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大学学习与教学的七条原则
——新旧研究的要义与对比

2013-03-27 14:10凡,盛
当代教师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学习者原则目标

李 忆 凡,盛 群 力

(1 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2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大学教学的质量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大学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什么,这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比较著名的是由美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大学教育优质实践七条原则》(the Seven 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1987),这七条原则是Arthur W. Chickering 和 Zelda F. Gamson通过对有关有效教学原则50年研究的元分析得出的,从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引证。[1][2]

时隔20余年,随着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研究的进展,有关有效大学教学的研究持续得到推进。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远程学习中心2011年推出了《大学教师教学指南》(第7版),从规划课程、课堂实施、学生评价和课程评估四个阶段来训练教师掌握教学系统开发过程。[3]无独有偶,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优质教学研究中心安布罗斯(Susan A. Ambrose)领衔主持的一项研究成果2010年也正式出版了,书名是《促进有效学习的睿智教学:基于研究证据的七条原则》。[4]该书由当代国际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多媒体教学专家理查德.梅耶(Richard E. Mayer)亲自作序。梅耶在序言中说:涉及有效教学的著作写作一般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没有理论与实证研究依据的——太软;另一种通篇都是研究实证和数据——太硬;该书则代表了一种中间路线——软硬适中,既有理论与研究依据,又有很强的操作性。[5]确实,该书恐怕是近年来有关探讨高等学校有效教学的最佳专著之一。该书从众多的研究中总结了七条经过实证的有效学习与教学原则。其中最主要的而是突出了学习目标、学习评估和教学策略之间的一致性匹配,强调教学设计必须依赖这三者的协调一致。该书条理十分清晰,文字非常流畅,操作性很强,每一章开始有两个简短的案例引入,虽然案例的教学情境是大学学习,但是所讨论的一般原理与操作绝不限于大学教学。本文择要介绍新旧七条教学原则的要义,同时对两者的变化发展作一简要说明。

一、“大学教育优质实践七条 原则”要义

1. 鼓励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师生之间(当然也包括其他教职员工)在课堂内外的积极互动与接触是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参与热诚的最重要因素。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专注学习活动不分心,也能够督促学习者积极开动脑筋,自觉制定学习计划和形成学习价值观。

2. 鼓励学习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作

学习的效能不是依赖于个人独善其身而要发挥团队的努力。有效的学习就像是工作中的志同道合一样,一定离不开彼此协作与互相支持,不能仅仅持有你输我赢的心态或者抱有彼此相轻、不相往来的态度。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取长补短能够提高学习参与的热诚;与人分享、聆听反应能够加深思考和理解。

3. 运用主动学习方法

学习绝不仅仅是聆听与观赏。光是坐在课堂中听教师讲课或者死记硬背书本上的东西,简单模仿别人的思路等等,这些都是无济于事的。学习者必须表达自己所学东西的看法,尝试性地回答问题,将新知识与个人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到的东西,真正将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义务!

4. 提供及时反馈

在学习中一定要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知道了什么和还不知道什么。在学习活动开始前,需要帮助学习者评估已经达到的基础和现有的能力水平;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经常提供学习者表现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的机会,随时给予反馈;在其他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束时的检查中,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反思,了解如何开展自我评价和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5. 在学习时做到专心致志

学习就是时间和精力之和。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是学习者甚至将来作为一名专业人员从事工作的关键。合理安排时间对学习者学有所得和教师教学成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6. 要对学习者持有较高的期望

期望越高,获益越多。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从高期望中获益,不管是基础较弱、学习意愿不强的人还是聪慧过人、学习积极性甚高的人,都是如此。对学习者抱有积极的期待,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能够成功的,必将带来令人惊喜的自我实现效应。

7. 尊重多样性,包括才能、经验和学习方式等

在学习上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个学习者来到学校中,都带来了自己独特的才能和风格。在研讨班中说起来头头是道的人也许在实验室中相形见绌,善于动手做的人也许不擅长理论分析。教师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习者表现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两相宜。

二、“促进有效学习的睿智教学 原则”要义

(一)基于理论与研究的学习原则

1. 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既能帮助也能妨碍学习

学生是带着从其他课程得到的以及生活中原有的知识、信仰和态度来到课堂的。当学生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时,就会影响其对所学知识的筛选和理解。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是扎实、精确的,又能在恰当的时间被激活起来,那么就能够为构建新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当原有的知识对学习新任务来说是无效的、不充分的、不能适时被激活或者说不准确的,这样的原有知识就会干扰、阻碍新的学习。

2. 学习者的知识组织方式对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会产生影响

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在各种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当这些联系形成准确、有意义的知识结构时,学生就能高效、充分地对知识进行提取和运用。相反,当知识是以不准确或者散乱的方式联系起来的,学生就难以提取所学的知识,也不能进行恰当地运用。

3. 学习者的动机决定着、引导着和维持着学习的状态

当学生进入大学,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上都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这时,学习动机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和学习行为的强度、持续性和质量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学生在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中找到积极的意义,期待能成功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结果并且感受到来自学习环境的支持时,他们很大程度上具备了较强的学习动机。

4. 为了达到掌握程度,学习者必须通晓知识技能,学会综合理解并且知道何时恰当地运用

学生不仅要掌握完成复杂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练习如何整合这些知识,使之更加娴熟于心和融会贯通。最后,他们还必须学会何时以及如何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很重要的一点是,应当对达到掌握程度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应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5. 目标指引下的操练和及时反馈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

当所开展的操练指向明确目的和标准、定位于合适的挑战水平并且能为学习达标提供充足的练习量和重复量时,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就能起到最佳的促进作用。练习必须伴随着反馈,同时反馈需要明确沟通学生特定方面的表现和具体达标情况的效果,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程度,并且做到及时和可靠。

6. 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课程学习中的社会交往、情绪体验和智力氛围等相互作用,会对学习产生影响

学生不仅仅只是拥有智力,他们同样是具有社会交往和情感表现的人。他们正处于智力、社会交往、情感技能全面的发展之中。尽管我们难以控制其发展的过程,却能够用合适的方法塑造课堂氛围中的智力环境、社会交往环境、情感和物理环境等。事实上,很多研究已经证实:我们创造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消极的氛围很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而积极的班级氛围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

7. 若想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必须学会监控与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监控自身学习时,可能会参与多种的元认知过程——评估现有的任务,评价自己的优缺点,计划学习方式,应用和监控多种策略和反思现有方法的有效程度。不幸的是,学生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掌握这些要求的。当学生努力培养相关的自我监控能力时,他们所获得了良好的智力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成绩,同时也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促进学习的有效教学原则

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层面的活动,它常常要求教师同时灵活应付多种教学任务目标。以下提出的几个具体但是非常有用的原则,能够帮助教师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学习,减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政策作出调整的需求,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应用这些教学原则当然需要投入一些时间、精力,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常常能够节省后续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

1. 既要了解学生,也需要通晓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知识

当我们开展实际教学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教授教学内容,而是在教学生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的特点会影响学习效果。比如说,学生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会影响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学科的背景会影响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还有学生的原有知识(包括准确和不准确的方面)对新的学习也有重大的影响。尽管我们不能全面地测量学生全部特点,但在设计课程计划时尽可能早地搜集最相关的信息并且在整个学期期间也坚持了解、搜集学生的特点,从而有利于:(1)为课程设计提供信息(如:教学目标、教学节奏、教学实例和计划格式等)。(2)帮助解释学生的困难(如:确定学生常见的误解)。(3)引导教学上的调整(如:把握学生是否需要增加额外的练习)。

2. 保证学习目标、学习评估和教学活动的一致性

花时间做好这些前期的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做到以下三点,那么教学工作就会更加富有成效,学生学习效果也能得到提高:(1)教师能清楚地说明一系列具体的学习目标(如:我们预期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2)教学活动(包括案例研究、做实验、开展讨论与阅读)能通过提供以目标为导向的练习支持学习目标。(3)评估(包括做测验、写论文、练习题和实际表现)能提供机会给学生去展示目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评估需要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反馈来指导学生未来的学习。

3. 依据学习目标与学习政策提出明确的学习期望

纵观美国的课堂上,对学生的期望有着惊人的差异,即使在某些特定的学科内也是如此。举例来说,在不同的课程中,究竟期望学生做什么很难做到绝对统一。在某些课程中许可的合作行为在其他课程中可能会被认为是作弊。这样结果可能就导致学生对课堂的期望与教师期望之间不相符合。因此,清楚地知道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期望值并且明确加以传达能够帮助他们学习更多,表现更好。明确学习目标(比如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希望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给学生一个清楚的努力方向,使他们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监控学习的进度。同样,明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堂中的学习规则(诸如在课堂参与、笔记本电脑的使用和迟交作业等方面),能使师生间早点消除分歧,减少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矛盾。总之,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要求能为所有的学生创造一个有益的学习氛围。

4. 紧紧地抓住重点的知识技能施教

教师不要试图在一堂课中做到面面俱到。过多的话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们必须决定课程中要包括什么或者排除什么,尽管有时候这样做起来比较困难,诸如:(1)确定课程的各类参数(如:班级规模、学生的背景和经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课程单元的数量);(2)明确课程学习中轻重缓急的事情;(3)确定一组能够合理达到的学习目标。

5. 发现与克服专业上的盲点

教师毕竟同学生是有差异的!作为专家,我们往往倾向于自动地、无意识地获取和应用知识(如:将知识进行联系,利用相关的知识体系和选择合适的策略),并且我们常常跳过或者合并了关键性的步骤。然而,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还没有拥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跟随老师进行这样的思维跳跃。他们会感到迷惑,得出错误的结论或者难以实现学习迁移。他们需要教师将任务分解成几个子步骤,清晰地解释步骤之间的联系,并且将整个过程细致地模拟出来。尽管这对于专家本身来说并非易事,但我们还是要确定其关键所在并且将这些看起来似乎是轻而易举的知识、技能扎扎实实地教授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具体的行为清楚专家的思维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应用。

6. 采用适当的教学角色来支持学习者达标

尽管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最终的责任,但是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行为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承担者很多的角色(如:综合者、协调者、挑战者与评价者)。所有这些角色都是为服务教学目标与支持教学活动而设定的。比如说,如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分析案例或文本中的不同观点,最有效的教师角色应该是组织、引导和调节整个讨论。如果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主张和创造性的选择做辩护,那么教师的角色最好就是提出质疑,请学生解释自己的决定和考虑其他可选择的观点。以上这些角色在整个学期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加以贯彻或者改变。

7. 依据反思与反馈对课程教学不断做出修订完善

教学活动随时需要作出调整。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必要时作出调整(比如说,有些常用的办法不管用了,教师想要尝试采取一些新办法;学生数量发生变化了;教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等等)。了解情况并且知道如何调整,需要教师仔细评估实际教学有效性方面的相关信息。有些信息有的已经存在(如:学生的作业,以前学期课程的成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况,等等),或者教师也可以请求“大学教学支持中心”予以帮助,得到补充性的反馈(如:对以往课程的评估作出具体解释,实施专业会诊,设计前测与后测)。据此我们可以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或课程框架,或者调整教师的教学方式。反馈以及教学重点指引下的细小、有针对性的调整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可掌控、最有效的。

三、新旧原则之间的比较

处于不同的研究时代,《大学教育优质实践七条原则》与《促进有效学习的睿智教学:基于研究证据的七条原则》两者各自提出了对于促进有效教学的七条主要的重要原则。在审视两者特点时,不难看出两者之间既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点:两者都关注学生本身、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交往性、注重学生学习的反馈等等,但也体现了教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建构主义教育心理学的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同研究旨趣、重点影响下的变化之处。相较于旧的研究成果,新的研究更加体现了以下三大特点:

(一)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

从两者的比较分析中来看,虽然《大学教育优质实践七条原则》也看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探讨有效教学的原则,但主要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进行阐述,而新的研究直接将学习原则单列出来,从学习原则来推导教学原则,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如此变化反映这样一个愈加明确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应当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理解、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前教育的变革,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吴刚教授所说的:21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一个转折,就是要从课程转向学习,形成以“学习为中心”的新教育观。[6]在过去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其在课堂上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学理论的推陈出新,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从行为主义学习论到认知学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教育心理学以及学习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构主义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怀疑知识的客观性,认为学习者是依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在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建立起意义,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新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学习科学则直接将研究的对象设定为对人类学习的研究,将人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性因素纳入研究视角,对于人类学习发生机制的研究有了更深广、复杂研究背景与内涵。新近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1)在学习发生的机制中,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经验对新学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还包涵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他一些隐性的、默化的知识经验。(2)更加注重学习者元认知的发展,突出了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等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3)强调学习者的交往和动机水平在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学生的社会性交往价值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情景的迁移应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二)更加关注教师角色的转化和教师能力的发展

相比较《大学教育优质实践七条原则》,《促进有效学习的睿智教学:基于研究证据的七条原则》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过去较少涉及的领域: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替代;专家和新手学习之间的差异;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同时也要在教育学知识也就是教学设计知识方面得心应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7]因而,教师的在课堂上的角色从过去的知识经验的灌输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支持者;教师的教学任务从直接传递知识、经验变成帮助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由于教师作为专业知识领域的专家,其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水平不同与学生:其知识链接的密集度要高于学生,知识链接的性质比学生要更加深刻。这样就可能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对于学生学习起点的评估就可能发生或高或低的偏差。因此,把握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建构方式的差异对促进教师有效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以外,学习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与安排。这不仅仅影响教师教学本身,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规划与安排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新近的研究要求教师不仅仅能够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给予学生帮助、指导,而且还要在教学设计方面有一定的造诣,这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增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更加凸显教学目标、方法和评价的一致性

教学目标、方法和评价的一致性原则,是教学系统设计的重要思想理念。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与整体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各要素间的关系,使各要素能够有机地结合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8]因此,确保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之间的一致性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促进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重要方法。

从《大学教育优质实践七条原则》的研究结果来看,过去教学原则的研究带有明显的当时研究旨趣的烙印,如注重“期望”、“反馈”、“注意”等。这些研究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一方面:高期望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注意力的目的则在于为了促使学生专心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状态。即使旧的研究,对于目标与反馈之间的一致性有一定的浅层涉及,但是对于教学整个过程的系统性:目标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的选择以与后续评价标准、方式之间的关系没有做进一步的明确论述。而新近的研究更加强调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目标、方法和评价的一致性,注重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令教学目的统领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使教学策略的抉择、教学效果的评估紧密地围绕教学目的的达成而展开,促进三者整合成有机整体。不仅仅如此,新的研究重视课堂的动态性,关注课堂中现实变化因素,突出了反思、自我调节等价值。从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反思与反馈中,对整个课程教学包括目标的设定、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不断做出修订完善。

[1] ARTHUR W. CHICKERING, ZELDA F. GAMSON. The Seven 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 The Wingspread Journal. 1987(2).

[2] ARTHUR W. CHICKERING, ZELDA F. GAMSON. Development and Adaptations of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1999(80).

[3]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Office of Distance Learning (2011). Instructional at FSU: A Guide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 [Z].http:∥distance.fsu.edu/instructors/instruction-fsu-guide-teaching-learning-practices

[4] SUSAN A. AMBROSE, MICHAEL W, BRIGES, et al. How Learning Works: Seven Research-based Principles for Smart Teaching[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2010.

[5] RICHARD E. MAYER. Foreword: Applying the Learning Science to College Teaching. In Susan A. Ambrose, Michael W, Briges, et al. How Learning Works: Seven Research-based Principles for Smart Teaching[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2010. XV.

[6] 吴刚.建构主义与学习科学的崛起[J].南京社会科学,2009(6):98-104.

[7]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7.

[8]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猜你喜欢
学习者原则目标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