体的经济制度,而一种经济制度的建构总是在一定的伦理价值理念的支配下完成的,道德基础作为社会的主流伦理价值对经济制度的构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道德基础有利于构建合理的制度结构,有效的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增长。道德基础通过激励为经济主体的风险性经济行为提供精神动力,“开拓”、“进取”、“奋进”等伦理精神对经济主体的开拓性经济行为给予激励,在承担高风险的条件下依然勇于前进,即使经济主体的风险性经济行为遭遇到经济上的失败,经济伦理也能够使他获得精神上的补偿,这种效应就能够引导更多的人进行理性的风险投入,从而为个人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实现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创新、经济发展。道德基础通过协调,为营造良性竞争环境提供基础。只有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经济主体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法律以外规范竞争环境的主要因素即为道德基础,它以确认经济主体的人格平等为前提,充分肯定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虽然市场竞争的道德基础承认经济主体之间竞争能力上的差别,并把竞争中的胜利与失败看成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但它坚决反对把竞争优势上升为人格优势,并且反对以各种不正当手段确立的竞争优势。在倡导正当竞争的同时,它提倡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致力于协调竞争关系的结果,从而使经济压力转化成为经济动力,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道德基础体现了经济主体的社会性,直接服务于社会功利目标,肯定道德基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是肯定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的统一。德国经济伦理学家卡尔·霍曼认为,从道德上规范现代经济生活的重点在于设计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中,所有经济主体都能履行其道德义务。只有这样个人良心才可抵消体制失灵,最终保证道德标准高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实现。[2]这表明,认同并开发道德基础的价值对体现社会公平的特殊意义,强调经济主体向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延伸。虽然自利行为公益化有时候会使经济主体的利益有所减少,但从长期来看,却促进了其利益的增加。
自利行为过程的公益化,是指经济主体的利己的实现过程也是利他的实现过程,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决定了个人利益的取得只能在与他人的双边关系中实现。作为对等的经济主体,双方的利益在交换过程中的顺利表达,要求每一方在取得利益的同时必须要有等价的付出,也就是说自利行为必须要以利他为前提,由于与特定经济主体发生交换关系的对象是多元化的,因此利他便形成了公益。如果一种经济行为过程只表现出利己性而无法达到公益化,则在经济上违反了等价交换原则,在道义上也陷入利己主义,也就是道德基础所反对的。相应的,结果的公益化,是指经济主体利己行为所带来的既得利益,必须同时作为社会化公益而存在,体现出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有用性。道德基础要求经济主体从两方面做出努力实现利己行为的公益化:一方面,通过税收使一部分经济利益的所有权发生改变,由特定的经济主体所有转化为社会公有,以财政收入为形式,以社会公共福利最大化为归宿;另一方面,通过投资使税后的经济利益以新的形式产生效益,这种效益对于经济主体意味着更多的个人利益,对于社会则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税收,公益性得以实现,道德基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由此表现出来。
经济增长使社会文化充斥了经济利益,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等虽然也包含着文化的品味,但文化的深层内涵却被明显的物质化了,文化成为了服务于经济利益的工具。马克思在揭示市场交换的文化危害时就指出:“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3]虽然在现实经济发展中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冲突,但在道德基础的作用下,这种冲突能够得到有效的化解,道德基础能够帮助将物化的文化人性化,实现道德基础的文化价值。
合理健康的道德基础有助于塑造公平、诚信的社会经济交往环境,有助于维护正当的财产权、契约关系和交换活动,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道德基础可以通过倡导经济活动中的人文意识,淡化经济文化的物性特质,增强经济活动中的人文情怀,从而缩小物性文化与人性文化之间的差距。虽然经济文化的物性特质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可以融入到现实的人文情境之中,使物性的经济文化以人性的文化特征来表现。道德基础可以控制经济文化中的唯利主义,阻止经济文化的物性特质过分膨胀,最终把经济文化定位在符合人性的基础上。现代道德基础在肯定经济主体的自利权利时,特别将互利作为一个基本原则凸现出来,对“互利”的认同,实质上是对其他主体权利的确认,在人格意义上体现着对其他主体价值的肯定,尽管这是一个经济领域的文化概念,其人性特征却很鲜明,由于有了人性作为纽带,经济文化与人性文化的沟通就成为可能,人们将不会感到经济文化与人性文化的巨大反差。这对于促进“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内在统一,对整体的社会风气的改善具有很大的好处,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我们不仅需要经济增长,而且还要追求有道德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不纯粹是物质财富的累积,同时还包括增长主体道德水准的提升。道德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增长质量呼唤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基础。经济增长质量道德基础构建的目标包括以下方面:
经济主体对利益的追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是市场发挥作用的表现方式,经济增长质量鼓励经济主体理性求利,正当的追求自身利益。经济增长质量是在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增长模式,经济增长要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理性求利的道德准则下,社会合理运转,经济增长与道德优化合二为一。经济增长如果没有合理的道德约束,违背了理性求利的道德准则,就会出现损害经济持续增长的现象,诚信缺失和享乐主义都是由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财富的追逐偏离了理性求利的道德准则。理性求利要求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坚持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坚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一致,将个人或者团体自身的发展建立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强调自身利益的获取是一种积极的财富创造过程,主张自身利益的获取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正确而合理的生产、消费行为与理念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道德观可以为生产与消费的合理安排提供价值判断,经济增长质量提倡理性消费,既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奢侈浪费,又提倡合理消费。勤俭节约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中的核心原则之一,适度消费、崇尚节俭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积累,促进社会扩大再生产,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经济增长的效益扩散,又使失业问题、社会福利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对消费的过分压抑,不仅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社会资本的循环,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需求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当前我国出口增长遇到越来越多问题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消费的增长,但是在实现消费增长的过程中要以合理消费作为道德准则。经济增长质量要求与之适应的理性消费的道德准则,做好生产与消费的合理安排,促进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弱化,导致个体对国家集体的社会责任缺失,人类的同情心正在逐渐泯灭,相互间的感情共鸣被物质利益替代,造成了无情的经济增长。事实上,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结合,经济规律与道德基础共同引导着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类的感情共鸣使个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显示出感性的一面,使社会充满温情,遭遇不幸的个体得到公众的同情,遇到困难的个体在他人的帮助下渡过难关,社会、国家面对危难时,大家都勇于承担责任,各尽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经济增长质量呼唤有情的社会责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都充分发挥人性中的同情心,培养起高度的责任感,就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家庭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组成方式,婚姻道德是家庭美德的组成部分。婚姻道德不仅关系到家庭美德建设的成败,而且关系到社会基础单元的稳固,是关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增长,传统的婚姻家庭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经济因素威胁着稳定的家庭结构,外界的诱惑使婚姻关系面临越来越大的崩溃危险。但是家庭的重组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社会稳定性降低、子女心理健康面临负面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不稳固、社会风气败坏、人伦观念丧失。因此,经济增长质量要求经济增长包容家庭婚姻道德基础的发展,提倡和谐稳定的婚姻关系,一旦步入婚姻,双方应当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道德义务,共同构建和睦的家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珍惜、爱护子女,保持长久的婚姻关系,通过道德基础信念抵制家庭外的诱惑,实现家庭婚姻关系的稳定。“齐家”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法律规范之外,家庭婚姻道德基础是约束家庭成员的重要因素,只有实现社会婚姻道德基础的提升才能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经济增长质量。
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为了保证契约的公正性,以及市场竞争中的公平与效率,除了要有完备的法律外,还要有道德的支持。道德价值观和价值判断作为一种文化维度,意味着不同目标导向将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产生影响。因此,从道德意义上来看,经济增长质量道德基础构建的价值判断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经济增长依赖于效率的提高,又普遍地服务于人类的美好生活。(1)经济增长必须坚持改善民生的逻辑导向。既要促进经济数量的高速增长,又要改善民生,使经济增长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发展为最高目标;(2)经济增长应该围绕人的发展。经济增长是手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应该围绕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3)以遵循规律性与伦理至善目标相统一的价值判断来衡量经济增长质量。把物质原则与人的发展原则相结合,考察经济增长质量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增长中既要自觉运用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资源配置规律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繁荣,又要从伦理至善原则出发,经济增长还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社会秩序结构、精神文化、守法程序、生活方式,体现出伦理至善的总目标。
在经济增长中,不仅要提高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且在数量增长的基础上,要使经济增长的结果能够惠及到大多数劳动者。一方面改善大多数劳动者的生活福利,另一方面使劳动者的收益与其劳动付出程度相关,从而激励全社会从事生产性活动。(1)在经济增长中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到更多的劳动者,使大多数人的社会福利得到显著改善。国民收入是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中进行分配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2)劳动者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所得份额越大,社会分配越均等、公平。反之,则相反。
经济增长质量需要在经济增长和福利增进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要避免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福利增长。(1)随着经济增长,绝对贫困要逐步得到解决。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应该降低贫困发生率,使绝对贫困逐步得到解决,但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能够自动减少贫困。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政策要改善贫困人口生存状态,确保贫困人口普遍受益,使穷人与其他社会阶层一道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2)随着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要逐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除了与人类发展具有直接关联外,还有许多间接途径促进人类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将在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中发挥核心作用。一方面,健康和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替代物质资源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源投入的依赖。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供给中基本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将改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合理配置劳动资源。
“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立法者和慈善家就无需再那么关心绝对产量的增加与否,此时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分享总产量的人数相对来说应该有所增加。”“如果人民大众从人口或任何其他东西的增长中得不到丝毫好处的话,则这种增长也就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如果经济增长的成果不能被更多的人分享,就违背了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道德原则,因而这种增长是毫无意义的,同时也是反伦理的。[4](1)经济增长本身不是人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人类到达理想境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手段,人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始终是经济增长的主体。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始终处于经济活动的主体地位。人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的目的与归宿。人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起点,也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与归宿。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类自身利益。(3)经济增长水平越高,福利供给越丰富,从工作、生活获得的满足越多,人们的身心就越能够获得健康的发展。经济增长也只有以人的发展为尺度,其价值才能最全面地反映出来。
在经济增长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必须加以协调,二者不可畸轻畸重,质量型经济增长必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1)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内容,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没有社会发展目标的经济发展,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发展既不可能全面、也不可能协调、更不可能持续。(2)社会发展要与经济发展同步,要把社会发展置于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结构要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公民也随着经济发展而获得相应的发展空间。也就是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教育水平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数量型经济增长的终极关怀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是经济增长的手段。而质量型经济增长的终极关怀是人文关怀,人是经济增长的终极目的。(1)经济增长的最高尺度就是人的幸福最大化。经济增长应该有其自身的人文关怀和人文向度。经济增长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幸福最大化应当是经济增长的最高目标的价值判断[5]。经济增长能否提高人们的快乐与幸福,要看经济增长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得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生态财富得以增加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就会得到较大提高,人们的快乐和幸福就会得以增长。要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快乐和幸福,就必须关注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应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更加注重建立并维持一个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2)经济增长要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就是经济增长要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经济增长的人文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发展需求。经济增长的人文精神倡导把情感看作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要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需求。
[1]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40.
[2]陈泽环.功利、奉献、生态、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3~254.
[4]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1:320.
[5]任保平.以质量看待增长:新中国经济增长的评价与反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